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艾

久雨初晴,鬧市區的市民廣場上,除了踩卵石、滑旱冰、蹬滑板車、放風箏等老百姓喜愛的運動以外,又出現了新興運動“牽瓏球”。打這種球的男女老少,經常一個人打得津津有味。那個球也真是怪,猛力擊出去并不到處亂滾,而是反跳回來,打得越狠回跳得越兇,牽瓏球愛好者說:“仿佛與一名隱身高手對壘一般。”仔細看去,原來這比網球略小的“彈跳球”,是系于一根長橡皮筋上,長橡皮筋又系繞于一個小鐵座上,小鐵座往地上一放,那球就像被牽住了魂似的反跳回來。網球的球速在60~120公里/小時之間,牽瓏球也可達到50~100公里/小時,加上球重為網球的2/3,球拍也比網球拍略小,重量較輕;牽瓏球的適應性更廣,老少咸宜,體力較差的女性也可以打得瀟灑自如。
牽瓏球幾乎同時起源于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地方都特別注重全民健身,又特別缺少運動場地。特別是香港,大量的休閑綠地普遍面積狹小,網球愛好者很難找到租價低廉的練球場地。同時,香港人公務繁忙,朋友間也少有陪同練球的機會,平民子弟由此認為網球是“貴族運動”,為了使網球不再服務于一小部分人,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開始自行制作牽瓏球。他們發現,只要加上橡皮筋和鐵座,并使球重減少1/3,打網球就可以成為一個人的運動。而且,牽瓏球一出,只要有普通網球場面積的1/3場地,打球人就兜得開了。牽瓏球也可以采取雙人玩法,所不同的是兩人不是面對面擊球,而是像雙打搭檔般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面向同一個方向擊球。
牽瓏球運動不受場地限制,室內、室外、操場、樓間休閑空地都行。眾樂也行,獨樂也行,因此被稱為“最親民”的球類運動。
任何一類球類運動,只有競賽才能激發人的好勝心,使打球人精益求精、樂此不疲。牽瓏球的對抗性雖不強,但幾個朋友一起玩時,也可以自設一套競賽規則。流行于香港和北京的牽瓏球競賽規則包括:
(1)5分鐘側身擊次數。要擊出高質量的牽瓏球來,側身動作要敏捷而瀟灑,同樣速度的回跳球,側身后擊球判斷更準確,球速更理想,而從左側身迅速轉化為右側身的動作,也可以訓練人的步伐連貫性、身體柔韌度以及對落點的判斷。以牽瓏球做側身基礎訓練的人,打網球同樣進步神速。計錄5分鐘內眾人側身擊次數的多寡,多者勝。
(2)3分鐘擊打半徑。球速越高,球彈得越遠,回跳幅度也大,從球的彈跳最遠點到再次擊球點的距離叫“擊打半徑”。3分鐘內,取最遠的擊打半徑,與眾人的成績比較,多者贏。為準確判斷擊打半徑,可以擊球點為圓心,向擊球方向畫白色圓弧,自5米起,每隔0.5米畫圓弧一段(類似鉛球或鐵餅比賽場地)。
(3)雙人5分鐘擊打次數。如何考察你和你的搭檔是否球藝精湛?可撳表計算,5分鐘你們共擊打多少次?擊打次數多者為贏。
若熱身不夠,網球運動很容易發生韌帶拉傷和關節扭傷,牽瓏球的落點“刁鉆”性雖比網球稍遜一籌,但同樣可能引發類似的扭傷和拉傷。為此,從脖頸到腳腕、足趾的熱身運動,在開球之前便必不可少。讓我們看看“牽瓏球”熱身六節操:
第一節:手腕及腳腕運動。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下,活動手腕,感覺仿佛在盤一個玉石球;同時足尖踮地,繞踝關節里轉36圈,外轉36圈,至手腕、腳腕微微發熱。
第二節:膝部運動。雙膝稍彎,向前繞36次,向后繞36次。
第三節:拉開大腿內側韌帶。弓字馬步,向左壓左腿36次,向右壓右腿36次,要感覺腿內韌帶不再那么緊繃、呆滯才行。
第四節:腰肢運動。90°扭腰向左36次,向右36次;以腰椎為圓心,逆時針轉腰36次,再順時針轉腰36次。
第五節:足趾及跟腱運動。踮起足尖,輕輕蹦足跳36次。
第六節:頭頸運動。以頸椎為軸心,順時針轉動頭頸36次,逆時針再轉動36次,點頭36次,仰頭36次,動作要輕柔到位。
把頭頸熱身安排在最后做,可以保證在進入運動狀態時精力更集中,頭腦更清醒,這是眾多牽瓏球愛好者的經驗,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