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17年起,電視文化節目正在成為當下國學復興熱潮的堅實土壤和現實舞臺。著眼于創新中國電視文化節目,要恰當權衡雅俗共賞、本土化與國際化等關系,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進行本土化地融合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文化節目;融合創新
文化類電視節目是以文化教育為研發宗旨,將中華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以電視傳播的形式,寓教于樂,達到教化大眾的目的。從2017年末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到2018年初的詩詞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京劇文化節目《傳承中國》等,幾檔大型電視文化類節目引發全民熱議。
當前,電視文化節目現狀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偏重形式上的創新,內容上本土化的同時,國際化程度欠缺;以及互動性增強,但趣味性尚不足;除此之外,節目文化傳播效應持續性不強,市場化運作不足等。因此,針對現狀問題,電視文化節目若要保持鮮活持久生命力,還需在新媒體環境中進行本土化創新。
一、 從版權引進到本土原創
2013年韓國MBC電視臺推出了生活紀實類真人秀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湖南衛視引進版權制作播出《爸爸去哪兒》成了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現象級節目。從此之后,各大衛視紛紛引進韓國熱門戶外真人秀節目版權。2016年6月,中國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對版權節目模式做出指導,要求不斷研發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節目。
中央電視臺在2017年推出的幾檔原創文化節目就是最佳的典范,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還有地方衛視中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中國故事大會》等,都引導著中國綜藝節目進入“慢時代”。東南衛視的《天籟之聲》作為一檔原創的、民族的、藝術的綜藝節目,定位于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民族的、地域的、民間的音樂為創作題材,以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音樂作品為節目主題,并通過民族音樂歌手進行演繹。如此音樂加文化的呈現形式,不僅推動了民族音樂的大眾化,也伴隨著民族文化的大眾化。
二、 從制播合一到制播分離
近年來熱播的引進國外模式版權綜藝電視節目都是專業電視節目公司參與制作,比如,湖南衛視的《舞動奇跡》、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廣西衛視的《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東南衛視的《歡樂合唱團》,這些合作制片方都是北京世熙創意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的《夢想合唱團》、遼寧衛視的《激情唱響》,其制作公司則是光線傳媒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的《了不起的挑戰》、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江蘇衛視的《蒙面歌王》,它們的制作公司則是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燦星制作的《中國好聲音》開啟了中國內地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并且燦星公司直接參與了浙江衛視節目的廣告分成。除此之外,產業鏈的打造也是制播分離的主要目標,燦星成立的合資公司,把簽約選手商演等相關項目納入產業運營范圍。無疑,制播分離的“對賭模式”實現電視臺與節目制作公司的雙贏,目前大部分熱門電視綜藝節目都采取了此種制作模式。
三、 從臺網弱連到臺網聯動
“臺網聯動”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即傳統電視臺與新媒體互聯網的合作聯動。從“臺網聯動”的發展史來說,起初“網”僅僅是指電視臺的官方網站,如中央電視臺的“央視網”、湖南衛視的“金鷹網”、浙江衛視的“新藍網”等,電視臺會將在播的視聽節目供應在其官網,網絡用戶只需點播即可進行觀看。然而,隨著電視制作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普及,以及影視市場行業競爭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中國內地的傳媒公司開始遍地開花,視頻網站也崛起壯大,各式各樣的網絡社交平臺也涌現在大眾視野中。因此,新媒體時代的“臺網聯動”核心理念已經轉化成不僅要提供內容,還要做傳播推廣。傳統電視臺利用網絡和其他新媒體渠道來擴大大眾傳播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贏取更多的注意力,便是擁有更多的用戶,占據更大的廣告市場份額。
《中國謎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首次運用臺網聯動的融合創新模式,進行多屏互動,用戶利用微信公眾號、智能手機H5頁面、官網、客戶端等,便可實現有獎猜謎、上傳全家福照片和搶紅包等趣味互動。而《中國成語大會》也利用大屏和小屏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其節目的播出過程中,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通過“央視悅動”APP或掃描電視屏幕上的二維碼進行實時互動參與,用戶只需通過指尖的滑動就能體驗節目樂趣。因此,臺網聯動的成功運作必須充分調用互聯網的思維,在節目研發、創作、運營、推廣上進行根本性地邏輯轉變。
四、 從類型單一到題材多元
2017年春節期間在央視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博得大眾喜愛并卷起一股“背詩”熱潮,文化類節目才真正成為爆款節目類型,文化類節目才真正走入綜藝視野。但近年來,依托豐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文化節目也為數不少,除了中央電視臺各類國學益智競賽的“大會”外,還有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浙江衛視的《中華好故事》《漢字風云會》《向上吧詩詞》、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貴州衛視的《最愛是中華》、陜西衛視的《唐詩風云會》、湖南衛視的《詩詞天下星》、四川衛視的《詩歌之王》、江蘇衛視的《成語中華》、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你好!歷史君》等。
泛文化類的節目不僅限于國學益智答題,還包括主打傳統音樂文化的音樂競技類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叮咯嚨咚嗆2》、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安徽衛視的《耳畔中國》、山西衛視的《歌從黃河來》、江西衛視的《中國紅歌會》、廣西衛視的《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河北衛視的《中華好民歌》等,將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元素相融合。
此外,還有情感故事類的文化節目,如中央電視臺《朗讀者》《信·中國》、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江蘇衛視《閱讀·閱美》、北京衛視《中國故事大會》;傳統精神類的文化節目,如北京衛視《念念不忘》、湖南衛視《兒行千里》、河北衛視《中華好家風》、安徽衛視《百家姓》等。
這些電視文化節目,無論是以文學、音樂為題,還是以情感故事、傳統精神為題,皆以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啟迪民智、陶冶情操為宗旨,并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追求節目形式的創新。事實證明,電視文化節目通過互聯網思維進行創新,從版權引進到本土原創、從制播合一到制播分離、從臺網弱連接到臺網強聯動,成功地解決了內容與形式的矛盾,開啟了文化類節目電視傳播的新范式。
作者簡介:
陸雨鑫,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扆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