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釩 王夕欣
摘要: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醫學影像成像技術歷經了120余年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重疊X線圖像到現在空間的三維、四維成像技術,從單純的解剖成像到現在的功能成像、分子影像,診斷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原有的閱片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硬拷貝”到“軟拷貝”,從“閱片燈+膠片”逐漸到“軟閱讀”,采用網絡化傳輸,電子報告。根據形勢變化,我校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手段,以培養醫學影像學本科專業技能為目標,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資源和PACS(picture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統,建設適合我校實際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資源庫,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診斷思維能力,為醫學影像診斷學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PACS;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資源庫;醫學影像診斷學
《醫學影像診斷學》是集實踐性、專業性、應用性、經驗性于一體的影像醫學課程,其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中必學注重實踐,讓學生掌握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醫學影像診斷學》主要訓練學生對各種影像的識別診斷能力。通過大量的診斷圖像,讓學生形成診斷思維能力,進而養成良好的診斷習慣。數字化圖像和信息化的浪潮早已襲來,醫學影像早已從膠片轉變為“軟閱讀”。筆者結合我校實際,就醫學影像診斷學實踐教學進行初步探討和分析。
一、 PACS系統和診斷工作站建設
(一) PACS閱片系統建設
我校現有CR、DR、透視、CT、MRI、超聲等影像設備,并配置有島津X線、CT模擬人,另有較多影像資料可供使用。PACS閱片實驗室配有Efilm 3.0 PACS系統、高性能電腦、高清多媒體投影儀、云課堂、微軟kinect等。
診斷工作站包括圖像采集、參數設置、檢查ID號、檢查日期、檢查類型、主訴、病史摘要、可以根據時間、姓名、疾病種類和成像方式等方便進行查詢和調閱。該工作站可以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如三維重建、斷層重建、窗寬窗位的調節等,報告部分可根據需要調用不同的報告模板。
(二) 資源模塊化建設
將醫院圖像和病例等資源按照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與腹膜腔、泌尿生殖與腹膜后間隙、乳腺、骨關節與軟組織、兒科進行模塊化分類,與教材中影像診斷部分相對應,方便教學中查找和使用。
二、 數字化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資源庫建設
在教學資源庫建設中,充分利用PACS系統為基礎,利用各種手段收集不同的影像學資料。可以通過接入附屬醫院PACS,不斷充實和獲取最新的影像資源和診斷報告。
模擬醫院中影像診斷閱片室的建設,建成標準實驗室,雙顯示器,配置標準化工作站,在學校中將醫院閱片室真實再現,有助于學生充分體會醫院場景,深入了解醫院的日常工作及流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
三、 培養臨床診斷思維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師生可隨時調閱X線影像、CT、MRI、核醫學、超聲影像等數字圖像,分類比較從而更全面的掌握影像解剖和常見疾病的影像知識,通過結合不同類型的影像學資料,觀察同一病變的不同影像學表現,培養臨床診斷思維能力。同時可以結合臨床(病史、病歷、病理、檢驗等結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診斷思維能力和臨床處置能力。
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實行小組化教學,每組20人,教師選取資源庫中典型病例進行講解,一般精選3~5個典型病例。講解結束后學生自行在PACS中調閱該病例,并加深理解鑒別診斷。然后從PACS中再找到3~5例同類型疾病的病例進行診斷。該模式改變了以往大課堂模式中,老師單純講學生單純看的被動灌輸模式,讓學生思考,加深對影像診斷的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提升了學生聽講的效果,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終根據影像所見形成醫學影像診斷報告,自建PACS具備報告書寫、打印診斷報告的功能,內置診斷模板、報告格式、圖像采集等功能。
四、 對醫學影像診斷學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PACS工作站和數字化圖像給教學帶來了極大幫助,圖像數量龐大,病歷多種多樣,如何優選,尚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一) 注意保護患者隱私
通過設置權限等方式,隱藏患者姓名等關鍵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案例豐富,病人信息全面,也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教學中對患者隱私應注意保護,并提醒學生不要拷貝圖像,禁止上傳網絡及微博、微信等公共媒體。可以采取屏蔽USB口、禁用外網等形式。
(二) 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庫建設
需要長期、不間斷的改進和維護,才能建成符合要求的教學資源庫。為了更好的適應醫學影像快速發展,需要將新型的影像手段納入影像診斷的范疇,如核醫學圖像。醫學影像診斷學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的更新和新設備的出現,診斷學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教學資源庫建設要緊跟時代步伐。
(三) 小組教學,提高效率
通過小組教學,破除原先大課堂的實驗方式,讓學生身處閱片環境,建立診斷思維能力,通過后續的課堂學習,不斷提高報告書寫能力。通過小組實驗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適時的展開討論,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四) 重視總結和案例分析
每堂實驗課應該有中心內容,實驗訓練圍繞著中心內容展開,最終應該回歸到中心內容上。注意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診斷,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避免漏診和誤診等,結合案例,找3~5個相同的病例,給學生進行練習。最后對所有案例的共同特點和病變特點、鑒別診斷等內容進行總結和梳理,在總結中不斷進步。
(五) 書寫診斷報告
讓學生養成規范書寫診斷報告的能力,注意術語、模版的使用等,讓學生進入醫院實習即可獨立書寫診斷報告。
參考文獻:
[1]張磊.醫學影像診斷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與體會[J].時代教育,2016(04).
[2]張麗娟.超聲醫學的創新教法與高素質技能應用型影像學人才培養[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0(9).
[3]陳益紅,彭文獻,黃凱,謝逢南,徐秀芳.浙江省某醫學院校基于超聲工作站和數字化超聲教學資源庫的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與考核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5,28(12).
作者簡介:
王釩,王夕欣,山東省淄博市,齊魯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