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質量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是檢驗檢測機構對建立和實施的管理體系的符合性、適宜性和有效性進行的系統的、定期的審核。本文闡述了環境監測實驗室內部審核的一般程序。
關鍵詞:環境監測;質量體系;內部審核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6-0124-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071
Abstract: The internal audit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a systematic and periodic review of the compliance, su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laborato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ner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rnal audi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aborator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Quality system;Internal audit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2015年8月1日施行)中4.5.12中規定,檢驗檢測機構應建立和保持管理體系內部審核的程序,以便驗證其運作是否符合管理體系和本準則的要求,管理體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實施和保持。環境監測站內部審核是監測站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重要環節[1]。做好內部審核,是提高監測管理水平,監測數據有效、準確、可信的重要保證。筆者參加了本單位的幾次內部審核工作,現就如何開展內審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1 內審的概念和目的
內部質量體系審核是以組織的名義、內部人員的參與,對組織本身的質量體系文件進行審核,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診斷、自我完善的方法。其目的是通過審核確定管理體系與審核準則的符合性及滿足的程度,判斷質量體系是否得到實施與保持,質量體系是否緊緊圍繞質量方針、目標有效運行。
2 環境監測機構質量體系內部審核的一般程序
2.1 制定年度內部審核工作方案
制定年度內部審核方案一般包含以下內容:審核的目的、審核的性質、審核對象、審核范圍、審核日期、審核的頻次、審核的方法等。制定嚴密的、切實可行的內部審核方案是保證該項工作高質量完成的重要保證。每年年初,質量負責人組織編制《年度內部質量審核方案》,每年內審次數不能少于一次,并計劃好具體的審核日期。內部審核按性質可分為例行審核和附加審核,例行審核是計劃審核,附加審核是由于體系重大變化或重大事故后的增加的審核,如準則、法規、機構的就變更等,或本組織或相關組織出現重大責任事故、重大投訴舉報,或內部監督發現重大質量問題等。審核對象一般是所有納入質量體系管理的科室。審核范圍一般是各科室在《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中等涉及的相關部分。審核依據一般指《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和本單位建立起來的《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質量監督計劃等,以及相關的法律、標準、規范等。
2.2 審核準備
審核準備主要是成立審核組、召開首次預備會、制定現場審核計劃、編制檢查表等。質量體系內部審核是一項長期的、連貫有序的質量活動,內審員的水平對審核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我應該選擇那些經過培訓,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知識面廣,工作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內審員,組成內審組[2]。內審組成立后,質量負責人可主持召開首次審核預備會,通報彼此要準備的事項。由質量負責人任命的內審組長編制現場審核計劃 ?,F場審核計劃主要依據年初制定的內部審核方案制定?,F場審核計劃主要包括審核目的和審核范圍、審核依據、審核日期、審核方法、審核時間、審核組成員及職能分工。編制《內審檢查表》是實施內審的重要依據,檢查表可使審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為了加快審核速度,內審員一般情況下應各自準備自己所審查科室用的現場檢查表。編制檢查表時應注意:不能將準則的肯定句原封不動應為疑問句;不能只列審核項目忽視審核方法和抽樣方案;不能按準則來編制檢查表,應結合受審核部門的特點;當關鍵過程及主要因素未能識別或無代表性會影響審核結果的正確性時,必須強化審核。
2.3 現場審核實施
內審的現場審核按再次召開內審組預備會,修訂、完善內審計劃和檢查表,首次會議,現場審核,內審組內部交流、匯總,開具不符合項報告及召開末次會議的程序進行。內審組預備會由審核組組長主持,主要對內審計劃和檢查表進行檢查,確認符合性、全面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避免審核的重復或遺漏,消除可能產生的問題并提出修訂意見,明確審核要求和紀律。根據預備會的要求必要時修訂、完善內審計劃和檢查表,不得出現重復或遺漏的審核內容。首次會議主要是介紹審核組成員,與會人員簽到,宣讀審核計劃,包括成員及其分工、審核目的和范圍、日程安排。現場審核是內部審核的關鍵,要求始終不偏離審核目標:原長則上按計劃審核,特殊情況下可作適當調整與溝通;嚴格控制審核范圍:審核活動的控制以檢查表為準繩;準確采用審核依據:審核發現應堅持實施與依據規定核對的原則;適時控制審核進度:審核員遵循審核計劃、服從組長指揮,及時溝通,保持協調;保持良好的審核氣氛:注意言談舉止,保持公正公平,保持和諧氛圍。內審組內部交流、匯總,對收集符合的證據進行評價,對同類情況進行合并,確定管理體系運行的符合性、有效性、適宜性。發現的不符合項,必須以準則為依據,通過調查研究 ,并與被審方人員充分交流,認真聽取被審方人員解釋,被審方無異議后,方可確認不符合項,和被審方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防止不符合項的發生。末次會議由內審組長主持,會議簽到。主要內容有:通報內審情況,包括審核的依據、目的、范圍、過程等內容; 對內審中發現的問題作簡單分析,提出要求和期望;宣讀內審結論及不符合項目的糾正或預防措施(包括不符合發生的原因、不符合嚴重性的評價、糾正或預防實施的責任人、完成時間、驗證方式等)。
2.4 編制結果報告
現場審核完畢,內審組把審核過程中發現的符合性和不符合的項進行分析歸納,形成內審報告。內審報告應完整,規范,量化。內審報告一般包括:①審核目的、審核性質、審核范圍、審核時間、審核方法②內審組成人員及受審部門名稱及人員③審核的綜合情況④審核的結果⑤不符合項的報告。內審報告完成后由內審組長簽字并經質量負責人批準發至相關部門,是管理評審的重要依據之一,不符合項報告作為內審報告的附件保存。時間一般在一周內完成,最好是現場完成。
2.5 實施跟蹤驗證
跟蹤驗證是內審工作的延續,是對糾正結果進行判斷和記錄的活動。內審組長應明確各項不符合項的具體跟蹤人員,并要求責任部門主動與內審員溝通。內審員對自己發出的每份不符合項報告負責,對糾正措施有效性的跟蹤驗證完成并確認合格后,收回不符合項報告,歸檔。如果糾正措施未達到預期目的,則要求受審方重新分析原因,重新制定措施,并在實施后進行效果驗證[3]。
2.6 內審總結
年內內審全部完成后,質量負責人應對本年度的內審工作進行全面評價,總結成功的內審經驗或教訓。內審的總結可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
3 小結
環境監測體系的內部質量審核可以發現體系的組織機構、人員職責和權限,以及實施質量體系方面的諸多問題,進而加以分析、糾正或改進,使質量圍繞達到質量方針、目標而有效的進行,并實現自我改進[4]。通過內部審核,提高環境數據質量,為環境管理及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會建.淺析環境監測站質量體系內部審核.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2),05.
[2]白穎.環境監測實驗室質量體系內部審核.安徽省環境監測學術交流論文集, 2004,11 :376-381.
[3]朱曉霞.淺談環境監測站如何實施質量體系內審.河西學院學報,2010(26)02:127-128.
[4]李婉茹.環境監測實驗室內部質量審核之我見. 分析實驗室, 2007(26z):55-57.
收稿日期:2018-04-26
作者簡介:賈利祥(1983-) ,男 ,工程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