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綜合整理
近年來,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各種預設陷阱,非法騙取、侵占和敲詐他人財物。這種嚴重危害民眾財產安全的“套路貸”犯罪,呈日益猖獗趨勢。這種新型犯罪,已經成為經濟和民生領域的一大“毒瘤”,必須依法打擊、堅決鏟除。合法的民間借貸是在法律規定的利率范疇內盈利,高利貸是以獲取高額利息為目的,套路貸目的不在于“吃本金”“吃利息”,而是利用借款人著急用錢而又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心理,通過一步步設套,最終非法占有受害人的財產,本質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2018年2月9日上午,河南省新鄭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個報警電話。民警在與報警人的交談中了解到,他在網上借了別人的錢,可越借越多還不起了,不知道公安局管不管這種事,如果不還“貸款”是不是自己也違法?
原來,2016年7月份一個朋友要結婚,剛上班不久的趙先生手頭有點緊張,想找人借1000元隨禮,可又覺得找人借錢很沒有面子,看到手機上陌生人發來可以無抵押貸款的信息后,他頓時眼睛一亮,心想反正貸款又不多,而且發了工資就可以還。他馬上回復信息說想貸款,很快一條信息發來,讓他加入一個“無抵押貸款QQ群”。
按照對方的要求,上傳了身份證等有關證件之后,放款人讓他寫了一張1200元的欠條,扣除周利息200元,對方在網上付給他1000元。對方為了防止出現借錢不還的風險,要求他給網上的中間擔保人寫一張1000元的欠條。如果按照約定還款1200元,兩張欠條同時作廢,如果逾期不還就變成了貸款2200元。
一周過去了,單位的工資沒有發下來,會計說工資還要再等幾天。眼看貸款就要逾期,欠賬1200元就要變成2200元。
就在趙先生為難之時,“無抵押貸款QQ群”一位美女向趙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她愿意幫助趙先生解決燃眉之急,條件同樣是“以貸還貸”的周息貸款。貸款1420元,還舊賬1200元,外加利息220元。趙先生的欠條自然就增加到了2420元。
在“善解人意”的客服人員的誘導下,趙先生的貸款逐步在加大,貸了又還,還了又貸,還不清的利息,還不清的貸款,慢慢地出現了“以貸款養著貸款”,趙先生甚至算不清自己貸了多少款。在反反復復的催款還款的日子里,趙先生如同掉進了無底深淵,直到有一天網上的客服告訴他,貸款已經累計150多萬元!這時,原來一直“和藹可親”的借款人露出了丑惡的嘴臉,在威脅恐嚇還錢的同時,告知趙先生已經委托律師到法院起訴他,拍賣他父母幫他買的車子和房子。
女大學生小文的受害經歷更有特點。小文是一名大三學生,她上大二的下半年,看到同宿舍的女生都換了手機,也想和同學們一樣把手機換一換,可家里給的生活費每月只有幾百元,根本就無法實現換手機的愿望。于是,她找了一份兼職的促銷工作,一天能掙到100元,開始為換手機攢錢。第一個月她領到了1000多元的工資,可要換新手機還差1000元左右。這時,手機里的一條短信讓她心花怒放——“不用抵押憑個人信用24小時放款”。她的經歷和趙先生一樣,加盟“宜人貸”APP,小文拿到了貸款1000元,然后買到了心愛的新款手機。
因為兼職公司突然暫停了促銷活動,第二個月小文只拿到了幾百元工資,可還款的日子越來越近,貸款公司客服提醒她可以先還利息,再續延期還款。無奈之下,小文只有按照客服的要求還了利息續了貸款。
一周、二周、三周……小文的貸款再也沒有還清,半年多時間已經累計達78000多元。貸款公司催要貸款的電話打給了她的家人、同學、朋友。
