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全球礦產資源消耗大國之一,礦產資源的開采以及消耗越來越大, 如何有效預防采礦區水土流失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本文針對采礦區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提出生態環境恢復相關措施和研究進展,供有關部門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采礦區;生態環境;措施;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6-0182-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109
Abstract : As one of the largest consuming countries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e exploit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in China.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 soil and water loss in mining area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regard,this paper mainly proposes related measur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relate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in mining areas, and gives relevant departments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Mining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asures; Feasibility
我國作為全球礦產資源消耗大國之一,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近幾年來,對于礦產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大,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力度也在逐漸增加。但是,在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沒有對采礦區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從而導致礦山開采區周圍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給采礦區周邊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因此,如何讓采礦區周邊的生態環境恢復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話題,只有讓生態環境恢復才能使礦產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為了能夠有效提升采礦區的土壤植被覆蓋面積,有效預防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本文結合我國采礦業多年的生態環境治理恢復研究和實踐經驗,得出如下結論:
1 采礦區生態環境現狀
在開采礦產資源時,露天開采會直接對地面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包括土壤松軟,水土流失,山體植被減少等方面;而地下礦產開采會造成地表坍塌、地下水資源減少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伴隨著采礦活動所發生的,都在破壞礦產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影響。
2 采礦區的生態恢復分析
礦產開采區的生態恢復是通過對開采區周邊的樹木、植被等進行恢復,減少礦產開采對周圍的植被所造成的破壞,盡量恢復原有生態環境。其中造成采礦區生態環境破壞的開采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是露天開采,我國有很多地方的礦產開采都是采用露天開采方式,針對這方面可以采取的有效生態恢復措施是:運用土壤或者山石進行開采區的填充,使用從地下挖出的泥土填充開礦區,填平地面上的坑洼地洞,對開采地洞進行注水,可以開展養殖業,或因地制宜的選擇有關植被來進行栽種。對采礦區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也可以減少資金的投入。還可以逐漸發展采礦區旅游業,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第二方面就是地下開采,這方面主要針對地下開采對地面所造成的坍塌程度的大小進行相關的整治,有效地運用有關機械設備對積水地面進行疏通,改造土壤的地下結構層次,對提前開采礦區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對當地土壤層構建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有效的改善采礦區的生態環境恢復[1]。
我國對于采礦區的生態環境恢復意識與實踐,相較于國外起步發展是較慢的,實踐和理論方面經驗嚴重不足,對采礦區的土地復墾技術、土地改造、礦產區的景觀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系統的多元化保持等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國外的某些發達國家大多都是資源消耗大國,但是,對于采礦區的生態環境恢復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其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非常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土壤生態環境的建設與土地復墾技術是息息相關的,在礦產區種植大量的植被是土地復墾技術的主要手段,也是生態系統建設的重要措施,植被是生態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據。
3 采礦區生態恢復措施
3.1 土地資源地貌重建方法
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生物資源都是生態環境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土壤是生態環境的載體,礦產資源大多都存在于地下,所以,開采礦產資源會直接對土壤造成嚴重的破壞。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先了解該地土壤的結構層,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采礦區土壤結構進行細致的分析,做出最有效的實施方案。可以通過土壤填充,改善土壤結構等方面來進行采礦區地貌的重建。對于受到污染的土壤,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進行改善與恢復。要想有效修復原有土地還需要對其進行土壤加固,運用有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等現象的發生。這樣才能有效保證在開采礦產期間,做到在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還能保護好采礦區周邊生態環境[2]。
3.2 采礦區植被重建
采礦區的生態重建最關鍵的一點在于該地的植被重建。要想有效恢復采礦區的植被,首先要做好植被的栽種,進行多樣化的植被種植,以土壤學與生態學為基礎,有效的將植被和土壤結合在一起,這樣有利于減少土地水土流失。根據采礦區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自然氣候影響,選擇最適合栽種在該地區的優良植被,加大礦產區綠化面積和耕種面積,這樣有助于礦產區的生態恢復。國家應該積極發展土壤的培育技術,運用科學技術強化植被的生存能力,有效提高采礦區的自主恢復生態能力,采用試點的方式來進行初步試驗,落實改善采礦區生態恢復模式。與此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生物的多樣性,不能只靠單一的植被,這樣可以更好的使礦產區的生態恢復能力得到提升。
3.3 采礦區坍塌地貌改造
在某些采礦區,進行地下開采會產生地下空洞,由于沒有承受點的支撐,導致地表坍塌的情況出現,給該礦產區工作人員帶來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長期以來,對礦產區進行挖掘使得地表的水土流失嚴重,雨水季節容易造成地面積水從而直接導致地表坍塌,如不采取相應措施,土壤中的有機含量也會降低,使植被得不到土壤中的營養從而導致生命力下降。所以,恢復采礦區的坍塌地貌勢在必行,要加大對礦產區的控制管理工作,有效監控礦產區地下空洞的情況,積極針對生態問題給出治理措施,減少生態破壞所帶來的損害[3]。
3.4 生態恢復多元化發展
采礦區的土壤受到嚴重破壞,導致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減少,采礦區土壤重建復墾技術的重點就是增加植被的種植,增加種類的多樣性,有效增加采礦區的生態環境自身修復能力,逐漸達到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的重建與生態環境是相輔相成的,采礦區生態恢復后期主要工作是如何提升生物多樣性和建設完善的生態自主修復能力。在采礦區生態恢復前,要多學習生態學和土壤學,運用相關技術制定生態環境的恢復措施,要綜合考慮到各種植物之間的結合,這樣有利于重現采礦區的生態多樣性,有效保障采礦區的可持續發展,給相關企業帶來社會經濟效益。
4 結束語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不完善,資金投入不充足,污染治理工作就會越發緩慢。通過對采礦區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可有效解決生態問題,還可保證礦產采集工作的正常運轉。擴大采礦區周圍的植被覆蓋,有效地減輕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起到保護生態環境和穩定礦產生產運行的效果。采礦區的生態恢復自建設以來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嚴格按照制度進行生態保護措施方案落實,減少生態問題,不管運用任何措施對生態環境進行恢復,都要根據采礦區的實際情況來實施[4]。
參考文獻
[1]祝遵凌,何偉.南京市老山采礦區森林景觀重建[J].林業資源管理,2011,(02):97-100.
[2]劉小慶.基于生態恢復的礦區廢棄地景觀規劃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4.
[3]馬傳棟.論煤礦城市塌陷區和露天采礦區的生態重建戰略問題[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03):19-22.
[4]黃芳芳.廣西桂平錳礦露采礦區的生態環境與治理修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收稿日期:2018-04-20
作者簡介:羅素梅(1987-),女,碩士研究生,中級,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