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鈺
【摘要】本文以現代辦公場所為主體,對其倫理意境營造及倫理教育進行分析,借鑒古代哲學中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然觀使其體現出人與自然的聯系,創造自然之崇尚的古樸意境。并加以工程倫理教育的探討使其人文要素得以完善。
【關鍵詞】辦公場所 意境 倫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253-02
一、現狀分析
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辦公場所成為人們在生活中除了家之外最為重要的空間。傳統的辦公場所設計已然滿足不了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以及人們的身心需求。重視節能、減排、回收再利用這些現在說來的潮流趨勢,使得辦公場所的設計趨于單一的節能方向卻對人們熱愛自然的本性予以忽視,對辦公場所所能體現的倫理的本質進行系統考慮的較少。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的日常生活常常奔波于家庭、地鐵、辦公室這樣三點一線的有限空間之中,快節奏的生活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人們幾乎切斷了與自然的聯系,不僅與人類熱愛自然的天性背道而馳,而且長期如此人們的身體也會不太適應。由此,人們開始從傳統的辦公空間的禁錮中走出來,融入古樸自然的意境。
營造有自然意境的辦公氛圍不僅可以轉移和改變辦公人員的精神情緒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團隊的歸屬感和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引入自然元素可以達到經濟、環保、健康三者之間的共贏。湯川秀樹認為:“人和自然具有潛在的一致性,人的‘幸福依賴于大自然,包括物質生存環境和精神生存環境。[]”大量的數據顯示,自然意境可以讓人放松減輕壓力,提高工作熱情,使工作效率提高。而在營造其意境時所能體現的倫理教育也同樣值得我們探討。
二、意境的營造
跟隨古代哲學中的設計關系,“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然觀滲透在所有文化之中,使人們無形中形成了一份自然情結的情愫扎根于心底。東方重“自然物生命本質的表現”老子提出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為而無不為”等命題,將古代思想映入到這個大本大原的境地,老子的“無為說”對萬物之質和自然因果關系作出了闡釋。
1.無為之大美
老子對形式美持否定態度,提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強調無為是一種為,無味是一種味,而且是最高境界的味,這對后世在自然審美方面有重要影響,現代東方設計文化回歸自然,人們開始鐘愛自然本身的肌理、紋路與色彩。這與老子所倡導的“無為”,進而追慕自然有著不可否認的聯系。
《考工記》總結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第一次提出了樸素的工藝觀,明確提出了一種注重內在統一、順應大局、與自然相融合的設計思想。莊子主張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尊重自然,主張從物性出發,以物觀物,平等地對待世間萬物,物盡其用而不浪費。
天地萬物自然有序,人與自然同構的“天人合一”設計理念長期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使我們自古以來有著崇尚自然的情結。天地萬物本是一體,人類在活動時應順應自然,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至善環境。無為的思想觀念并不是完全順從事物的發展方向,在辦公空間的意境營造中以有形駕馭無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自然的景觀加以利用改造。
2.自然之崇尚
自然之崇尚主張走向自然,回歸自然,要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去體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主要體現了易經的白賁思想和道家的不事雕琢學說。《易經》是儒家經典,包含了寶貴的美學思想,如其中的“白賁”思想所蘊含的平淡美、本色美對中國自然美學思想具有很深影響,是人們對返璞歸真的自然美迷戀與追求的深層理論基礎,是東方自然情結的一個重要內涵。宗白華先生總結白賁的境界:“質地本身放光,剛健,篤實,輝光,絢爛至極又復歸于平淡,才是真正的美。”《莊子·天道》篇說:“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便是對老子“見素抱樸”之美的最好解釋。道家認為不經雕琢、自然而然才是美,強調天地萬物自然本質的美和天然形態的美,反對刻意雕琢的“美”。
三、意境營造中工程倫理教育的強化與引導
在辦公場所設計中不論在倫理上進行思考,還是從道德的立場上進行分析都可以提高工程師們的責任意識。在這一特定的場所中進行倫理教育的強化和引導就需要我們在高校普遍開展環境倫理的教育,還需要增強環境道德意識和提高環境倫理修養。培養工程師們具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使道德和倫理準則惠及其所應用的項目中。不論那一種工程,工程師們一旦缺乏環境道德修養就會產生各種難以想象的后果,如果對因其工程破壞的環境置之不理,長此下去必然是會使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制約,這樣一來就要求工程師能夠樹立兼預防性和關護性于一體的責任意識。結合“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一自然觀去樹立環境道德教育,是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點,開創適合工程師環境倫理教育的方式并此增強他們的環境責任感,才能培養出具備環境責任意識的工程師。同時,工程倫理教育這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中工程師的范圍,我們還需要盡可能的擴展到以后從事這一職業的學生團體中去。強化工程師對環境的倫理責任,即要求把環境作為道德關愛的客體,還需要把環境倫理內化在他們自身的道德內心深處。就如對辦公場所的意境營造,應該以人為本,才能全面體現時代的精神。
