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陽
目前,公募基金半年報已全部亮相,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的數據也隨之浮出水面。《投資者報》在數據公布后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詳盡統計和解讀,力求為投資人選擇基金提供參考。
機構研究實力雄厚,能夠被他們看重并重倉的基金產品,往往是基金公司的優勢品種,或是能夠完成其配置中的功能,或是具有較高投資價值,值得長期跟蹤。而機構投資額較大的基金公司,往往具備突出的投資能力,個人投資者也應重點關注。
在機構持有基金總份額(表1:機構持有基金總規模前10公司)、債基份額(表2:機構持有債基規模前10公司,包括短期純債型、混合債券型二級、混合債券型一級、偏債混合型、中長期純債型)兩個榜單中,中銀基金均奪得冠軍——機構持有中銀旗下各類基金共1698.27億份,持有其債基1584.97億份。這源于公司旗下數只超百億規模的大基金背后,機構是主力持有人。

招商在機構持有總規模、持有債基規模兩個榜單中均位列第3名,機構持有主動股基(表3:機構持有主動股基規模前10公司,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名列第7。作為一家年輕公司,在含金量如此高的榜單中反復出現,顯然得益于機構對其產品的肯定。
同招商類似,華夏和嘉實也均上榜三次,這兩家公司都是基金行業傳統龍頭,被機構重倉也在情理之中。
易方達在四個榜單上全部出現,是登榜次數最多的公司。其是非貨幣基金總份額最大的公司,足見其投資實力之強。而其實力也受到機構認可,機構持有其主動股基排名業內第2,指基排名業內第4,債基則排名第9,綜合實力處于行業前列。另一家登榜四次的公司是廣發,其在各個榜單中排名略遜于易方達。
通過對基金半年報數據抽絲剝繭,《投資者報》發現,機構持有招商基金旗下產品總規模為1016.68億份,是市場中僅有的3家超過千億份的公司之一;旗下債基被機構持有836.64億份,貢獻了機構持有份額的82%。
招商的管理能力早已受到監管層的肯定。2015年市場成立5只救市基金,每只400億元規模,招商是五家管理人中最年輕的公司,但管理的產品業績最好,累計收益領先同類。
招商被機構持有總量領先,還源于機構對其大規模基金的青睞。機構持有招商添潤3個月定開A和招商招享純債A兩只產品的份額均超過100億份。
招商添潤3個月定開A基金經理周欣宇,是招商管理債基的多面手,共管理該公司旗下14只債基,合計規模達500億元,一人就管理了相當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規模。他主管的基金被機構持有超過50億份的產品有5只,另外4只是招商招盛純債A、招商添琪3個月定開A、招商招琪純債A、招商招惠3個月定開A。他從2017年11月開始管理產品,當時一氣接管了8只產品,其后陸續轉給同事,并接管新產品,形成了如今一人管理14只債基的局面。
招商招惠三個月定開A是周欣宇從前任手中接管的產品。此基金2016年12月只發售一天便宣告成立,成立戶數216戶,總規模只有2億元,是典型的到點成立型產品,也就是說不追求首募規模,達到成立紅線要求即告成立,日后想參與的機構可以直接申購。果然,成立后的第一個季度此基金就迎來大額申購,到2018年一季度末,份額已經增加至61.93億份,從當時半年報看,新增加的份額全部來自機構,這樣的機構持有量一直持續到現在。從成立到今年6月30日,此基金累計收益率為5.92%,年化收益跑贏同類純債基金。
招商招琪純債A也是相同套路。2016年12月2日募集一天即宣告成立,認購235戶,2億元首募規模。2017年一季度迎來73.5億份凈申購,半年報,顯示,有兩個機構投資人入場,從那時開始到今年6月末,機構投資人持有份額一直保持不變。周欣宇管理風格穩健,成立以來收益一直排名同類前1/3,到現在年化收益率為4.19%。這樣的收益使得這些資產能夠在機構的組合中實現特定的功能,也讓資金能夠沉淀下來。
