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文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與胸腔鏡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自發性氣胸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觀察組給予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VAMT)治療,對照組給予胸腔鏡手術(VATS)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各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術后肺不張、胸腔感染及自發性氣胸復發)及治療費用進行對比。結果 兩組手術均成功,無死亡病例。觀察組(VAMT)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與對照組(VATS)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具有微創性,治療后效果基本相當,都達到滿意效果。兩組術后肺不張、胸腔感染及自發性氣胸復發等術后并發癥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VATS)術中一次性耗材費用及總費用明顯高于觀察組(VAMT),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比分析后發現,VAMT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切口符合美容要求,且操作簡單,基本耗材低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發性氣胸;電視胸腔鏡;小切口;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2
自發性氣胸是胸外科常見、多發病癥,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多見于青年和老年患者,基礎病主要為肺大泡、肺結核、肺腫瘤等,其中以肺大泡破裂引起的自發性氣胸較為常見。突發性胸痛、呼吸困難、發紺等嚴重癥狀是自發性氣胸的臨床表現,20%左右的患者需接受手術治
療[1-3]。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微創手術成為外科手術的主流,目前針對自發性氣胸主要采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和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VAMT),本文旨在對比分析VATS 和VAMT對自發性氣胸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自發性氣胸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54例,女患者41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34.12±4.53)歲。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觀察組給予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VAMT)治療,對照組接給予胸腔鏡手術(VATS)治療。觀察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33.24±3.67)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17~71歲,平均年齡(32.83±4.27)歲。所有患者病例完整,氣胸肺壓縮>30%,術前通過胸部X線片或胸部CT證實為寬基底或狹頸型肺大泡破裂并大量氣胸。兩組患者術前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實施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VAMT),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進行復合麻醉,取仰臥位,抬高患側使肋間隙改變以利于手術操作,于患側腋中線第7~8肋骨間做長約1.5 cm切口作為腹腔鏡觀察孔,由此切口植入胸腔鏡并插入套管。同時于腋下第3~4肋間做約5 cm的切口,用撐開器撐開3~5 cm肋間隙,結合使用普通手術器械按照順序進行探查、分離、止血、切除、縫合等步驟,切除或結扎肺大泡,然后對其實施交叉褥式縫合。操作完成后對胸腔進行常規沖洗并進行漏氣試驗,確保肺臟順利復張且無漏氣滲血發生,于胸腔鏡切孔放置引流管,直接縫合胸部各層組織,不需閉合肋間。
對照組實施胸腔鏡手術(VATS),麻醉及觀察孔與VAMT操作相同,于患者腋下第4-5肋間做1.5~2 cm切口為操作口,通過內鏡持針切割縫合,切除肺大泡。胸腔沖洗、漏氣檢測及置管同VAMT。
1.3 觀察指標
以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術后肺不張、胸腔感染及自發性氣胸復發等術后并發癥及治療費用為觀察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分別采用x2和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指標
兩組手術均成功,無死亡病例。VAMT組與VATS組的手術時間分別為(63.27±18.34)min;(64.18±19.27)min,術中出血量分別為(46±5)mL;(41±5)mL,胸管引流時間分別為(2.8±0.7)天;(2.4±0.6)天,引流量分別為(287.19±158.23)mL;(269.84±160.15)mL,術后住院天數分別為(6.18±1.28)天;(4.52±1.34)天。兩組以上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并發癥
接受VAMT治療的觀察組中1例發生術后漏氣,經胸腔閉式引流及胸腔穿刺后治愈。接受VATS治療的對照組中2例發生術后漏氣,經胸腔穿刺及胸腔閉式引流1 w內治愈。兩組術后肺不張、胸腔感染及自發性氣胸復發情況均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治療費用
VAMT組與VATS組的治療總費用分別為(10019.2±389.7)元;(17658.3±402.5)元,相較于VATS,VAMT節省了內鏡切開縫合器以及鈦夾等較為昂貴的一次性耗材的使用,因此手術所需費用較低。
3 討 論
隨著醫療水平不斷發展,先進的手術治療方法及手術器材的使用,治療氣胸的方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成熟,如以前常采取的胸腔穿刺抽氣,胸膜固定術,傳統的開胸手術,以及目前廣為使用的微創性VATS和VAMT[4]。無論采取哪種治療方法,目的都是要排盡胸腔氣體,恢復患者的肺功能,消除病因,防止氣胸再次發作。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和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VAMT)均是采用微型攝像設備,通過觀察孔對胸腔進行探查的新型微創外科技術。基于傳統開胸手術創傷大,對胸壁損傷嚴重,術中出血量多,術后疼痛時間長,恢復慢,住院時間長,術后并發癥高已逐漸被新型微創技術取代[5]。VATS和VAMT微創技術擴大了手術適應癥,使不具備開胸條件的病例通過胸腔鏡手術完成,且因其具備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后切口對美容影響小等優勢被患者廣泛認可接受[6]。
VATS和VAMT都具備微創手術的優點,通過臨床實踐對比,VAMT將電視胸腔鏡與傳統手術方法完美結合,將常規手術器械與內鏡器械有效配合使用,不僅提高手術精準度,手術沒有破壞胸壁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使得術后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并發癥大大減少,同時節省了內鏡下直線切割縫合器以及鈦夾等較為昂貴的一次性耗材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手術的費用,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7]。且手術切口小,切口瘢痕位于隱蔽處,既不影響美觀,更易于恢復。綜上所述,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更加安全有效,創傷小,恢復快,無并發癥,費用低,值得臨床尤其是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方醫院推廣
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裕,趙 英.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對自發性氣胸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3(2):67-69.
[2] 陳乃峰.胸腔鏡下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療效評價[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1):135-136.
[3] 廖志振.用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效果觀察[J].醫藥論叢,2015,2(10):12-13.
[4] 馬 強,劉曉軍.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彌漫性肺大皰自發性氣胸20例[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6):28-29.
[4] 牛世海.胸腔鏡輔助小切口開胸術與全胸鏡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6):37-38.
[5] 楊 軍.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自發性氣胸36例手術體會[J].中國醫療前沿,2014,1(1):40-41.
[6] 廖志振.應用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2(30):246-247.
[7] 陳 艷.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與腋下小切口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291-29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