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工作實踐及相關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導則,歸納了道路類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編制的技術要點及編制技巧,為道路建設單位組織編寫相關環境保護驗收報告提供相應參考。
關鍵字:環境保護驗收;道路
中圖分類號:X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6-0004-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002
Abstract : Based on the work practice and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 the technical points and prepar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report for the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oad construction unit to organize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repor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Road
隨著2017年新修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及配套《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的出臺,項目建設單位作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責任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其對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的編制、對驗收內容及結論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須有明確的認識。為此,筆者根據相關驗收技術導則及工作經驗,總結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編制要點,為建設單位編制道路類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提供參考。
道路作為城市線性工程,屬性定位為生態類驗收項目,其驗收主要關注兩方面:施工期環境影響及運行期環境影響。其中運行期的環境影響的主要關注點集中為噪聲影響。
1 施工期環境影響調查
根據2004年《關于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交環發﹝2004﹞314號)》的相關要求,在交通工程中需落實環境監理制度。交通工程的環境監理納入工程監理,作為工程監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交通工程的環境監理是有工程監理背書的。通過環境監理報告是調查交通類施工中道路施工期環境影響調查的最優手段。
對于工程監理報告,在此類報告中可以獲得工程填方量等工程結算數據,此部分數據可以佐證工程的變更程度;此外,在不可獲得環境監理報告的情況下,工程監理報告中的“文明施工”章節對了解施工過程的生態恢復、施工噪聲及施工揚塵有所體現。
公眾調查是了解施工期環境影響的最后手段。對施工期的環境影響調查可包括政府部門,尤其是城市管理部門對此掌握較多信息。特別地,根據相關導則在道路類驗收中,公眾調查特別指定了兩類須調查對象:沿線居民和司乘人員。沿線居民注重施工期、試運營期影響,司乘人員主要是試運營期影響。
2 運行期環境影響
2.1 聲影響調查
2.1.1 聲環境監測布點及監測要求
在噪聲監測布點方面,噪聲敏感點監測布點(以距離道路中心線100m范圍內的學校和較大規模的居民點等敏感點作為調查重點),優先選擇噪聲敏感點(學校、醫院等)、環評預測超標點位、典型性強的噪聲敏感點,同時在監測布點數量有明確要求: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要求采取降噪措施且試運營期已采取措施的敏感點應監測,監測比率不少于50%;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要求采取降噪措施但試運營期未采取措施的敏感點應監測,監測比率不少于50%。此外,在城市內的道路,還需額外考慮(HJ640-2012)《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
在聲環境敏感點監測時段及頻次方面,聲環境敏感點的監測需分晝夜,與一般項目噪聲監測區別在于需要詳細記錄噪聲敏感點與道路中心線的距離、與道路路面的高差、樁號等。對于居民樓推薦于1、3、5、9 等樓層布設不同的監測點。監測同時記錄雙向車流量,按大、中、小型車分類統計,必要時增加摩托車、拖拉機的統計類別。監測頻次:監測2 天,每天晝間監測2 次,夜間監測2 次(22:00~24:00 和24:00~6:00),每次監測20 分鐘。此部分信息可用于敏感點噪聲的類比。
