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華生

“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呈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這幾句話形象地詮釋了皮影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夜幕降臨,掛起白幕,鑼鼓敲起二胡奏響,燈光中映出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說唱中道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要完成這一出出大戲,除了演員的精湛演藝,最關鍵的還是他們手中的皮影道具。能讓一張普通獸皮涅槃成栩栩如生的萬物形象,這功力不會一蹴而就。皮影雕刻大師汪天穩,為了每一件皮影的生動逼真,手上的老繭不知褪了多少層,刻刀不知磨禿了多少把!半個多世紀的執著堅持與不斷創新,使他成為該領域頂尖級專家。2018年1月,由光明網主辦的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評選中,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州皮影代表性傳承人汪天穩榮獲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這是陜西省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非遺傳承人。
1950年5月,汪天穩誕生在西岳華山腳下的皮影起源地華縣。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皮影是當地農村唯一的娛樂活動,汪天穩自幼喜歡看皮影戲,耳濡目染自然迷上了雕刻皮影。望子成龍的父母希望他認真讀書,長大能夠出人頭地,但這個倔強的孩子以逃學偷練刻皮影的行動表明自己的決心。無人教,他自個模仿;沒牛皮,就在硬紙上刻。汪天穩的刻苦精神感動了父母,便托人將兒子送到中國著名皮影雕刻藝術大師李占文先生門下,師從李先生學習皮影雕刻。11歲的汪天穩成為李占文先生的關門弟子。
皮影雕刻是一門細致又有藝術含量的工作,除了吃苦,還要有一定的藝術靈性。汪天穩回憶說,入師門那天,師傅丟給他一張皮子,讓他先練三年的基本功“轉皮”,就是用左手的食、中、無名三個指頭推著皮子轉。每天早中晚都要練兩個小時以上,而且要做到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才能拿刀。先是空手推,再是右手壓住左手腕推皮,最后手上壓兩塊磚,手腕下再懸掛兩塊磚。手背酸痛難忍,胳膊腫脹,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他沒有被嚇倒,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每天睡得再晚,他都習慣性地琢磨當天所學所見,吃苦好學的勁頭,使他的技藝迅速提升。僅三個月后,師傅就讓他拿刻刀了,手把手地教他左手推右手走刀,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先刻個簡單的手掌、胳膊、花草等,然后再練習刻復雜的娃娃頭、穿衣戴帽、樓閣宮殿等。師傅還將萬字、雪花、水字格等皮影術語以及“莽”“寶”“擺”“海水朝陽”等行話的內涵與刻法,親手教授予他。一件皮影的完工,需經過制皮、過稿、雕刻、上色、熨平、裝訂、連接等24道工序,每道工序連環相扣,密不可分。只有這樣,雕出的皮影才會栩栩如生,才能在“亮子”﹙銀幕﹚上由簽手活靈活現地耍戲。
寒暑交替,兩個春秋一晃而過,在師傅的悉心傳授和調教下,歷經艱苦的學習和磨練,汪天穩初出茅廬。14歲時,汪天穩即被調到華縣文化館,他竟然用一張半牛皮制作出了40多件皮影作品。當時《白毛女》《血淚仇》《三打祝家莊》等皮影戲在家鄉演出倍受鄉親們青睞,這讓他非常自豪,因為“亮子”上的那些皮影娃娃,都是他的杰作,是他親手一刀一刀雕鏤而成的。
1965年,嶄露頭角的汪天穩終于學有所成,可以出師了。尊師重道又刻苦努力的汪天穩深受師傅喜愛,他們雖是師徒,但情如父子。生活上,他訂婚結婚的錢都是師傅出的;工作方面,他們經常合作雕刻,新作頻頻問世。他先后進入渭南、華縣文化館工作,參與新戲皮影制作。次年,他選擇參軍,但他從未放棄熱愛的皮影雕刻藝術,一直默默地堅持著。
1975年,汪天穩重新回到縣文化館,且接連參與了上海美術制片廠皮影動畫片《迎春花開》以及皮影、木偶戲《皮影輕騎兵》的皮影道具制作,頗受觀眾青睞。此后,他精湛的雕刻技藝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認可。1978年,汪天穩作為特殊人才,成為當時唯一一位調入西安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皮影民間工藝師,主持皮影研究、創作工作。從此,他的皮影雕刻與創作進入春天。1981年,他隨恩師李占文進京,為人民大會堂陜西廳修復大型皮影屏風《文成公主進藏》。那時,師傅年事已高,主要修復工作由他承擔。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這件重要的藝術品修補成功,汪天穩受到國務院、陜西省政府和省委辦公廳的嘉獎。他也因此一舉成名,躍居為我國著名皮影雕刻大師。當時,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的何海霞先生看后愛不釋手,愿以三尺軸畫換得汪氏皮影一件,被傳為佳話。
1982年,汪天穩受邀為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設計、刻制《孫悟空大鬧天宮》全套皮影,深受贊譽。1993、1994年,他受邀分別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整理、鑒定其館藏明清時代皮影。隨后,他步入了創作的高產期,全面進入事業的鼎盛期。眾多作品紛紛被省內外博物館收藏,并受邀參加各大博覽會,獲得國內外大獎。
2003年,汪天穩與皮影設計大師江國慶聯手,并集合同門師兄弟18人,歷時300多天,創制出了長23米、寬1.2米的皮影巨作《清明上河圖》。該巨作共用154張上等秦川黃牛皮為原料,且每張牛皮只選用臀部最好的一塊作為皮料。該巨制在中國皮影雕刻史上具有創紀錄的意義。更可貴的是,為了將該作轉化成華縣皮影的獨特語言,汪天穩與弟子江國慶等頗具匠心,先將原作擴大到6倍,再采取牛皮代替絹本,從而成功地將中國國畫的傳統語言轉化為華縣皮影獨特的刀法,彰顯出華縣皮影經典與現代的風采,傳統與時尚的魅力。

牛郎織女
汪天穩的皮影作品刀工精細,造型生動,古樸典雅,被中國新聞社稱之為“中國皮影第一刀”。其創作的《神將——竇爾敦》參加上海世博會,被譽為“皮影人物類的吉尼斯”。他相繼被國家發改委授予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大國工匠”,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協授予“中國十佳民間藝人”等諸多國家級稱號,但他并未以大師自居,而是保持著謙遜從容的達觀心態和潛心鉆研的精進精神。
作為行業帶頭人,他始終注重對后學者的幫扶,放眼審視整個行業的需要,積極培養更多的力量來促進皮影事業的發展。他一貫的口頭禪是“只要喜歡,都可以來找我學”。這是一個行業領頭人的大氣,也是對皮影文化的一份擔當與使命??上驳氖?,其弟子遍及大江南北,并以家傳為主,形成了以他為軸心的代代傳承模式。
如今,年近七旬的汪天穩以爐火純青、自成一家的雕刻技藝,品類繁多、美輪美奐的經典作品,幫扶后學、培植人才的產業規劃,不僅使“汪氏皮影”成為陜西省一個著名的地方文化品牌,也給陜西皮影事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皮影藝術家的廣泛關注。
非遺傳承路漫漫,汪天穩沒有停歇,依然堅定地行走在傳承路上。

傳授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