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新立
摘要:城鄉差距的擴大造成了區域發展不協調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制約因素,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建立相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制,使的國家三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1]。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全面小康
1 我國農村的發展史
在我國歷史中,農業與農村占有很大的篇幅,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導的生產關系在我國延續了上千年的時間,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逐漸的退至臺后,成為工業與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撐,經濟重點的變化也引起了人口流動的變化,圍繞著大的工業區形成了現代化的城市,并且以更快的發展速度前進,農村與城市的距離開始拉大,農村人口開始外流,農村的發展急速下降。
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使得人們再次將目光集中在農村,如何實現農村的新發展與新振興被擺在了國家工作的重要位置,鄉村振興戰略由此而提出。
2 鄉村振興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我國發展的重要一步,農業、農村、農民是我國經濟發展區域性不均衡問題的關鍵,縮小城鄉差距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工作內容,十九大報告還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規劃藍圖,2050年,全面的鄉村振興將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也將達成。因此鄉村振興對于我國的發展意義非凡,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2.1 加快了城鎮化的速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開始從根本上人手解決農村貧困問題,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農業集中化與機械化生產等等形式扶持農民致富,并且進行房屋改造改變農村面貌,展現整潔干凈的新農村,加快了城鎮化的速度。
2.2 拉近了城鄉距離。農業結構轉型升級使得農業的價值得到充分開發,實現了經濟的增長,除此之外鄉村振興戰略以教育扶貧為抓手,積極幫助農村提高教育水平,培養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
2.3 保留了完整的功能區劃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成為國家社會結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國的城鎮化不是單向的將鄉村完全按照城市的模式進行建設,而是形成了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鎮與以工業與第三產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城市。
2.4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只有農村與城市共同富裕起來,全面小康社會才能夠實現,由此才能夠同心協力的共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2.5 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的保護。城鎮化的雙向發展是為了保留農村的特色,農村是中國最早形成的社會結構,是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發源,存在著無數的民間傳統文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
3 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的問題
為了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真正達到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民權益,達到戰略效果的目的,國家在各級鄉鎮建立了健全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幫助實現農民減負。但是從實際工作上來看,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3.1 農民負擔管理效果未得以鞏固。從農民負擔管理工作執行的實際效果來看,在處理農村土地問題,進行農村產業發展時,仍有侵害農民權益或以業績為先不顧農民經濟狀況的情況出現,工作效果未得到鞏固。
3.2 負擔監管力度不足。農民負擔監管工作的重要環節在于農民的監管,而農民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對于惠農政策和利農措施并未多加關注,使得其不知道自身的權益內容,無法行使監管責任。
3.3 社會保障補短板仍需時間。補短板是指導農村脫貧工作的政策之一,但是由于農村人口眾多,社會保障的全面覆蓋還需要時間去逐漸完成,在此期間,農民的負擔可能未出現明顯減輕[2]。
3.4 社會性物價問題削弱負擔管理成果。房地產行業的暴熱使得社會資金大量從其他行業流出,流入建筑相關行業,這就導致人民日常的消費品物價水平飛漲,整體的社會負擔加重,由此增加到農民身上的負擔很可能會削弱負擔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
4 解決措施
面對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如何實現農民脫貧又減負的目標呢?
4.1 “以人為本”指導惠農政策執行。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據農民和農村的具體情況開展惠農政策,使得惠農政策的執行真正的落到實處,起到效果,從而使得農民負擔管理工作取得成果。
4.2 政府組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政府作為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的組織者,應當真正發揮作用,在各項資源的運用上做好統籌協調工作,降低工作中出現問題或矛盾的概率。
4.3. 用好五項制度幫助建立減負長效機制。收費要公示、文件要審核、報紙訂閱限額、實施工作有監督卡、涉事人員要追責,只有用好公示制、審核制、限額制、監督卡制、責任追究制,具有長效的負擔監督管理機制才能的以建立,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海東.淺談如何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J].科技與企業,2013
[2]徐剛.全國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座談會[J].農村經營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