另根據(HJ 552-2010)《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 公路》,噪聲監測點須設置衰減斷面噪聲及24小時連續監測斷面。對于衰減斷面的設置,其數量可根據路段交通量及地形地貌的差異程度酌定,一般不少于2個監測斷面,監測斷面不受當地生產和生活噪聲影響。衰減斷面監測要求布設在平坦開闊地,與彎段、橋梁距離大于200m,縱坡坡度小于1%,在垂直于路肩的垂線上布點:當公路車道數≤4時,距離公路中心線20m、40m、60m、80m 和120m分別設置監測點位;當公路車道數>4時,距離公路中心線40m、60m、80m、120m 和200m 分別設置監測點位,監測同時記錄車流量,按大、中、小型車分類統計,必要時增加摩托車、拖拉機的統計類別。監測頻次:監測2天,每天晝間監測2次,夜間監測2次,每次監測20分鐘。對于24小時連續監測斷面,要求得出晝間16小時(6:00~22:00)和夜間8小時(22:00~次日6:00)的等效連續A聲級,規范24 小時連續監測頻次,監測1 天,一般推薦2天。
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位數量要求:巨大、特大城市≥100個,大城市≥80個,中等城市≥50個,小城市≥20個,一個測點可代表一條或多條相近測點與道路距離為距道路中心線的距離,測點位于人行道距路面20cm處。在24小時連續噪聲監測時,為避免電力不足、儀器突發狀況、交通突發狀況等其他突發狀況,不推薦使用噪聲計的24小時連續監測模式,推薦逐小時手工監測。
道路類項目與其他噪聲監測有別,道路類噪聲監測一般同時要求記錄雙向車流量,按大、中、小型車分類統計,必要時增加摩托車、拖拉機的統計類別。監測頻次:監測2天,每天晝間監測2次,夜間監測2次(22:00~24:00 和24:00~6:00),每次監測20分鐘,24小時連續噪聲監測除外。皆需要同步統計車流量,最后折算成折標車流量。
2.1.2 驗收工況要求
對于驗收工況負荷,驗收過程實際車流量不作為項目工況達標與否的判據。根據《HJ 552-2010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_公路》的要求,驗收調查的公路建設項目按實際交通量進行調查,注明實際交通量。其中在驗收時未達到預測交通量的75%時,應對中期預測交通量進行校核,并按校核的中期預測交通量對主要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復核。換言之,根據調查期間實際車流量,預測中期能達到的車流量,從而根據新預測的中期車流量校核(預測)道路噪聲對周邊聲環境的影響。
對于中期車流量的預測,OD調查執行難度較大,可在驗收期間可通過統計的車流量及時間的一次線性回歸預測。或者可參考交通部《關于印發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的通知(交規劃發﹝2010﹞178號)》相關方法。校核中期預測交通量即校核中期道路噪聲的影響,可用交通噪聲采用(HJ2.4-2009)《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中推薦的道路噪聲預測模式預測,在校核中根據實際監測晝夜車流量、車速、路面、坡度等參數對營運中期車流量的聲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并用于聲環境措施進行復核。
2.1.3 噪聲防治措施監測評價
對于安裝了聲屏障的路段,要求對聲屏障隔聲效果進行評估。敏感點聲環境質量監測可選擇在距離道路聲屏障后方中間被保護敏感點前1m 進行,同時選擇無屏障開闊地帶且與聲屏障后方監測點等距離處為對照點同步測試。聲屏障降噪效果監測可在聲屏障后10m、20m、30~60m 各設1個點,另外在無屏障開闊地帶距離道路路肩10m、20m、30~60m 處各設1個對照點。對照點與聲屏障后測點之間距離應大于100m。
2.2 環境空氣影響調查
調查范圍:道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 范圍內。道路類項目設計車輛廢氣,其要求監測二氧化氮。
2.3 生態影響調查
區內人工開發程度較大,一般道路可重點關注生態恢復、水土保持(可能有水土保持工程驗收報告),在施工完畢后1年,即使非人工干預,施工臨時用地基本可自然恢復植被。此外,道路對自然保護區、濕地等敏感區域的影響可定量分析,并配以衛圖說明相互關系為宜。同時要對取棄土場使用情況進行說明,尤其要說明其生態恢復情況。
2.4 水環境影響調查
編制相關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時,主要關注道路與飲用水源的關系。調查公路沿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的分布情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準保護區的劃定情況、取水口位置。對于跨越或臨近敏感水域橋梁橋面徑流和危險品運輸事故收集系統設置情況。
3 其他
關于工程變更,非高速公路的道路工程可參照《關于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環辦﹝2015﹞52號)》中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界定,并詢當地環境管理部門。
參考文獻
[1]肖紅兵. 公路聲環境驗收方法[D]. 西安:長安大學,2005.
[2]張亮.公路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分析[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07.
[3]陳秋燕.城市快速路環境保護驗收調查結果研究分析[J]. 技術與市場,2013,(20):176-178.
[4]劉 殊.公路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有效性分析[J]. 中國環境監測,2007,(23):118-121.
收稿日期:2018-03-14
作者簡介:閉文妮(1985-),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