有了此前的鋪墊,今年1月18日由周欣宇作為首任基金經理的招商添潤3個月定開A發起式基金成立,此基金只有兩個持有人,招商認購1000萬份,另一機構認購100億份,到今年6月底,仍舊保持這樣的持有結構,累計收益率為3.58%。
今年2月26日,只一天,招商添琪3個月定開A便宣布結束募集、正式成立。持有人結構也幾乎是前一產品的復制:兩個認購人——招商認購1000萬份,另一機構認購82億份。由于誕生時間晚于前一產品,因此成立以來累計收益率稍遜,但也達到了3.22%,持有人結構穩定。
統計顯示,機構持有華夏指基258.94億份,位列全行業之首(表4:機構持有指基規模前10公司),源于公司旗下有數只機構青睞產品。華夏上證50ETF被機構持有101.33億份,單單是機構持有量就能撐起百億規模。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華夏上證50ETF的半數以上份額被機構鎖定。
華夏上證50ETF是ETF基金的元老和開拓者。華夏在眾多領域是公募行業的創新先鋒,2004年12月之前,市場上已有眾多指數型基金,但尚無可用一籃子股票進行申購贖回,且可以在二級市場直接交易的ETF。這導致機構在配置股票資產時,沒有可以使用的ETF工具。華夏開辟市場先河,在當年最后一天成立此基金,首募既獲54億元認購。
現在能找到最早的持有人資料,是華夏上證50ETF2005年6月份公布的第一份半年報,當時其總份額就達到90.12億份,機構持有56.73億份,占比62.95%。從那時起,機構持有比例一直在50%附近。隨著市場發展和單位凈值增長,此基金已經是規模超過300億元的大基金,但機構持有比例從2010年超過50%后,一直逐步攀升,到2015年6月時達到75%,此后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從2004年成立到現在(9月6日,下同),此基金已經走過14年時光,到現在累計收益率為267.66%,年化收益率為9.97%。
這類ETF確實是機構實現其配置目標的工具,華夏上證50ETF就是跟蹤滬市藍籌股的最好工具。去年剛剛成立的公募FOF,今年6月份也公布了其第一份半年報,所持有的指基中,華夏上證50ETF出現次數最多,除了被自家的華夏聚惠穩健目標AFOF持有外,也入選了海富通聚優精選、泰達宏利全能優選A的持有基金名單。
有了滬市藍籌股跟蹤工具,還需要跟蹤成長股的ETF。2004年6月,深圳推出代表成長股的中小板,2005年6月,中小板股票達49只,已經初具規模,中小板指數也在2005年推出。指數運行一年之后,華夏中小板ETF誕生。就此,藍籌股和成長股均有對應的ETF,迄今為止,年化收益率達到9.13%。
華夏亞債中國A被機構持有43.84億份,這是一只主要投資于iBoxx亞債中國指數債券的基金,這個指數由知名指數公司Markit(Markit Indices Limited) 編制并發布,指數成份券包括政府發行的以及由政府提供信用支持的機構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例如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和地方政府債券等。自2011年5月成立以來,已取得累計29.28%、年化3.58%的收益率。
個人投資者可能不太在意這樣的收益,此基金誕生時,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最高時也僅達4.11%,成立到現在已經7年有余,從未超過5%,反倒是機構將其當成“香餑餑”,95%以上份額被機構持有,規模也從初始成立時25.47億份增加到現在42.94億份。建信福澤安泰FOF就持有這只指數債基。
