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臣
農民田間學校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使每位農民在說說笑笑中學到知識,通過農民與農技人員之間的互動交流,啟發教學,農民對農技知識學得快、記得牢,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民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農民田間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以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為特點的在作物整個生長季節進行的農民培訓活動,是國際流行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深受農民歡迎。
最初農民田間學校是為培訓印尼稻農學習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而開辦的。1984年世界糧農組織開始在東南亞實施水稻IPM項目,1992年世界糧農組織在IPM項目實施中總結出在田間全生長季辦農民田間學校的方法是使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亂用藥現狀,增加效益,保護環境的最好辦法。1989年我國加入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以來,農民田間學校模式在水稻,棉花,蔬菜,茶葉,果樹等農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推廣應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與創新,農民田間學校模式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農業推廣體系中的一項重大創新,解決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問題。
田間學校具有發現問題準確、解決問題及時、科技服務緊密、技術推廣到位的優勢和特點。一是辦學地點靈活,可以在村里辦、專業合作社社辦、田間地頭辦等多種方式:二是領辦人多種多樣,有的是由村委會領辦,有的是由農技人員領辦,有的是由專業合作社的社長領辦,有的是由種養大戶領辦,還有的是由龍頭企業或者農村經紀人領辦。它具有實操性、針對性、時效性和實用性的培訓特點,是當前農技推廣最有效的模式,解決了當前“技術入戶難、講話沒人聽、活動難組織”的農技推廣難題。
1 與傳統培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1 工作理念
田間學校是以人為本,能力為先,自下而上的培訓理念,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技術培訓。推廣教育的過程是給人,而不是為人工作的過程:是幫助別人自立的過程,而不是使他們有所依靠:是農民與農技人員之間雙向交流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授課;
1.1 培訓主體
田間學校的主體是農民,傳統培訓的主體是農技人員:
1.3 意愿表達
田間學校是農民參與討論和溝通,農民的意愿能充分表達;而傳統培訓的主體是農技人員,農民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
1.4 調查分析
田間學校設計的思路是以農民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輔導內容,自己動手調查、分析;傳統培訓則是制作固定內容的教材,聘請老師講課、田間觀摩與咨詢:
1.5 推廣效果
田間學校由農民最初的被組織或自愿參與活動,逐步表現為自發地組織活動,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意識得到了增強;而傳統培訓則是過分依賴專家,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 農民田間學校的教學模式
農民田間學校采用“四個三”的教學模式,即三權:自主權,發言權,思維權;三式: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三重:重需要,重實踐,重技能:三動:動手,動腦,動口。
田間學校是一種理念,不是一問一答:是一種方法,不是模式化效仿:是一種推廣技巧,不是田間講課。其目標是:一是增強農民的自信心,生態意識,標準化生產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農民自主生產,科學決策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農民素質:二是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三是解決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問題,使科技真正入戶,將科技成果實實在在地送到農民手中。
3 通過幾年的田間學校培訓的經驗和體會
3.1 從組織角度看
創新思路是動力,團隊素質是關鍵,對象定位很重要。
3.2 就輔導員(農技人員)而言要做到“四心”
即:鑒定信心、下定決心、具有信心、富有愛心。
3.3 從舉辦田間學校的環節來看,要注意三個重點
一是團隊建設環節(目標一致,充分信任);二是主題選擇環節(生產急需,能夠解決);三是互動話題環節(直奔主題,不斷深入)
3.4 農民田間學校的課堂進程,要做到“三問”、“六要”
開場時要熱情問候、介紹團隊、說明來意;一問:是什么?引入問題:二問:辦什么?問題來源;三問:怎么辦?即解決辦法。在每“一問”之后都要進行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簡要記錄,小結歸納,補充完整,優化提升。對以上“三問”歸納補充,完善優化。簡要復述內容,后續計劃安排,留下聯系方式,課堂結束。“六要”是定位要準確、合作要深入、互動要充分、激勵要恰當、回應要及時、小結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