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務區域經濟中發揮了愈發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模式也在廣大設計學等應用型較強的專業中推廣開來,在產學相融、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當前廣大地方本科院校設計學專業的校企合作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將結合國內設計學專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問題,重點探討如何構建長效合作機制。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設計學專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當前規模最大的一種辦學形式,約占我國高等教育總數量的一半以上。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方面隸屬于省或市地方政府,并主要服務于區域內企業的經濟發展。設計學專業隸屬于藝術學學科下的五個一級學科之一,下設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與服飾設計以及環境設計等共計八個專業。設計學專業應用性非常強,在絕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有開設。當前我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設計學專業為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與當地相關企業合作非常密切,廣泛實行校企合作。教學質量、辦學質量以及學生職業素養等方面提高非常顯著。盡管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的校企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依然存在或多或少令人擔憂的問題。如何實現地方本科院校、政府、企業以及學生個人等多方面在共贏的前提下,推出切實可行的具有長效合作機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然成為當代亟待研究的理論及現實課題。
一、 地方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學生培養及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國教育部2013年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設計學類與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以及美術學類并列為藝術類門下五個學科。設計學類下設八個專業,包括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等。近年來,設計學專業逐漸得到熱捧,目前而言國內大約700所地方本科院校都設置該專業。設計學專業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與行業企業等聯合辦學,產學研一體化進展迅速。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學生培養及校企合作存在較大問題,學校與企業間的教育理念存在顯著差異。
(一) 校方對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重視度不足
作為實踐教學的主體單位,校方對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重視度明顯不足,尤其體現在教材、課程設置、師資配置以及管理體制等方面并不能適應當前的實踐教學體系。作為對實踐教學環節非常倚重的學科,當前設計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卻普遍存在理論課壓縮占據了實踐課的課時等,導致實踐教學體系形式大于內容。導致很多設計學科畢業生,動手能力偏弱,容易給企業方“紙上談兵”的印象。
(二) 企業方對校企合作態度消極
部分合作企業認為自身的任務是盈利,而對人才的培養是校方,在學生指導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甚至有的設計單位會顧慮校企合作時的資本投入會拖累企業發展。當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校方派學生至設計單位企業進行實習實訓。然而,這種合作并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合作。設計單位與地方本科院校編制上不同,二者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必然不同。二者之間的利益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企業對人才培養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是當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頸。
(三) 校企合作缺乏合理的保障機制
如何建立確保學生、校方、企業以及社會四者間的合理保障及適當約束,是當前實行校企合作的關鍵問題。當前我國校企合作制度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政府需要發揮其作用,制定相關法規確保保障機制,平衡校方與企業的行為,推動校企合作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內涵
所謂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重點在于學生、校方、企業以及社會等四方達成的規范且能確保多方利益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對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貢獻較大,如何能為區域企業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也將決定了校企合作長久機制發展的必然。當前國內外形勢的快速發展決定校企合作建立長效機制的必然性。積極學習發達國家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成功經驗,例如曾助力德國戰后崛起的雙元制非常重視企業的實踐操作與校方的理論教學。近幾年來,國家對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視度日益提高,基本落實地方院校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堅持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大方針。校企合作已獲得初步的成績,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了一定的突破,實現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三、 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踐,需要學生、校方、企業以及社會等四方共同努力。構建過程中,我們需要總結近年來地方類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經驗與不足,不斷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發展規律,尋求更為有效的途徑完善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推動地方本科院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 通過“政策引導”確立制度保障機制
校企合作不僅涉及學校與政府部門、行業機構以及企業多方的合作,也是教學實踐、科研實踐與生產實踐的合作,更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間的合作。政府立法保障校企合作的正規合法化,將是從政策層面對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保駕護航。立法內容應該涵蓋學校、企業合作雙方的權責,確立獎罰及保障制度,對校企合作的具體行為進行規范,將雙方合作納入政府法律保障體系內,將更好地確保雙方在校企合作中發揮正確的作用。
(二) 重視企業利益,建立共贏利益驅動機制
要確保校企合作的健康持久發展,市場規律以及教育規律需要嚴格遵循,從而調動合作主體雙方各自的內在動力。在雙方形成根本利益互惠的基礎上的利益相關方,雙方能具有更強的合作意愿,參與到共同辦學、共同育人、共同就業以及共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中。校企合作雙方需要保證互惠共贏,重視企業利益。首先,企業方可以加大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具體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通過所謂的“訂單”培養模式,從地方院校獲得更多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高端人才。其次,企業可以合理利用地方院校在智力支持、科技水平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重點進行創新技術、創新工藝以及創新產品的研發。第三,企業應該重視地方院校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挖掘校方能為企業服務的潛能。比如可以利用校方進行企業員工繼續深造或者短期培訓等。第四,企業應該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的知名度及社會形象進行推廣。將企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同步,提煉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三) 重視實體性質的項目運行機制建立
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的構建,需要落實到具體項目,對合作的各類項目做到細致分類、密切追蹤以及形成亮點等。例如細化專項項目,例如師資隊伍建設項目、服務企業項目、服務畢業生就業項目或者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等。對項目的完成,重點不是單一項目的完成,而是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重視項目的可持續性,將責任和利益融化,形成利益的共同體,提高企業參與熱情。
(四) 重視誠信約束機制建立
沒有約束便沒有規范,校企合作也無從談起。具有長效機制的校企合作,絕不可能是校方對企業或者企業對校方的一味幫助。雙方必須共同承擔明確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在法律制度和誠信道德層面進行雙重約束。一方面,雙方通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規范雙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義務以及違約應該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還需要從誠信道德方面進行約束。校企合作雙方通過法律確定雙方硬性的權責及違約代價后,還是需要相對人性的約定。雙方按照合作共贏的大前提,強化誠信道德在雙方的約束力,使得校企雙方合作更為融洽。校方應該將企業視為利益共同體及友好的合作伙伴,配合企業形象建立,并對外派學生進行規范管理。如果置身事外,導致去企業實習的學生沒有企業文化認同感,對工作不負責任導致企業損失,便是校方道德約束不強的表現。同樣的,企業也應該按照誠信道德,正確看待實習生與正式員工。
(五) 實行專款專用的投入機制
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的實現,需要對項目經費投入機制進行合理化管理。校企合作的資金來源包括地方政府、行業機構、地方院校經費或者企業研發費用等。無論資金來源如何,建立專款專用的機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地方政府進行財政撥款時,需要將經費設置為專項經費,避免經費使用不當。第二,專項投入導致資金的用途非常透明化,也是鼓勵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投入的必要條件。第三,校方在校企合作時,也應該有一定比例的專項經費投入,不能認為校企合作時的經費來源是企業和政府。這將嚴重打擊企業投入熱情。學校的校企合作專項資金要占到當年經費總支出的一定比例,并作為人才培養指標進行核算。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事情,而是需要多方不斷協調、修正的長期過程。地方本科院校應該重視自身學科實力提升,不斷調整自身架構。企業方也需要積極調整觀念,積極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中,為區域人才培養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實現人與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婷.應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22-23.
[2]張欣欣,趙立民,歐陽河.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創新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34):8-13.
[3]吳建新,歐陽河.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7(10):18-28.
作者簡介:
蔣衛平,副教授,湖南省長沙市,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