華安上證180ETF于2006年4月成立,這是華安旗下第一只ETF產品,也是市場上第三只ETF產品,首募10.73億元,機構就占了73.61%,中國人壽保險、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這些大機構均重倉持有。從那時起,雖然總規模有起伏,但機構持有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最近一年更是在95%以上。近五年證券市場狀態疲軟,但此基金同期總回報依然達45.33%,投資收益率勝過很多散戶資金。自成立到現在,年化回報率達9.76%,彰顯指數投資魅力。
正是由于收益的可預期,在機構的投資組合中能夠承擔特定的配置功能,這些ETF成為機構青睞品種。
相對于指數基金來說,主動管理產品所需技術含量更高,機構如果重倉持有某家基金公司此類產品,說明對其主動管理能力高度認可。
從統計結果看,嘉實主動股基被機構持有量最大。除了國家隊基金嘉實新機遇和嘉實元和之外,機構持有量超過10億份的產品中有三只是滬港深基金,分別是嘉實滬港深精選、嘉實前沿科技、嘉實滬港深回報, 分別被機構持有17.03億份、13.18億份、12.99億份。
另有一只是嘉實新消費,機構持有10.36億份。上述四只基金中,嘉實滬港深精選和嘉實新消費,在去年業績領先。
今年市場行情不好,但嘉實新消費同類基金排名(今年初至6月30日)仍處于前1/15。去年5月,成立的嘉實前沿科技同類排名居前1/7。但嘉實滬港深精選和嘉實滬港深回報僅處于同類中游位置。
個人投資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難免根據中短期業績增減倉,而機構的投資策略和個人投資者不同,對上述4只基金都做了增持。
年初時4只基金被機構持有29.31億份,到今年中期,持有量增加到53.57億份,凈申購導致規模增加近一倍。對嘉實新消費增持量最大,增持9.56億份。
首批公募FOF中唯一的偏股混合基金是海富通聚優精選,其重點選擇主動股基,持有的基金組合中(表5:海富通聚優精選重倉基金),第一重倉基金是嘉實優化紅利。中歐價值發現A是其第二重倉基金,占其倉位14.76%,也是所有公募FOF持有市值最大的基金。除了海富通聚優精選,中歐價值發現A也被南方全天候策略A、建信福澤安泰重倉,可見機構選擇基金有共通之處。另外中歐明睿新常態A被三只公募FOF所持有,中歐行業成長A被南方全天候策略FOF所持有。總體合計,中歐旗下主動股基被海富通、南方、華夏、泰達宏利、嘉實各家的公募FOF所持有,是公募FOF中主動股基最受青睞的公司。
從機構持有合計看,中歐行業成長A除了被公募FOF青睞外,市場各方機構對其均比較認可。
中歐基金于2006年成立,既不是老十家,更比2002~2003年成立的那一批公司進入市場晚,能夠在最有挑戰性的主動股基中機構持有量處于第三位置,足見機構對于其主動投資能力的認可。
機構持有量最多的產品是中歐行業成長A,持有55.38億份,占到總份額的92.77%,是成立以來的最高值。其實,機構對這只基金重倉持有從2014年底就已開始,持有量超過20億份,機構的增持也使基金份額在2014年下半年從12億份躍升到26億份,機構持有比例上升到80%以上,其后也一直在這個水平之上,成為機構主導的產品。
而基金業績排名攀升也不孚眾望。2016年初現任經理李欣接手管理此基金,這是李欣到中歐后管理的第一只產品,名氣一炮打響。
2016年,中歐行業成長A排名躋身同類基金前1/3,2017年再邁進至前1/12。
基金總份額擴張亦呈加速態勢。李欣接手的2016年初,中歐行業成長A總規模是19.84億份,到今年二季度末,已經增加到的58.67億份,凈申購48.83億份。這些凈申購中,有37億份、占比3/4以上來自機構,也可以說,每四份凈申購中就有三份來自機構。
中歐新藍籌是另一只機構青睞控盤的大基金。此基金被機構持有33.29億份,占比74.85%。這只基金2013~2016年連續四年都被市場評為四星級基金,2017年晉升為五星級,當年同類排名前1/7。今年以來業績處于行業中游位置,總份額從年初的28.62億份增至43.55億份,凈申購14.93億份。機構持有量從20.27億份增至32.56億份,增量為12.29億份,貢獻了凈申購的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