在家人的責罵和朋友的埋怨聲中,悔恨不已的小文從二樓跳下,造成腰椎和左腿摔斷。最后年邁的父母不得不替小文還了“宜人貸”的那筆欠款。
杭州市民何某原本擁有一間營業房、一家服裝店,還有即將拆遷分配到手的安置房,生活上富足無憂。可如今的她不僅身無分文,還欠著800萬元的債,為了逃債,一度不敢回家。
去年8月,何某有一筆錢借給了朋友沒還回來,但自己另外一筆借款卻要到期了。為了周轉資金,經中介介紹,她認識了某“寄賣行”老板朱某、吳某。對方提出借款3萬元,10天利息是8000元,何某答應了。
雙方簽訂合同時,合同金額顯示的是8萬元,并約定違約金比例為每天20%。何某說:“當時實際到手的是3萬元,剩下的‘莫須有’的5萬元分別是10%的中介費、10%的保證金、幾萬的家訪費(即中介上門查看是否具備還款能力的交通費),利息8000元也要先扣掉。后來,由于沒有及時歸還8萬元欠款,我需要按照約定再支付幾萬元,加在一起,欠款一下子增至十幾萬元。”據何某介紹,同年9月,為了償還之前的“違約金”,她又先后向朱某等人借款。隨著借款額度越來越多,產生的利息也越來越多,利息和“違約金”疊加,雪球不斷滾動。到最后,何某變賣家當,共得款300余萬元,即便如此,依舊無法還清欠款。
“套路貸”犯罪是指犯罪嫌疑人披著正規金融信貸公司外衣,假民間借貸之名行非法占有他人財產之實,設下層層圈套,實施合同詐騙、強迫交易、敲詐勒索、虛假訴訟等犯罪行為。據了解,這其中,有的案件還有專門的法律從業人員成為犯罪團伙的共謀,給予其專業的“法律指導”,提升“虛假訴訟”的勝訴率。
一是制造民間借貸假象。對外以“小貸公司”名義招攬生意,與被害人簽訂借款合同,制造民間借貸假象,并以“違約金”“保證金”等各種名目騙取被害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陰陽合同”及房產抵押合同等明顯不利于被害人的合同。
二是制造銀行流水痕跡,刻意造成被害人已經取得合同所借全部款項的假象。
三是單方面肆意認定被害人違約,并要求被害人立即償還“虛高借款”。
四是惡意壘高借款金額。在被害人無力支付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介紹其他假冒的“小貸公司”或個人,或者“扮演”其他公司與被害人簽訂新的“虛高借款合同”予以“平賬”,進一步壘高借款金額。
五是軟硬兼施“索債”。采用各種手段逼迫,或者提起虛假訴訟,通過勝訴判決實現侵占被害人或其近親屬財產的目的。
據了解,“套路貸”公司往往不希望被害人提前還款,當還款日期臨近時,“套路貸”公司往往以電話故障、系統維護等為名拖延甚至直接玩消失,讓借款人無法按期還款。在借款人無法償還債務時,便介紹其他公司給借款人,提出讓借款人“借債補債”。他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借款人無法還款,然后以違約為名收取高額違約金、滯納金、利息等費用。
找“套路貸”公司貸款的人,一般都是急需用錢,所以,大部分人都會對騙子言聽計從,簽下實際貸款的額度和借條上寫的額度不一致的陰陽合同,甚至有人直接在空白合同上簽字。為了偽造銀行流水,“套路貸”公司會按合同金額把錢打給借款人,然后讓借款人把多借出來的部分取現金還給公司。
等到借款人真正意識到被騙時,對借款人不利的法律證據已經制造完成。虛高借款合同、制造的銀行流水、收條等證據能相互印證,形成一套完整的借貸“證據鏈”。一旦發覺被害人已經無力償還債務,放款人就會原形畢露,以毆打、拘禁甚至去法院起訴的方式,最終達到謀得被害人財產的目的。
警方表示,這類詐騙從簽訂借款合同到一次又一次的借新債還舊債,再到騙取被害人的財產,每一個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圈套。
讓人費解的是,由于性質惡劣,“套路貸”已是監管部門明確嚴厲打擊的經濟犯罪行為,為何還會屢禁不絕?
