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對電影《摔跤吧爸爸》的分析,對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進行客觀的描述,以期將真實的印度女性的生活狀況呈現出來。
關鍵詞:女性主義;摔跤吧爸爸;印度
作者簡介:彭軍(1993-),女,漢族,河北邢臺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1
在《摔跤吧爸爸》中,父親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他希望兒子可以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以圓自己夢想。不料命運讓他生了四個女兒,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教女兒摔跤,最終大女兒進入了英聯邦摔跤比賽并奪得冠軍。該片表面遵循父權意識形態剝奪女兒發展自由,深層下則潛藏著對父權意識形態的顛覆和解構,將印度女性主義的發展推到鏡頭之下,與世人一起見證。
一、印度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
女性主義指為結束性別主義、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于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榮維毅, 2001:161)。女性主義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于父權體系之上,因而其目的在于了解性別不平等的本質以及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之上探索社會矛盾和社會關系。
印度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現象由來已久,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印度教在印度的絕對控制有密切關系。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視女性,印度教首當其沖。印度教最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更是以宗教的名義和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婦女屈從、低下的地位:“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趙立行, 2010:93 )”電影中兩個女兒穿著短褲晨跑的時,周圍村民投來了不可思議的眼光。因為這樣的行為直接違反了伊斯蘭教對女性著裝的要求(李珉, 69)。在印度,雖然如今年輕女性不必把自己像粽子一樣層層包裹起來(電影中,她們的母親依然是這種打扮),可以穿短袖,但不能露大腿。在這樣被傳統思想包圍的農村,連對著裝都有嚴格的要求,就更不必說有著肢體接觸的摔跤了。所以當女兒們第一次在公眾視野中摔跤時,圍觀群眾并沒有說“男孩不能欺負女孩啊”之類的話語,而是“她們穿成這樣的比賽嗎,要是褲子掉下來就好了”。看熱鬧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對女性的不尊重。
二、《摔跤吧爸爸》中女性主義的體現
1. 父權思想的轉變
在印度,厚嫁習俗由來已久,如今甚至愈演愈烈。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由于嫁妝達不到婆家要求,自殺或者被活活燒死 (李珉, 70)。電影中的父親是反對這種習俗的。當母親說,女兒練摔跤,有誰會娶我們家女兒呢?父親回答,我們女兒很優秀,他們沒資格挑選我們,而是我們挑選他們。此外,影片的第一人稱是父親的侄子,這個角色就是印度廣大男性的縮影。電影中,父親再嚴厲也沒有打過女兒一次,反而打得都是侄子。影片前半段侄子一直在挨揍:替表妹們挨揍、被街坊打、在摔跤訓練中一直被摔……這一切與父權社會刻板印象相悖,恰恰體現了印度社會中一些父權思想的轉變。
2. 女性自身意識的覺醒
父權思想開始轉變之后,女性意識逐漸覺醒。
女性地位的低微不只是在男性觀念里,還在女性自己觀念,所以兩個女兒剛開始都反抗訓練,覺得女生應該留著長發,穿著紗麗開開心心地等著出嫁。直到那場婚禮(新娘將聽從其父母的命令嫁給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新娘說出了心里的不公和無能為力,女兒們才知道父親的用心良苦,此時女性主義意識開始覺醒。第二次覺醒是在最后的決賽中,父親因為突發狀況缺席了女兒的比賽,女兒在沒有父親指導的情況下依舊贏得了比賽。此處可看作是導演對于父女關系轉變所作的映射,體現了女性身份的建立以及對平等、獨立女性的肯定,是真正的女權崛起時刻。
女兒們的兩次覺醒,第一次代表了對自身定位的認知,第二次是對于家庭和情感方面的認知。其間,父親所扮演的角色完成了從“強勢→弱勢→融洽”三個階段的轉變。由此可以感受到影片所刻畫的父親是代表引導,他引導女兒走向獨立,最終女兒用“繼承夢想”來回報。而女兒也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實現了自我價值。
三、女權主義之路任重道遠
大女兒獲得全國冠軍以后衣錦還鄉,這時,很多婦女從樓上默默地看著她。那一瞬間的鏡頭富有張力:她們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在為自己哀嘆,為什么沒有擁有吉塔的爸爸那樣意志堅強的爸爸?什么時候女孩的命運才能是由她們自己決定?王小波在《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中寫到:“一個女孩子來到人世間,應該像男孩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電影之外的現實世界中,女權之路走得要格外坎坷:對女性實施犯罪的情況時有發生,家庭中男性的地位仍然高于女性。由于印度宗教及固守的傳統思想,女性很難改變弱勢群體的地位,女權主義之路任重道遠。
四、結語
《摔跤吧爸爸》從男性視角向大眾呈現了印度女性社會地位的崛起過程。女性摔跤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反映了整個印度社會的進步,但女性工作的開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不過,隨著外部環境的認可和自我認知的完善,印度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指日可待。影片所塑造的女性的成長軌跡和周圍男性社會態度的轉變也給社會帶來了積極的思考。
參考文獻:
[1]Dangal. Dir. Nitesh Tiwari. Perf. Aamir Khan. Videocassette. UTV Motion Pictures, 2017.
[2]黎菱. 印度婦女: 歷史, 現實, 新覺醒[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6.
[3]李珉. 印度教與印度民族主義[J]. 南亞研究季刊, 2004 (4):68-74.
[4]榮維毅. 女性主義與后現代[A]. 文池. 在北大聽講座第三輯[C].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1.
[5]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數[M].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6]趙立行. 《摩奴法典》中的繼承制度探析[J]. 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6): 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