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睿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小城鎮建設取了了較快的發展。特色各異的園林在改善了人們業余生活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觀賞藝術的空間,得到人們的普遍性歡迎。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諸如園林綠化養護方面的一些具體問題。本文對園林綠化養護的形式進行分析,并探討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據此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希望對提升園林綠化和養護水平有所借鑒和幫助。
近幾年,綠化工作日益受重視,但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僅靠簡單的植樹種草遠不能達到要求,還應在使已有的綠地在最大程度發揮其生態效益的同時,進一步通過努力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綠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
l 小城鎮園林綠化養護主要模式和關鍵環節
從當前來看,我國在小城鎮園林綠化方面包括“事業單位管理、市場化管理、雙軌制管理”三種模式。其中,第一種模式之所以出現,其成因主要在于體制和經費這兩方面問題,屬于改革的過渡階段。從綠化養護來說,其關鍵環節在于以下方面:
1.l 綠化養護貫穿美化建設全過程。種植樹木既要”種數”,更要”種樹”,即應重點保證種植樹木有最高的成活率,這樣才能到預期設計中的綠化效果。要做的這一點,重點在于盡可能采取有效方式,減少移栽樹木時造成水分上的流失,降低運輸距離,挖掘時注意減少傷根,必要時要修剪以減少樹冠失水。此外,還可以采取葉面施肥等有效措施來減少水分的蒸發量。在定植后要及時灌溉,以使樹根和土壤實現密切接觸,促進根系更好恢復。
1.2 要體現鮮明的園林景觀設計理念。園林景觀之所以被稱作藝術,源于其藝術性,其基礎是園林設計。好的設計理念,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有效提升園林在綠化和養護方面的水平。在對其進行審計時,理念上要堅持切合實際這個標準和原則,要大眾化一些,切不可在追求個性化方面過分突出,更不能過度的標新立異。同時,在園林綠化養護時,既要使自己獨特設計理念得到充分展現,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到真正的切實可行。
1.3 要深入貫徹落實園林設計的生態理念。綠化養護是服務于大眾的,因此應該盡量適應當居民的審美要求,使他們感到環境的舒適感。因此,在綠化建設后期的園林綠化養護工作,應該堅持生態理念,避免盲目的高標準性制,使其在保護原始生態的基礎上展現大自然應有的自然之美。
2 小城鎮園林綠化養護現狀及主要問題
2.1 日常管理上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負責人管理意識不強,能動性不足,未能做到主動化管理,對綠地重視程度不足,在綠地管理方面存在著不到位之處,存在管理死角;垃圾未能做到日產日清,樹木修剪未能按時進行,垃圾直接焚燒現象依然存在,毀樹及任意踩踏草坪現象依然存在等。
2.2 基礎工作尚需進一步完善。這方面,主要在一般性綠地和道路邊的綠地基礎管理上有較多的體現。如:由于投入不足,園林綠化樹木及草坪等完成建設后,養護工作未能及時配套:養護水平亟需提高,如修剪不及時和不規范的現象較為普遍,造成一些喬木灌木等任意生長,不但互相之間盤根錯節,造成養護的難度加大,也使整體景觀效果受到影響:人為產生的垃圾,如塑料袋、果皮等雜物被部分人隨手丟棄,養護工人的工作質量不高造成草坪綠地損失嚴重,最終造成了園林綠化養護的整體效果受到影響。
2.3 專業人員缺乏亟須提升綜合素質。這方面的問題,其形成原因是長期的多方面的。主要由于管理投入資金不足,養護人員多由臨時人員擔任,工作強度大,工資收入不高等,造成其不但缺乏專一知識,也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都使園林綠化養護水平受到嚴重影響。由于養護管理投資相對較少,養護工人工資普遍不高,很多人不愿意從事養護管理工作,很多地區請當地農民來從事綠化養護工作。缺乏養護工作的專業知識,嚴重影響了園林綠化養護水平。
3 提高小城鎮園林綠化養護水平有效措施
3.1 強化日常監管和指導。作為管理部門,應該結合其與具體管養任務實現分開的實際,將強化日常監管和指導作為重中之重,重點應該做好工作包括:①對綠地管理進行分級經分類;②制定綠地管護標準和具體考核辦法抓好貫徹落實;③擬定并落實好管護合同明確雙方責任:④嚴格考核并及時根據考核結果撥付管護專項經費。
3.2 積極深化落實管理體制改革措施。①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公開化競爭,擇優化利用,真正提升綠化經費的有效利用水平,促進綠化水平的提高。②要強化園林綠地的分級和分類管理制度,明確相關標準,進行分類分級式承包和管理。③要持續深化改革勞動用工制度,嚴格執行經費核撥辦法,按分類等級不同、養護標準不同和任務量不同,撥給不同的養護經費,并嚴格控制。
3.3 引入現代化養護機械提升養護管理水平。要結合實際,積極引入現代化養護機械,并注重保護手工操作特色,以實現勞動生產率和園藝質量的雙提升。
3.4 要強化專項輿論宣傳提升全民參與意識。主要應采取多種形式,實現法制化道德化管理,實現集思廣益和群策群力,做到全民參與。
4 結語
加強小城鎮園林綠化養護,是園林綠化工作的核心之一,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勤管理,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