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對廣大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由于存在地域和風土民情上的差異,環境保護意識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增強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學校的重點關注。現本文就從加大校園宣傳力度、開設環境保護課程、成立環境保護社團和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展開環境保護等四個方面入手,就增強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出了自身淺薄的看法,以為教學貢獻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少數民族;中學生;環境保護;保護意識
習近平主席曾多次強調環境保護意識,不僅要求廣大民眾處理好現有的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還應該為子孫后代負責任,以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做到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但對生活中常見的污水廢氣排放等深層次的環境污染問題,則認識不深刻,不能做到主動保護環境,整體環保意識并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就環保意識的增強展開教學。
一、 加大校園宣傳力度
首先少數民族學校應該組織學生成立專門的環境保護小組,小組成員可由學生輪流擔任,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監督學生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對環境的保護,例如,監督學生是否亂扔垃圾、吃飯時是否浪費糧食、是否踐踏草坪等,以提高全校學生的環保意識。小組還應借助學校的廣播設備,每月舉行一到兩次的大型環境保護宣傳課,就社會上常見的污染環境的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環境保護意識并不是一種短期行為,而應該是伴隨自己一生的。
此外學校還應該借助宣傳欄張貼有關環境保護的各種資料,并組織每個班級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繪制黑板報,評選出最有創意的黑板報,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開設環境保護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中,并沒有專門的環境保護課程,而是要求教師將環保意識滲透到語文、政治、地理等課程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自身的環保意識并不強,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時,常常是一筆帶過,對學生的影響并不大。因此,隨著現有環境的不斷惡化,學校應該開設專門的環境保護課程,從而縮小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學生環保意識的差距,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學校應該在開設環境保護課程之前做好調查,以使更多的學生自主、自愿去學習環保知識。為此學校可以匿名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展開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如果學校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大家愿意參與到學習中嗎?為什么呢?大家對環境保護課程有什么建議呢?更愿意接受哪種授課形式呢?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之后,教材的編寫、教學計劃的制訂會更有的放矢。其次,學校應該聘請專門的環境保護課程教師,并邀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家去學校演講,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會更加深刻。當然,通過課程學習和專家演講,很多學生可能會對環境保護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就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后是學校可開設環境保護必修課和選修課,對于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要求所有學生都參與學習,而對于專門的廢水處理、有機食物種植等的分類知識,則可以選修課的形式,鼓勵學生學習。
三、 組織環境保護活動
首先,教師可組織學生測量學校附近河水、湖水的酸度,并就水的酸度情況,對周邊的工廠展開調查。為此,教師就可布置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去搜集水樣本,并就調查結果展開討論、思考:為什么當地水資源的酸度偏離正常值,從而增強學生安全用水的意識。當然教師還可組織學生測量大氣污染物的濃度,就所在居民區居民用水情況展開調查等,進一步滲透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固定節日組織環境保護活動,例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植樹節等。目前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環境日、地球日的具體日期,通過組織這些活動,能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也能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從而逐步塑造起學生的環境保護素養。
四、 注重環境保護與少數民族地區民俗的結合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的民俗千差萬別。例如,蒙古族長期過著游牧生活,“那達慕”大會是他們的傳統節日,騎馬、摔跤等各種活動引人入勝。但是蒙古族地區已有大片的植被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當地風沙嚴重,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苗族的舞蹈音樂歷史悠久,而且他們還有很多專門與吃相關的節日。教師就可考慮在關于吃的節日中滲透環境保護意識,如何吃,怎么吃,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呢?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了,他們有端午、重陽、冬至等各種重要的節日。在這些節日中,哪些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呢?
總之,教師在講述環境保護意識時,應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當地的風俗民情。首先教師應該使學生意識到他們才是國家的未來,才是民族發展的希望,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時,一定要靠環保意識來指導自身的實際行動,從而正確處理當地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此外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保護不僅要靠高素質的人才和當地居民,中學生在其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環境保護要從每個人做起。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為環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從學生身邊的案例入手展開講解,并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環境保護實踐活動,在他們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而中學生自身也應該意識到,環境保護意識需要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慢慢積累,從而養成自身良好的品質。
參考文獻:
[1]海蘭,譚永梅,劉杰.關于高職院校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調查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6,28(03):93-96.
[2]安磊磊.當代大學校園學生環保意識現狀調查探究——以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為例[J].中國研究生,2014(03):4-6.
作者簡介:
夏光玲,中學高級教師,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