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摘 要 從武漢體育學院校醫院門診中選取 20名男性大學生慢性踝關節不穩患者,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功能性力量訓練為主的康復手段,對照組僅采用傳統康復手段,同時進行8周康復訓練,通過Cumberland踝關節不穩定評價問卷、T型敏捷性測試和薩金特縱跳測試的結果比較分析兩種訓練方法的康復效果。旨在了解功能訓練和傳統康復訓練的不同效果,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康復訓練優化提供一定依據。
關鍵詞 慢性踝關節不穩 功能訓練 大學生 男性 康復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A
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很高,是全身關節韌帶最常見的運動扭傷。有調查表明每一萬人中每天就有一人會扭傷到踝關節。而且我國約有2400萬人大學生,大學生群體相對其他群體體育運動活動豐富,因此踝關節損傷的風險更高。踝關節扭傷由于常見,從而經常被人們忽視,一般情況下很多人在輕度扭傷后不會選擇去醫療機構接受正規的處理和救治,所以踝關節的實際發病率可能高于研究報道。人體最下端的關節是踝關節,而且踝關節也是唯一一個接觸地面的大關節。其主要承擔著行走、運動和維持軀體穩定的作用。所以踝關節扭傷不僅會造成運動能力的下降,還會極大地困擾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發生踝關節扭傷后,一般會有以下癥狀:疼痛、乏力、不受控制和主觀關節不穩等后遺癥。據報道有大部分人會在傷后半年至一年內受后遺癥影響再次受傷,再次受傷的第一影響因素是至少有一次的踝扭傷傷病史。再次傷后沒有經過正確的治療和合理的休息,再次受傷后的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就會更明顯。從而引起下一次的損傷,由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不斷受傷,不斷恢復,逐漸形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CAI)。
1慢性踝關節不穩定
慢性踝關節不穩是指踝關節因為穩定性不夠的原因反復多次的引發后續連續扭傷的情況。而在臨床上造成這種現象的情況有以下兩種:一種情況是由踝關節韌帶損傷后遺癥形成的關節不穩和本體感覺功能下降帶來的神經肌肉控制功能降低,導致功能性不強從而引起反復地扭傷。另一種情況是由踝關節韌帶松弛和周圍結構受損引起的踝關節結構改變導致的反復扭傷。
有文獻表明,將近一半的踝關節扭傷患者最終會由于各種原因發展成成踝關節不穩定。而踝關節不穩一旦形成,則又會不斷循環增加再次損傷的概率。正是由于反復損傷,所以CAI除了影響生活以外,發展嚴重還會造成學生心理和情緒上的陰影,帶來相當大的學習和工作壓力。
2功能性力量訓練
功能性力量訓練(FST)是一種新型的競技體育訓練方法,由于多學科的廣泛交流借鑒,普遍認為的FST主要包括核心力量訓練、振動訓練、懸吊訓練和本體感覺訓練等多元化訓練組合。其中既有單環節肌肉力量的康復訓練,也要求全身各關節和肌肉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平衡、穩定和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FST最早來源于職業體育對于職業運動員的訓練模式。隨著研究的增多,將力量訓練與專項緊密結合,最大程度模擬專項動作。同時與運動防護、訓后恢復和傷后康復結合在一起,逐漸盛行變成一個全新的系統的訓練系統。本研究嘗試將競技體育的功能性力量訓練理念應用于男性大學生的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康復治療中,并研究功能性力量訓練康復療法相對于保守康復訓練方式的有效性。
3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通過訓練后,CAI評分都有顯著性提高,同時發現實驗組在訓練后評分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通過訓練后,T 型敏捷性測試都有顯著性提高,同時發現實驗組在訓練后成績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通過訓練后,薩金特縱跳測試成績有所提高。但是提高水平并沒有發現顯著性差異。
4總結
