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青 吳樹榮
【摘要】目的 討論更年期女性心血管神經癥患者聯合抗焦慮藥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更年期女性心血管神經癥患者9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常規治療,治療組常規藥物加抗焦慮藥物帕羅西汀。結論 聯合抗焦慮藥物取得良好療效。
【關鍵詞】更年期;心血管神經癥;焦慮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2
更年期女性由于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其生理機能的衰退,易出現一系列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變化,臨床易出現心慌、胸悶、氣促、甚至胸痛等癥狀,類似于冠心病表現。圍絕經期綜合癥與冠心病癥狀有重合,易誤診為冠心病。[1]近年來隨著檢查技術的提高,尤其是冠脈CTA、冠脈造影等檢查的廣泛應用,冠心病誤診率明顯降低,此類患者冠脈無明顯病變或冠脈血管狹窄小于50%,排除冠心病。臨床將以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診斷為心血管神經癥[2]。一般應用營養神經藥物、血管擴張劑、改善循環、糾正心律失常等藥物治療,往往療效不佳或者癥狀反復,患者比較痛苦,反復就醫,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加重精神及經濟負擔。本文對我院更年期女性有心血管癥狀患者聯合抗焦慮治療,獲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住院治療的更年期女性診斷為心血管神經癥患者96例,無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年齡46~60歲,平均(52.9±2.4)歲,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后做比較,兩組年齡、身高、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組標準
(1)無慢性疾病,意識狀態清晰,能配合治療與干預,無肝腎功能異常,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診斷方法: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痛、胸悶、氣促癥狀,心臟彩超無異常,冠脈CTA檢查冠脈血管狹窄小于50%,排除冠心病。動態心電圖有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早搏、單純性室早、輕微T波異常(低平或輕微倒置)。
1.3 觀察標準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于治療前和治療后8周進行評估,評估患者心慌、胸痛、胸悶、氣促緩解程度,以及動態心電圖改善程度,大于75%治愈,50%~74%顯效,30%~49%有效,小于30%無效。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綜合治療,口服谷維素、硝酸酯類、B-受體阻滯劑、穩心顆粒、丹參滴丸。治療組給予綜合治療加5-羥色胺類抗抑郁藥帕羅西汀。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x(平均值)±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見表1、表2)
3 討 論
更年期女性由于內分泌紊亂導致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正常下丘腦-丘腦-卵巢之間平衡失調,TSH和IH分泌增多,直接影響自主神經中樞及其支配下的各臟器功能,從而出現了一系列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可造成心動過速、心慌、胸憋胸痛、氣促等癥狀,并伴有抑郁、恐懼、焦慮等心理反應[3]。隨著更年期癥狀的加重,焦慮抑郁障礙發生幾率升高。據報道女性進入更年期約有46%的人患本病,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4]。這類患者臨床癥狀多變,臨床表現不典型,多合并心理問題。臨床醫師要有焦慮障礙的基礎知識,該類患者通過詢問病史及結合檢查,該累患者除心血管相關癥狀外,多合并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抑郁,焦躁不安,易怒,易疲勞等心血管疾病難以解釋的軀體癥狀,最好請心理疾病科醫生配合,協助進行焦慮抑郁量表測評,同時給患者適當的抗焦慮治療,提高療效。抗焦慮藥物治療要綜合考慮藥物適應癥、對心臟的毒副作用以及不良反應等[5]。5-羥色胺類抗抑郁藥物帕羅西汀對5-HT回吸收的抑制有高度選擇性,可使突觸間隙中5-羥色胺濃度增高,發揮抗抑郁作用,對NE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無明顯影響,對植物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較小,臨床會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減輕心血管神經癥痛苦,安全過渡更年期。一個療程為2~3月,若治療有效,鞏固治療4~6個月,以防復發。[6]現代醫學治療提倡雙心治療模式,在合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聯合抗焦慮治療,同時給患者進行心理行為治療,如心理疏導、行為矯正等治療,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鵬飛,圍絕經期女性患者冠心病危險因素與冠脈病變程度的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6,01,(28):18-20.
[2] 霍 勇,內科學,第八版,344-345.
[3] 賀 漪,更年期綜合癥婦女心理健康水平及影響因素的探討[J].實用婦科雜志,1997,13(2):79-81.
[4] 楊 蓓.更年期女性抑郁癥與冠心病[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8,29(2):240-243.
[5] 候翠紅,抑郁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J].中國航天工業醫藥,2000,2(5):73.
[6] Andrew A Nierenberg MD Amy H etal Timing of onser of anti depressant response with fluoxetine treatment J am J Psychiatry 2000,157(9):1423-142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