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見性對不同的人來說其內容和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的創見性。同時,不同文體的文章的主題,表現形態是不一樣的,主題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模糊的。
關鍵詞:主題;創見性;模糊
創見性在文章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而以文章的主題最為關鍵和突出。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更應關注的是主題體現出的創見性。在許多人看來,中小學生還年幼,涉世尚淺,閱歷也不豐富,基于此來談學生作文中的創見性,尤其是關乎筆力的文章的主題,似乎有點兒小題大做,也為時過早。殊不知,所謂的創見性,不僅僅是指大功告成的作為結果的文章,同時文章的醞釀寫作過程的創見性從某種程度上說更重要。創見性的基礎是創新意識,學生只有有了創新意識,才會在創新思維的驅動下,展開想象和聯想,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會有創見的結果出現。而學生在作文中的創新意識首要的體現就是在文章中表達的主觀情感和鮮明傾向等,對于成熟的大牌的作家是這樣,而對于尚顯稚嫩的、心智還不健全的學生也同樣適用。在歐美,特別是文化氛圍濃厚的國家中,隨著現代價值思想的深刻變化,體現在報章、文學作品創作表達上的要求也變化明顯,作為最直接的反饋,這些國家中作文的教學也在變革,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看一篇作文的成功與否,價值大小,不再是一味地強調中心突出、材料典型、社會意義等,而更看重的是作文的表達是不是來自學生的獨立思考,至于這思考是膚淺與深刻,體現的社會價值是大與小則是退居第二位的要求。
前面說過,學生尚處于發展階段,心智不健全,閱歷不豐富,因此,對學生來說,我們只能以學生的標準來衡量要求他的創見性:深刻的、高明的見解對他們來說似乎要求有點兒高,只要他們文章的主題不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但確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即使無獨到之處,甚至說,只是表現出對個人創見的一種意識、一種努力,就結果而言也可算是有創見性了。孩子就是孩子,我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苛求發展中的學生,假以時日,誰敢保證莫言第二不會再現呢!
創見性是確保文章高質量的第一要義。落入窠臼,八股流水,東挪西湊,照本宣科,沒有自己見解思考的文章是毫無價值可言的。這樣的文章即使文采再飛揚,章法布局再有技巧,卻因為個性靈魂的缺失,因為人云亦云的千篇一律,在激烈的競賽考試中也很難獲得高分。就是從應試的角度來說,這種投機取巧,缺乏拓展思考的功利性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更何況我們的教育正在摒棄急功近利,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呢。
既然創見性在學生的作文中有如此的重要意義,作為創見性意義的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如何在寫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見性,而創新意識的實施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國外,對創造過程機制進行了長時間的多方面的科學研究,這些研究顯示:創造是思維之母,一方面,創造思維離不開邏輯推理,但它又不能僅僅依靠邏輯思維。從另一方面看創造思維更像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有機統一體,時常表現為直覺思維,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人們大腦中的靈光一閃,看似天外來客,實則是人們豐厚的生活積累加思考異化突然出現頓悟的結果,當然,結果亮麗,過程卻艱難復雜。為此,在日常的學習中,作為教師既應是堅定的知識傳播者,也應是學生生活的指導者,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鼓勵學生走出傳統觀念的藩籬,用熱情擁抱生活,大膽地想象和聯想,勇于標新立異。如果學生從小就得到正面的鼓勵,他創造的動能就會被無限激發出來,隨著“十萬個為什么”的逐一落實,他們創造性的火花就會在大腦中頻發,他們就會積極動腦筋想問題,爭取在下次文章中體現更多的創新性。如此的循環往復,創新的因子就會在學生身上不斷積聚起來,那么一個富于想象力創造性的人才還會遠嗎?
還有就是對文章主題內涵的再認識。我們在過往的語文學習中,教師教給我們的往往主題就是作者的見解和主張,就是思想觀念。一直以來,我們學生接受的也是這樣的灌輸和訓練,時長習積,學生的思維固化、形成定勢。于是在學生的作文中雖然我們也常常能見到一個表達主題的鮮明思想,但這思想卻常常是格式化、套路化的,雖然其正確性毋庸質疑,但觀點往往是別人的,而非來自自己的獨立思考,這樣的教育結果可以預見,這種教育下出產的文章的價值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有必要打破這樣的固化教育,改變教學中關于“主題”的定勢思維,準確地把握主題的應有之意。通俗地講,主題應該理解為作者通過取舍后的典型的具體材料所反映的文章的核心。具體到不同的文體中,主題的表現形態也各不相同:觀點、見解、主張主要是指在議論文;到了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中,主題則體現為著力塑造表達的一種形象,以及這一形象所體現的一種意蘊;在抒情文中則又有不同,主題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情趣,一個或幾個意象,這意象或模糊,或清晰;到了說明文中,主題又演變成作者某種說明意圖的體現。由此可見,主題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鮮明,在有些文體中它也可以是模糊的。這不是我的發明創新,它是早有事例可尋的,例如小說《項鏈》的主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因為主題的模糊,才體現了這篇小說的豐富的巨量的社會內涵。所以有必要對文章主題的內涵進行正確的再認識。
既然對文章主題的內涵有了更寬泛的認識,那么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鼓勵學生放手來寫。學生大可不必再去煞費苦心地先選定一個無可挑剔的主題,然后依提綱用大腦中早已存儲好的所謂的典型材料機械地去填充,而是可以放開心態,關聯生活,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盡可能完美地表達出來,感悟在其中,主題也就自在其中了。這樣做出來的文章,這樣產生的主題,應是親切的、個性自然的,也會令人感動的。
作者簡介:
劉玉棟,山東省濰坊市,濰坊市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