CAI患者的康復訓練不僅要解決肌肉萎縮、肌肉強度下降、運動單位減少等問題,還要修復本體感受器,改善神經肌肉肌肉的控制。CAI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周期長,成本大,創面大,恢復時間長。因此,對于CAI患者,首選的保守治療是首選。對于保守治療沒有統一的標準,其中大部分現在用于改善踝關節的關節活動和增加踝關節的強度。踝關節主要的活動有背屈、跖屈和內外旋。傳統的康復方法就是針對這三個形式的運動康復,抗阻進行踝關節背屈和跖屈、內翻和外翻,克服踝關節轉動的阻力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關節的運動和關節周圍的肌肉群也康復了。其次是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鍛煉,這些肌肉負責前屈小腿,同時人體處于立位時也負責提踵,而且可以固定腳踝和膝蓋,防止過度的身體向前。用提踵,負重蹲起,蹲起跳等都可以達到訓練目的。一半的康復訓練手段是改善血液循環,減少關節腫脹,避免或減緩肌肉萎縮,通過踝關節周圍的肌肉運動降低CAI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踝關節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但不明顯改善本體感受效果,難以避免踝關節損傷的復發。
一些專家學者對傳統抗藥療法的不足進行了新的嘗試,通過PNF技術改善踝關節不穩,PNF主要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的康復和改進的靈活性,這意味著力量和本體感受有所改善,但手段單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T型敏捷性測試:敏捷性包括快速變化的能力,腳踝的傷害經常影響敏捷性。一個完整的測試項目應該包括項目要求、理解過程和技能測試。選擇敏捷測試時,我們應該考慮不同的項目特點和適合的場地。T型敏捷測試已經被證明是高度準確的敏捷測試。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經過FST和傳統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T型敏捷性測試結果都有提升,而FST訓練康復組效果更好。這可能是由于實驗組直接使用靈敏性訓練,提高了大學生快速變化的運動能力,提高這種認知能力不僅能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還能有效防止損傷的發生。
薩金特跳躍試驗:肌肉強度和靈活性較差的運動員更容易下肢運動損傷,功能性力量訓練訓練可以預防運動損傷。肌肉力量的發展降低了CAI的風險。薩金特垂直跳躍測試是對下肢力量、速度、爆發力、敏捷性和彈跳能力的初步估計。踝關節不穩定人群重返運動需要進行評估,評估包括多種因素,功能測試則是提供一個客觀的評價方法。薩金特垂直跳躍測試可以反映運動員康復過程的平衡、力量、本體感受、關節活動度、敏捷性等功能。必須指出缺乏靈活性和力量的人更容易發生運動損傷,FST可以降低運動損傷的復發率,同時骨骼肌力量和爆發力的發展也不容忽視。通過研究結果發現,在經過FST和傳統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薩金特垂直跳躍測試的成績都有了提升,但是具體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由于FST是基于人體完整運動鏈的多關節的配合工作,所以在爆發力和持續性等方面的力量訓練起著重要的作用,其關鍵在于如何選擇有效的訓練手段。具體選擇標準應遵循以下三點:第一,功能力量訓練與專項訓練不同。即使是某一特定運動特征的FST訓練,也更注重對人體多關節一致性的要求,強調人體在動作時的穩定性和平衡,以及人體協調力的神經系統;第二,功能強度訓練不同于單關節運動,單關節運動不是功能強度,而功能強度應該以多關節的形式更為突出。FST的概念有別于傳統訓練的的簡單力量訓練模式,使多關節的力量協調配合,達到調動更多肌群參與力量訓練的訓練效果。第三,功能強度訓練是針對動態性能的。由于大多數動作是在運動狀態下完成的,所以運動特性是FST訓練的典型特點,當然,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可以是多樣化的,比如核心力量訓練。
功能性力量訓練與傳統的康復訓練相比,FST能產生更多的練習模式和方法,也更有趣味性,更有新奇性和創意性,也相對更受大學生的歡迎,在健身和娛樂方面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時,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受傷后的應急機制,教師和學校醫院共同制定了一套針對學生的急性慢性踝關節康復系統,適當提高學生的功能強度,合理利用體育設施。同時,FST不能完全脫離原來的康復方法。在原有康復方法的基礎上,結合FST訓練,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焦爽,閆汝蘊.本體感覺訓練預防踝關節運動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8(06):713-716.
[2] 李淑媛,朱磊,張亞楠,等.Cumberland 踝關節不穩定評定問卷的漢化與信度、效度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09):814-819.
[3] 孟慶華,鮑春雨,陳超等.男性青年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后行走步態分析[J].醫用生物力學,2014,29(04):36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