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正在實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它讓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發展方向有了明確的定位,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局限于對于目前環境污染問題的處理以及保證自然的生態平衡上,還應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立法來約束當前的違法污染行為,并逐步完善在這些方面中的疏漏之處。本文著重描述在以生態文明為目標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發展方向以及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生態文明;相關建議;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6-0251-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15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now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has a clear orientation. Now th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not limited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nd to ensur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stablis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constr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omissions in these aspec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under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lated suggestions; Development direction
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由于發展時間比較短,目前還比較落后,與一些在這方面發展迅速的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國應該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提出一套符合中國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以此保證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盡量少走一些彎路。對于其他國家所實行的管理制度可以加入一些創新的意識,并將其融入到相關的法律當中,保證環境的法律體系的完善。
1 生態文明下的相關的改革
1.1 生態文明目標下的改革規定
為了構建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保證環境不受到侵害逐漸變為當代社會的主要基調,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已經深深地印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并且最近我國的政府的相關部門已經提出目前環境改革要求。這些要求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現在造成環境侵害的環境污染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則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從根本上保證環境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中樹立生態文明的概念,讓保護環境的責任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1]。
1.2 環境保護日后發展的方向
解決由于經濟的發展而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加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機制,并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對于不服從規定的人員應該對其實行相應的懲罰。環境的護理不能夠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弊端,要找出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環保型社會。
2 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與生態文明理念的融合
2.1 將生態文明的改革融入到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
通過生態文明改革后的環境影響評價發現,火力發電過程中所損耗的水比之前有了一定的減少,鋼鐵制造業中的耗水量也有明顯的變化,這讓資源能夠被最大限度地應用。社會各界人士逐漸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執行也讓現代人在建設相關設施的過程中不會僅僅考慮到其經濟效益,也會注重對環境的影響,自然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通過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反饋,國家可以據此進行針對性的政策性改革,對于所提出的問題更容易找到切入點,讓政府的相關管理變得更加的便捷[2]。
2.2 目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體制的缺陷
相關的管理體系還不全面,還不能夠保證管理過程中沒有疏漏。相關的法律法規過于籠統,所具有的約束性比較差,對于損害環境的處罰不能夠具體地進行落實,建設項目與環境保護沖突,評價體系的參與方式不具體。
在評價的過程中,評價的相關規定也不成熟,過程流于形式,不能夠將評價落實到具體的措施當中,并且不能夠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參與到其中,有時候相關的措施已經實行而參與人員對于評價還不知情,從另一個角度上剝奪了參與人員的相關權利。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不受到重視,評價結果政府人員沒有將其作為改革的參考。對于所實行的改革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部門工作人員不能夠靈活地將改革的想法應用于實踐當中。此外在評價的過程中相應的監管部門的監督工作做得不到位,無法保證評價的公正性。
3 生態文明改革下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發展
3.1 充分汲取國外在這方面的發展經驗
加強環境管理的法律體系,用法律來約束環境的管理,加強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相關流程的細致程度,讓參與人員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達出來,并且監管人員對于相關評價過程的監督也應該重視。此外降低參與的標準,提高參與的人數,保證制定的措施能夠代表社會的意見。最好可以讓相關司法部門對相關情況進行有效監管,保證公平公正[3]。
3.2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發展方向
3.2.1 對現有的法律機制進行完善
第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制定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行為標準、參與人員在參與環境評價過程中的規范、讓司法部門監督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第二,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的地位。國家在出臺一些政策的過程中,應優先考慮環境保護的情況。另外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能夠自成為一個體系,方便管理。第三,加大環境影響的評價規模。提升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將其逐漸向更廣闊的領域傳達,讓環境影響管理逐漸系統化,管理起來更加便捷。
3.2.2 改善目前環境影響的評價體系的措施
讓環境影響的評價管理體制能夠得到統一。由于目前環境保護的監察系統比較簡陋,所以我國應該將各個部門所承擔的環境的保護職責進行闡明,直接由國家政府對于環境進行監督,解決過去由各個部門進行監管使得監管效果不理想的弊端。讓破壞環境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前不久,我國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了破壞環境應承擔的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是環境管理人員觸犯了相應的法律則會直接被免職,在此基礎上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2.3 加強相關政策的實行效果從多種方向對相關政策進行實行
以往我國為了經濟能夠迅速的發展,往往都會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環境保護,對于這一現象的解決就需要從多種方向去考慮,不僅只靠環保部門的監督,經濟的投入以及法律的規定都能夠遏制這種現象。完善決策制定流程。成立環境影響評價的后續管理模式。相關的政策實行以后參與人員應進行相應的評價,保證評價的結果能夠充分體現參與人員的意志[4]。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文明改革的情況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應更加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理念,保證環境評價制度對于生態文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也讓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能夠有創新意識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李國一.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制度標準的法律完善[J].中國標準化,2017,(22):22-23.
[2]李月寒,包存寬.升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響應規劃制度改革——基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2016,8(05):70-74.
[3]王會芝.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的城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城市,2014,(03):38-41.
[4]梁學功,樊春燕.貫徹生態文明理念 做好環境影響評價與評估[J].三峽環境與生態,2013,35(02):1-2.
收稿日期:2018-04-17
作者簡介:馮玉香(1989-),女,環境工程碩士,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