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指出,學校的教育要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在全面提倡素質教育的現在,雖然我國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仍舊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對孩子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向,社會各界、家庭和學校的想法還是一致的,所以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總體上是被保護的,而且被全面提倡和發展。美術學科教學活動的獨特性和它所特有的得天獨厚條件,非常有利于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為此,本文以小學泥塑課教學為例,探討在教學中怎樣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泥塑;教學;高效;創新能力
新課標明確要求:小學生在泥塑課的學習中,必須學會運用搓、壓、粘、挖、接、刻等泥塑技法創作泥塑作品。學習泥塑技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究,激發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體驗創作的樂趣與成功感,本課學習過程設計如下:
一、 教師帶領學生欣賞視頻,創設樂學的教學情境
教師播放視頻,用虛擬的手法帶領學生去旅行。從福建漳州出發,從南往北,再由東往西,欣賞祖國的各地民居。學生在欣賞視頻的過程中獲得了以下幾方面知識:第一、初步感受不同地域民居的多樣性;其二、初步了解祖國大江南北形式多樣的民居;第三、對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環境內的民居,形成初步概念(因為所處的緯度不同、大自然的氣候條件不同,以及各地域、各民族的風俗差異等原因,形成了我國各地各具特色的獨特民居群。這些知識教師無須講授,但有必要讓學生感受,這會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做一個很好鋪墊)。
二、 教師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并了解本課的學習任務
欣賞完祖國各地的民居后,教師讓學生們用二分鐘自學本課內容,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及任務。
三、 教師在臺上實物演示可拆合的民居泥塑作品,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學生發出一片“哇哇”驚嘆聲的同時,教師取下民居的屋頂,拆下所有的裝飾,最后變成了一個泥方塊。學生再次發出驚訝聲。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泥方塊就是民居的主體結構,民居的主體結構可以是一個六面體,也可以是多個六面體的組合,甚至可以像蒙古包一樣半球體。教師展示的泥塑作品具有組合和拆分功能,在多樣性的組拆過程中,對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產生很強的沖擊,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因為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組合方式,有了多種選擇,學生對泥塑民居的創作也就不會固定在一個模式中。這是漂浮鏈重構理論中的“解散、碰撞、多重構”的靈活運用。
四、 學生自主探究和嘗試動手制作,為之后的創作做好鋪墊
教師請同學們自學課本上的制作步驟后,讓學生談談最喜歡的民居,嘗試分析其主體結構的造型并制作出來。在本教學環節中,學生會驚奇地發現:看似復雜的民居泥塑作品其實并不復雜,把它簡單的幾何化,它就是由幾個簡單的幾何形體組合而成。于是學生紛紛饒有興趣地去驗證這一發現,這份自主探究的熱情,源自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而產生的興趣動力。
五、 教師在臺上采用魔術表演,逐步成功解決教學重難點
教師通過本次表演,引導學生了解到:中國民居在墻面、門窗、屋檐等方面的特點,都體現出不同的地域性,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民族的民居都有著各自的屋檐特征和裝飾風格。師生交流,如何有效地表現出不同特點的民居。教師演示,將展示臺上的民居泥塑作品上的屋頂依次換掉,于是,教師像魔術師一樣,展臺上的泥塑作品忽而成了江南民居,忽而變成新疆民居(教師展示的各種民居泥塑示范作品各部件都可以隨意拆合)。最后,教師干脆把幾個屋頂重疊在一起,學生驚訝地看到:在新疆民居廡殿式屋頂上,疊加上硬山式的屋頂后,剎那間變為歇山式屋頂民居,新疆的民居泥塑作品也瞬間神奇地變成了一座吊腳樓。
六、 師生互動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
教師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和圖片,談談不同民族民居的裝飾風格和屋檐風格。教師通過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和了解造型各異的屋檐。教師預先在課件中標注屋檐的各種用材:有的用草或竹為材料;有的用土制瓦片或琉璃瓦為材料;甚至有的用石板為材料;進一步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
七、 欣賞別班學生的作品后,讓學生創新性地選用相應的泥塑技法
讓學生欣賞別班學生的泥塑民居作品后,同桌討論:本人將制作什么樣的民居?屋頂將會是什么樣式?怎樣制作?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泥塑民居的制作方法:靈活運用搓、壓、粘、接、刻、挖等泥塑技法去表現民居的特征。比如:用學習用筆的筆肚壓出成排的瓦片;用竹刀刻劃出茅草效果;用粘、接、壓等方法制作不規則形體;用切挖的方法來鏤空。
在這個學習環節中,學生無須模仿老師或課本旳范作,沒有被動學習這些技法,相反是從泥塑技法的本質特點中,選擇創新性的相應技法。沃拉斯(1926)的理論指出,“準備期、醞釀期、豁然開朗期、驗證期”四個階段是創造性思考的過程。近年來得到廣大一線教師青睸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法,與其或創造發明過程相似,常被用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以及采取有效行動。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①了解問題;②產生想法;③行動規劃。其過程包括六個解決問題的階段:①辨認問題;②資料尋索;③確認問題;④產生想法;⑤尋求解決方案;⑥接受解決方案。本課的設計與教學活動,正是在其理論指導下,進行研究和高效實踐的。
“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罷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是這樣回答他所取得的成就。本課教學中,教師注重啟發和引導,并留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時間,學生在接二連三遞進不斷的問題解決中,獲得美術知識和創作靈感,并感受創作的激情及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本課的泥塑教學過程中,教師側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沒有刻意要求學生該如何創作,而是啟發學生怎樣去進行創作;教師沒有要求學生必須牢記各種民居造型,但學生卻能抓住我國民居的特點,創作出富有特色的作品;教師并未板書創作要求,而學生卻沉浸在創作中。對照本課教材要求,學生不但能高效率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高效的發展和培養。
參考文獻:
[1]錢初熹.迎接視覺文化挑戰的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英)戴維·韋爾斯著,余應龍譯.奇妙而有趣的幾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高斌峰,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