“套路貸”犯罪的發展蔓延,不僅直接侵害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權益,而且其中摻雜的暴力、威脅、虛假訴訟等索款手段又容易誘發其他犯罪,甚至造成被害人輟學、自殺、賣房抵債等嚴重后果,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從目前公安部門偵破的“套路貸”案件來看,這種新型犯罪形式預謀周密,而且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等被害人醒悟過來想要訴諸法律,卻發現手頭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幾乎沒有,從而“維權無門”。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江德斌撰文指出,“套路貸”的“借款”是嫌疑人侵吞被害人房產、財產的借口,所以“套路貸”是以“借款”為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財物之實。單純從表面上看,“套路貸”跟普通的網貸模式類似,在操作流程上,又像是平常的高利貸、假的借款合同、經濟糾紛等,實際上它是近兩年出現的新型詐騙方式。嫌疑人乃是打著借款的名義,玩弄各種欺詐、強迫手段,誘導借款人墮入“套路貸”的陷阱,令其付出非常昂貴的本息代價,甚至于傾家蕩產,以極為低廉的成本,非法占有借款人的財產。
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套路貸”的危害性,采取嚴厲措施予以打擊,可是“套路貸”猶如野草一般瘋狂生長,屢禁不絕,打而復生,令人頗為頭痛。要想有效治理“套路貸”,防范其給民眾造成危害,需要采取多措并舉的綜合手段,明晰“套路貸”的社會危害性,宣傳普及正規金融與非法金融的常識,鼓勵民眾積極舉報線索,多部門聯合執法,監管機構與網絡平臺合作,共享信息資源,共同清理整治“套路貸”的生存環境,斬斷“套路貸”的利益鏈條。
“套路貸”雖然也是通過網絡社交平臺、互金APP放貸,又煞有介事要求借款人提供各種身份信息、通訊錄、家庭和單位住址、房產、汽車等資料,給人一種屬于網貸的印象,可本質上卻是非法詐騙,普通人如果不清楚二者的區別,容易被蒙騙,還誤以為是自己的問題,不敢去報案。由此可見,“套路貸”具有一定的隱密性、偽裝性,不僅迷惑了很多受害者,一度也讓監管部門、司法機構受到困擾,加上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都是通過微信、QQ溝通聯絡,證據鎖定相對困難,亦增加了打擊難度。因此,要從法律上將網貸與“套路貸”區別對待,將“套路貸”的特征告知公眾,明確“套路貸”的非法性質,鼓勵受害者積極舉報、維權,以通過司法途徑嚴厲打擊“套路貸”。
普通民眾要想防范“套路貸”,先要識別其偽裝,不要上當受騙。現在類似金融詐騙案件很多,普通民眾要學習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識,掌握家庭理財技巧,通過正當途徑投資、借貸,不要去貪圖小便宜,不要被高回報、高息誘惑,超出合理范圍之內的,基本上都可以判斷其為詐騙,以免上當受騙。借款人應正確評估自身還款能力,選擇合法平臺貸款,讓犯罪分子無機可乘。同時,要樹立起法律維權意識,在遇到“套路貸”、金融詐騙時,不要被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語、恫嚇所迷惑住,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主動尋求法律幫助,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至于監管部門和執法機構,必須從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高度出發,通過強有力的措施,堅決依法對“套路貸”違法犯罪活動實施集中打擊和持續打擊。“套路貸”隱匿于網絡之上,行蹤詭秘,采用常規辦案手段打擊難度較大,監管部門和執法機構應擅于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與網絡平臺合作,建立相關數據庫,共享信息數據,通過敏感詞、圖片分析等摸查線索,深入挖掘“套路貸”的源頭,以及時堵截犯罪分子。在多措并舉打擊“套路貸”之際,也要正視民眾的正常借貸需求,“堵后門”“開前門”,支持正規金融機構、網貸、小貸公司經營個人小額貸款業務,簡化手續、降低費用,鼓勵和引導民眾從正途借貸,將需求轉化為市場業務,以市場競爭促進服務提質,從而降低非法金融的侵害風險。
《人民法院報》日前發表署名文章認為,“套路貸”違法犯罪侵害客體多,危害社會公共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有的甚至挑戰司法權威,妨害司法公正,亟需通過刑法嚴厲打擊。當前,為加強執法和司法應對,部分地區出臺了辦理此類案件的專門指導意見,然而,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應對文件,地方政法機關僅靠為數不多的局域性措施打擊,不僅難以有效解決執法尺度和司法分歧問題,也更難以產生共管共治的綜合治理之效。
事實上,僅僅通過刑法打擊“套路貸”面臨著不少現實困難和障礙。首先,存在定性難的問題,如使用連續多個手段非法占有借款人錢款的行為如何定性,在處理上是擇一重罪還是數罪并罰,沒有定論。另外,“平賬”公司之間的人員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借貸公司相關人員的行為能否認定為非法經營,也存在爭議。此外,證明難更是突出的問題。由于大多數借款人缺乏風險意識,而“套路貸”從業人員深諳犯罪之道,導致證明犯罪手段的證據多有欠缺,直接導致不少案件難以定罪。
筆者認為,對“套路貸”不應僅依靠刑法進行事后懲治,還應特別注意運用民法與經濟法,對金融主體本身進行規范,于事前、事中、事后構建較為完整的法律鏈條,防止此類嚴重擾亂金融秩序的案件成為破壞金融和社會秩序穩定的“毒瘤”。目前,由于沒有設置前瞻性監管手段與監管機構,對“套路貸”的規制只能在相關案件案發后,司法機關被動介入的情況下進行。作為金融市場上的違法業務,監管機構應對開展該業務的相關企業的營業范圍與業務本身的合規性進行事前審查,通過事前監管加強風險預防和控制,將違法犯罪行為扼殺于萌芽之中。(據《人民日報》、中國網、《人民法院報》、澎湃新聞、網貸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