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孟繁偉
摘 要: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世界中,物理教師們也加快了傳授知識的“步伐”。在新授課的講授中,教師為了趕進度、“入題海”僅注重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教材中例題、課后習題以及具有針對性的課外習題對學生理解新知識、概念、規律的作用。本文就此討論了在新授課中這三類習題的講授意義。
關鍵詞:物理;新授課;習題
一、 問題的引入
新授課中的例題講解是物理習題教學的開始,現今物理例題講解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第一,教師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例題,認為例題是對新知識的直觀反映,不用對其做過多的解釋,讓學生自己看教材對例題的分析和解答過程即可;第二,過于注重教材的例題,將其視為經典生搬硬套地講給學生,缺乏知識的整合性與拓展性;第三,教師不注重對教材以外的典型例題的選取,隨意地選擇與編排,缺乏知識的邏輯性與系統性。以上問題忽略了例題的重要作用。在新授課中我們要注重對例題的利用與開發,既要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還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利用新知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 重視中學物理新授課上三種典型習題的講授
(一) 重視針對性強、典型性不足的例題的講授
對于教材中比較簡單、針對性較強的物理習題,學生自己很容易發現題所要考查的知識點。教師對這類例題要進行適當的改編,設置不同類型的引導性問題,提出類似情境中容易混淆的物理知識點、概念、規律等。不局限于對學生新授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的單純檢測,建立物理知識前后的內在聯系,避免將知識零散化。
如在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節平拋運動中例題1中,教師在幫助學生解答該題前,可以幫助學生簡單回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以及由規律推導出的相應公式,然后再引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律,最后再結合新課上平拋運動的速度特點進行解題。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舊知,還能及時發現自身對舊知的遺忘程度并提醒自己課后及時復習。
(二) 重視教材課后練習題講授
在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世界中,學生們通過對基礎知識與客觀規律的學習,慢慢地認識世界,形成對做事、共處、做人的經驗。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們忘記傳授知識的根本意義,也使現在的教師形成“為了教而教”的現狀。課后習題是編寫教材的專家們精心選擇與編制的,符合新授課內容系統的邏輯結構,順應學生的思維發展的特點。課后習題中不僅能夠檢測學生對新授課知識點的掌握水平,還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題目中的實際情境中的問題領悟物理知識的客觀價值。
如人教物理版教材3-1第三章第五節的課后習題:
第1、2題是基礎題對知識點的考查非常明顯,學生通過簡單運算就能得到正確答案。對于這種水平的題,教師要注意在學生做題前對新授課知識進行總結與歸納,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第3、4題是綜合考查題,要求學生在具體物理情境中不僅能判斷出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受力情況,還能根據受力情況判斷出粒子的具體運動情況,在頭腦中形成清晰圖式,以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與邏輯思維能力。
第5題是將新授課的知識拓展到實際生活中,通過生活中每個人都熟悉的例子來反映物理知識,讓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本質,能基于證據和邏輯發表自己的見解。
因此,課后習題具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從不同的角度考查學生的學習水平。物理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穿梭于知識的海洋中,默默地解釋著自然,聯系著世界,讓學生從課后習題中認識到“生活處處有物理”的思想內涵。課后習題的講授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機會,更是學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 重視增加典型課外習題講授
對于物理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如果僅靠教材中的例題與課后習題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精心選擇與編排課外習題來鞏固新授課所架構起來的知識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做一位有心人,隨時整理高質量習題,建立自己的習題庫,當教材中的習題不足以達到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從習題庫中有邏輯、有順序、靈活地挑選習題作為補充。
如在物理課本動能和動能定理一節內容中可以補充如下例題:
1. 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為h的斜面上由靜止開始滑下,經過一段水平距離s后停下,若斜面和平面與物體間的摩擦因數μ相同,求證:μ=h/s(物體經過斜面和水平面的對接處沒有能量損失)。2. 一斜面與平面動摩擦因數相同,物體第一次沿距水平面h度的A點由靜止下滑,剛好滑到水平面B處停止(過O點不損失能量)。若第二次增加斜面的長度,不改變放置的初位置(并使其距水平面的垂直高度不變),由A開始下滑,那么物體將停在B點左側、右側還是B點處?3. 在第二題的情境中,斜面與平面摩擦因數相同,給靜止在B處物體一個初速度v0后,該物體沿第一次下滑路線上滑剛好能上滑到A處。若第二次要使物體沿著第二次下滑的路線沿斜面上滑且還能上滑到A處,則給B的初速度比v0大、小還是相等?4. 兩斜面A、B由一段水平面連接,斜面(與水平面傾角不同)的摩擦因數大小都為μ,物體從斜面A處由靜止下滑剛好能上滑上另一個斜面的B處,求AB兩點連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多少。(不計斜面與水平面連接處的能量損失)
在新授課習題中千萬不能追求難題,而是要通過做題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深入理解,通過對典型習題解法的剖析,讓學生找到表面看似不同但卻具有內在聯系的規律性,這樣才能做到由博返約,進而提高新授課的效率。
三、 總結與展望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單純注重知識傳授,“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總想把所有的知識都灌輸給學生,忽視例題、課后習題對學生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輔助作用,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含糊不清,最終只能死記硬背。對于物理問題學生缺乏靈活變通的反應能力,如果改變問題中的情境和條件,一些學生便無從下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將在新授課所學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中,因此當新題型出現時,在圖式中提取信息便會失敗。
希望處在教師崗位的每一位教師都能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合理設置高中物理課程結構,不忽視教材里的每一個知識廣角。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及學科特點,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志廣.高中物理習題教學中突破學生思維障礙的教學策略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2]黃水鳳.論高中物理課教學中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學物理,2015(10).
作者簡介:
李健,遼寧省大連市,遼寧師范大學物理電子與技術學院;
孟繁偉,遼寧省大連市,大連二十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