戚聿華
森林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也是國有資源和國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涉及人類環境與發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生存的必要保障,是聯系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紐帶,也是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關鍵。因此,加強森林資源的管理勢在必行,促進生態林業的發展也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途徑。
1 我國森林資源管理現狀
幾十年以來,我國森林資源管理部門也在森林資源的相關管理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制度和規范,大大改善了森林資源監管體系,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國的森林資源耗材量達驚人數據,已達50多億m3,為國家建設累計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但森林資源的管理上,總體來看,我國的森林資源仍然保持著不斷增長的良好趨勢。
2 我國森林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森林資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夠,部分地區森林破壞嚴重,嚴重損害國家和集體的森林資源財產,危害生態環境。
2.1 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對短期效益關注較多。雖然在國家重視林業建設的大環境下,各地在森林資源發展中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加重視其長期發展,但是有些地區人們的生態意識不強,森林經營管理的主要目標還是盈利,對短期效益關注較多,不能正確認識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利用森林資源規劃不合理,存在濫砍亂伐、侵占林地現象,造成有些地區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難以抵抗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不能將森林的生態效益發揮出來。
2.2 林業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不完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深入,生產和需求的矛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在政府限定森林采伐額度的情況下,一些不法分子會找各種機會破壞森林資源。特別是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缺乏對森林生態保護的規定,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亟待進行修改和完善。
2.3 缺乏先進適用的森林資源管理技術。在實施森林資源管理時,不僅要求全面考慮各種實際情況,還必須有適用的管理技術,以確保森林資源的管理得以順利進行。目前,對于森林資源的調查、規劃、設計、采伐等尚未建立起切實可行的綜合技術體系,需要不斷健全完善,以確保這些林業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便于為后期林業工作的開展提供準確的資料信息。
3 森林資源科學管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濟效益的發展與林業發展密不可分,要發展經濟效益,就要先發展生態林業,要正視問題,肯定成果,進一步增強做好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3.1 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為提高生態和經濟效益,就要建立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市場競爭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林業創新科技體系,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信息為主,幫助森林資源和生態農業實現準確和科學管理,使森林管理更加有意義。要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發展林業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實施“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這3個原則,來實現我們資源低消耗、生態高效率和污染低排放的效果。
3.2 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采用的管理方法一定要科學合理,經營模式多樣化,避免單一,綜合林業發展新模式,必須使其具有三大效益: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比如,采用林草、林藥、林果、林菜及林禽結合等模式,這樣既能增加收入,還能調節產業結構。
3.3 完善林業管理法律法規。我國林業資源利用和森林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等一系列關于林業的法規、政策和法律方針應該建全完善,才能為林業資源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法律保護,而不是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破壞生態林業,降低生態效益。林業建設在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它必須承擔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重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還必須實現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成以生態建設為主。
3.4 加強低產林業改造。人類離不開森林,因為它是孕育人類的母親,它不僅能保護土壤,涵養水源,還能調節氣候,給大家制造必不可缺的氧氣,它就是人類的資源寶庫。低產林改造是項偉大的工程,近年來。在廣大農民帶動下,農村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熱潮,其中大面積雜木、灌木等這些天然林也在低產林改造中被改造,變成了全墾全造的美麗杉木林,當然,其實不少的林業企業和農戶們也在此次低產林改造中,收獲一定利益。但是,低產林改造也有一些政策漏洞,所以,林業部門必須從現在起要高度重視,加強原生林的保護規劃。必須有計劃地扶持封山育林,要想恢復生態林業,還要劃分出一些稀有林木和雜木林的保護區,減少全墾全造杉木林的面積。
4 結語
森林資源管理在林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協調統一森林資源和生態林業,需要用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不斷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態服務功能的需求,真正實現森林資源管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