四、意境營造中工程倫理教育的啟示
人類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對立統一體。人類的生產活動作用于環境,會對環境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使環境質量惡化。伴隨社會的發展,以辦公場所這類越來越多的公共區域為例,工程活動是具復雜性的,其技術的誤用和濫用已經在造成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同時也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對于環境質量迅速惡化的事實,要求工程師們需要尋找一種適宜的能夠優化環境的模式。同時在社會環境中工程師的角色既是利用者、破壞者,還是保護者。
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就現在來說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我們改造環境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當今社會就如同當代的辦公場所設計一樣過分注重的是效益,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工程師門需要保護環境的想法是相得益彰的。當今法規還不夠健全、評價體系也不夠完善,一些工程活動固有的不確定性和一些其他的原因使得人類面臨的許多風險不可避免的是出自工程活動中,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全球科技結合工程資源,能夠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工程技術和管理經驗才能去改變現狀。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工程師門就現在來說對于科學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并不總是能產生有利于人的正效用;反而會不經意致使了更惡劣的環境問題,導致直接危害了人類的安全,顛覆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倘若我們不對其反思不扭轉這種科學技術運用中的嚴重偏頗人類社會前景是令人堪憂的。
人類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的。重視工程倫理教育是需要放在首位的,只有對這些既是破壞環境最直接的人加以自身意識的強化才能更根本的體會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大發展更加快速且便捷,技術日益增進,就如同身處辦公場所的人一樣,如果我們只著眼發展看不到持續的后果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加嚴峻的問題。人類只有在利用自然的同時要與自然協同進化、協調發展,人類社會才有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英]格雷姆·布魯克, 莎莉·斯通著.燕文姝譯.形勢與結構[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日]黑川紀章,覃力等譯.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7
[3]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6
[4]周蘇寧.園趣[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5.
[5]李棟華.靜謐而空靈的辦公空間[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3.
[6] 徐磊青,楊公俠編著.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7] [美]澤林斯基著,黃慧文譯.新型辦公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7
[8]張梁.“天人合一”與中國園林的境界[J].山西建筑,2003,3.
[9]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2
[10] 葛拉芙·可蘭編著,胡弘才等譯.辦公空間經典集[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1] 俞堅.理想的辦公空間[J].建筑與文化,2004.
[12] 趙永勃.辦公空間環境行為研究[J].工程與設計.2005 年第 12 期.
[13] 托馬斯·阿諾爾德.辦公大樓設計手冊[M].王小蘭譯.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5年 5 月第一版.
[14] 顏紅影,王柔.人性化辦公空間組織形式研究[J].江蘇建筑,2007 年第 3 期.
[15] 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奧·切沃.辦公空間設計[M].深圳市創富實業有限公司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16]卡斯騰·哈里斯 建筑的倫理功能[M]申嘉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1.1
[17]殷瑞鈺、李伯聰 工程哲學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王露.我國工程師倫理理論與實踐初探[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