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材第八單元內容。它遵循了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關鍵詞:厘米;觀察;估計;測量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材第八單元信息窗一。
【教學目標】
1. 借助多樣探究操作活動認識“厘米”。2. 通過估計測量,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3. 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初步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能在生活中應用整厘米數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直尺;1厘米的吸管;3厘米、6厘米的紙條;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發現問題
師: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
播放《阿福的新衣》動畫。(要求:認真聽,邊看邊思考)
引出問題。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阿福的衣服為什么做小了呀?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預設:師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師傅的拃大,徒弟的拃小)師:對呀!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雖然都是3拃,可是他們的拃一樣長嗎?(深入思考)師:看來啊,老師傅和小徒弟,因為拃的大小不同,才把衣服做小了,那你有什么辦法幫助他們嗎?(預設:誰量誰做;用尺子去量)師:你們的辦法可真多!那你們認識尺子嗎?
【設計意圖】生動有趣的動畫引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中發現問題,產生認知沖突。再引導他們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從中體會到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引出新知。
二、 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一) 認識直尺
1. 師:(出示米尺)看!這就是做衣服需要的米尺!(出示直尺)這是我們學習用的直尺。
仔細觀察尺子,你有什么發現?(組內交流)誰來交流你們小組的發現?(預設:小豎線,數字,字母……)
2. 師:大家的小眼睛真尖,老師這里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讓我們來找找尺子的小秘密吧!
3. 師:尺子上長短不一的小豎線叫做刻度線。
師:尺子上有很多數字。尺子短的數字少一些,尺子長的數字多一些。(引導學生發現每個數字都對著長一點的刻度線)師:你發現這些數字都是從幾開始的?誰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嗎?(預設:一個也沒有,表示開始)師: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我們稱之為“0刻度”。師:大家還發現了這兩個字母,誰能大聲地讀一讀?cm是英文centimeter的縮寫,它的意思是厘米,就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單位。今天我們來認識這個新朋友。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觀察、交流,引出刻度線和刻度值,并突出“0”在尺子上起點的作用。這樣的設計,既可以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同時又為后面的測量做好了準備。
(二) 認識1厘米
1. 認識尺子上的1厘米。
師:在尺子上從0刻度到1刻度就是1厘米……師:那你們能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嗎?(同桌交流)師:誰來說一下你發現的1厘米?(隨著學生的說,課件閃動相對應的1厘米)
小結:尺子上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換句話說,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2. 感受1厘米。
師:在你們的學具盒里,老師給你們準備了1厘米長的吸管,請大家拿出來。輕輕地捏住它……好好感覺一下1厘米有多長。你想說什么?(生交流感受)師:短有短的好處呀!我們一般用這個標準來測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板書:較短)
【設計意圖】表象是學生由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的橋梁,這對低年級孩子的認識活動尤為重要。借助學具,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 找一找身邊的1厘米。
師:你能找出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嗎?小組內交流一下。(預設:小正方體的邊長是1厘米,手指的寬是1厘米,圖釘長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找一找、比一比,使學生經歷“感知—領悟”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三、 估計測量,掌握方法
師:我們發明尺子就是為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1. 估計測量綠色的紙條。
師:估一估,綠色的紙條有多長呢?(學生活動)說一說你是怎么估測的?師:看來用猜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有困難,如果找一個標準來幫助我們,就容易多了。師:到底多長呢?還需要尺子來幫忙,讓我們來試一試吧。(小組操作,教師發現問題并指導)師:我們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首先把物體放平,貼緊尺子,左邊與0刻度線對齊,然后看右面對準幾就是幾厘米。
2. 同上步驟,學生估計測量紅色紙條的長度。
3. 師: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一拃有多長?想一想你要怎么量?(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量紙條的基礎上找到可行的方法進行測量)師:老師的一拃大約19厘米,你們的呢?哪個小組上來展示一下?(課件展示方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積累了初步的測量經驗后,開展先估計再測量的練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測策略,并且能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四、 深化練習,鞏固拓展
師:同學們今天表現得真棒,下面進入闖關游戲,看誰能贏得冠軍的獎杯?
1. 第一關“火眼金睛”,在正確的量法下面畫“√”。
2. 第二關“我當小裁判”,咦!是蟋蟀和蟈蟈的跳遠比賽!看他們各跳了多遠?
3. 第三關“比一比”。
師:恭喜同學們闖關成功,贏得了冠軍的獎杯!下面獎勵大家幾分鐘的自由測量時間,可以測量教室內所有的物品。(小組內討論:課桌、椅子、老師的胳膊、腰、衣服、裙子……)
4. 測量并交流各小組的測量結果。
五、 總結反思,提升認識
師:經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收獲了這么多紅彤彤的大蘋果,想一想,你最想把蘋果送給誰?(學生暢所欲言)師:今天,老師想把蘋果送給全體同學們,因為你們今天表現出色,每個人都做到了會聽、會說、會問、會想,讓我們帶著豐收的喜悅向快樂出發!
作者簡介:
周雪梅,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北京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