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琳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48)
線性思維是橫向發展的,它是人類音樂領域中最重要的思維形式之一。這種線條感明確的思維模式在音樂領域與縱向柱式和聲思維相互對應,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系。正如和聲與對位法這兩門學科的關系:對位是各聲部進行的一種和聲,而和聲也在復調音樂中被以對位的方式而具化。也就是說,沒有對位法,和聲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和聲,對位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實現。
其次這兩種音樂思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指導。例如從身理角度來講,人類的聽覺對于縱向和聲音響的感受能力比較有限,有一項研究表明:高度耳聰的人經過訓練,在極安靜的空間里最多可以聽到泛音列中前五至七個音。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人類的縱向思維受到了限制。那么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也可以將音樂線性思維的學習方法引入到多聲音樂的學習與應用之中。
多聲部音樂是指一種不單純依靠單一旋律,以各種方式加入其它織體來共同完成的音樂類型。主要包括主調音樂、復調音樂、與支聲音樂。在視唱練耳專業學習訓練過程中,對于多聲部音樂的訓練內容在視唱方面主要包括單人彈唱,帶伴奏多人重唱以及無伴奏多聲部重唱等;在練耳訓練中主要包括多聲部旋律聽記以及和聲功能進行聽記等。通過視唱和練耳的不同方式訓練,能夠培養學生對調式調性的感知力,多層次旋律的理解力,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的辨識與準確表現力以及多層次的節奏節拍感。當然,在實際的學習教學中多聲部音樂缺乏有層次的遞進式的訓練再加上通常人數比較多聲腔難統一等多種因素因而導致訓練難度比較大。本文之所以選取巴赫的《平均律從鋼琴曲集中》中賦格作品BWV862為例是因為復調音樂不同于主調音樂和支聲音樂,其中每一聲部都包含獨立旋律,不分主次,通過作曲技法將其融合在一起。而巴赫這位巴洛克時期的復調大師,將和聲和復調這兩種對立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把復調音樂推向了頂峰。在訓練中對于復調音樂的感受與理解要做到清晰地感受與表現橫向旋律對位交錯發展與縱向和聲變換進行。
這首賦格曲的主題部分從降A大調的調式主音開始,調性感明確,調性發展經歷了降A大調與降E大調之間的交替轉換。具體來說主題從降A大調主調上進入,然后進行到屬調上,形成了主題和答題。從而引出了全曲形象發展的內容,主題隨著聲部的安排循序漸進地發展。

1.多聲部視唱前的和聲分析與調內旋律音程訓練
第一小節處線條連接的旋律線條是個降A大調主和弦分解接下屬功能的平行三度進行的簡單線條。主功能和弦音出現的順序依次是:根音(降A)——五音(降E)——三音(C)——根音(降A)穩固調性。下屬功能和弦音出現的順序依次是:五音(降A)——三音(F)——根音(降D)。第二小節低聲部線條連接的旋律線條是主題的調性答題,轉到了降E大調。依舊是以八分音符為材料,因此可以說他是主題的一種變形。因此在視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旋律在線性方面的走向。以及旋律上行推進漸強,下行收攏漸弱的規則。
另外將旋律訓練細化到相鄰兩音間的音程訓練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一主題旋律中音與音之間的旋律音程數分別是:降A-降E(純五度)屬于完全協和音程、
降E-C(小三度)屬于不完全協和音程、C-降A(大三度)屬于不完全協和音程、降A-F(大六度)屬于不完全協和音程、F-降D(大三度)屬不完全協和音程、降D-降E(大二度)屬于不協和音程。根據音程的特點分類即:完全協和的音程的特性是聲音有點空;而不完全協和音程的聲音則較為豐滿;不協和音程聽起來比較刺耳,彼此包容不很融合。結合調內分旋律組音程模進練習,達到旋律訓練音準與調式穩定性的效果。
2.體會旋律線性運動線條

圖示部分用線條連接的旋律線是主題材料的對題。以十六分音符為材料。這個十六分音符材料分為前后兩半,中間有個四度音程相連接。前一半圍繞降E音,后一半圍繞降A音,后半是前半的倒影。
對題之中包含著主題的逆向形態,主題中的功能和弦依舊是對題的和弦骨架。如圖所示: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由于音樂思維類型的不同,一部分同學視唱時采用首調唱名法,另一部分同學采用固定唱名法。但是多聲部視唱一般是由多人相互配合完成,追求音樂的和諧感。如果統一了其中一種唱名法,必然會使另一部分同學在唱的過程中難以適應從而影響整體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忽略唱名,轉而以哼鳴或la、do等襯詞來替代,使同學們擺脫唱名的干擾,從而更加充分地體驗音程及和弦連接中和聲色彩的奇妙變化。
3.相互傾聽,體會聲部層次變化
多聲部音樂作品中,每一個聲部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在多聲部視唱中,我們應該明確自己所屬的聲部層次位置。例如:

如圖所示,很明顯左手與右手分別屬于兩個聲部,右手高音在第一小節主題旋律之后在第二小節處進入主題的對題部分。而此時的左手低音出現了主題旋律。那么在唱的過程中,高音聲部的同學在第二小節低音主題進入時就應當控制音量和音色,注意聆聽,襯托出低音主題旋律線條。
“旋律聽寫”,是一項培養音高感、節奏感、調性感、結構感、讀譜、寫譜及音樂記憶力等多項音樂感知力的訓練。而多聲部的聽寫訓練過程中如果直接要求將多個聲部的旋律同時準確無誤的讀寫出來對于一般的學生都是很困難的,甚至會使他們心里產生厭煩情緒從而排斥多聲部的聽寫訓練。這樣反而事倍功半。要知道復雜的行為都是由簡單的行為積累而成的。同樣,多聲部音樂也是由每一條單聲部旋律線條組合而成的,因此我依然以《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賦格作品為例,可將這個四聲部作品拆分組合成四種難度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兼顧到各個程度學生的學習與訓練,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1.單聲部旋律

2.二聲部旋律

3.三聲部

4.四聲部

這樣的分析與訓練過程,化繁為簡,由簡入深,層層遞進,在旋律進行中體會和聲音響感的變化,在和聲中感受旋律的橫向發展美。特別是能夠結合音樂基本理論對和弦性質的判別,對于調性的培養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會為多聲部音樂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人將在今后的學習中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思考與實踐。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能啟發音樂學習者和教育工作者們在這一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和討論。
注:賦格是復調音樂中最為復雜而嚴謹的曲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呈示部);然后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展開部);直至最后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并常以尾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