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動在某種意義上講作為概念,作為原初的假設,不需要過多解釋。” 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是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推動力。財產權觀念是人類文明古老的信條,保護合法財產權是現代社會重要的價值追求。勞動是取得財產權的正當性根據。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是通過闡述勞動是財產權的取得依據來對個人財產權的正當性進行解釋,全面準確理解該理論內涵并作出客觀科學評析,有利于把握其理論精髓,從而挖掘其對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的積極借鑒價值。
關鍵詞 洛克 勞動 財產 權利
作者簡介:唐新華,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勞動法。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122
財產權勞動理論是以人的勞動來解釋財產權獲得依據的一種理論。洛克的源于自然法哲學的財產權勞動理論,從自然法的邏輯出發,詳細闡述了人的勞動為個人私有財產權的取得提供了正當性根據。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自由平等的關系,每個個人都充分享有各種自由和權利,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擁有絕對的支配控制權,勞動是身體活動的直接體現,因此,人們只要在上帝所賦予的自然共有物上施加了勞動,使其脫離了原來的自然狀態,增加了價值,那部分共有物就理所當然地歸屬于他。這樣,個人私有財產權通過勞動而得以確立。在財產權勞動理論中,“財產”、“財產權”、“勞動”是洛克重點論述的關鍵對象。那么,在洛克看來,什么是財產?(財產的內涵和外延應當包括的內容)私有財產權確立的正當性根據是什么?人們是不是通過勞動就能夠取得財產權而不受任何限制?勞動在私有財產權的確立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價值角色?這些價值角色又是如何體現?該理論的合理性和歷史局限分別是什么?為解答以上這些問題,深入把握其理論精髓,我們有必要對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進行科學解讀和客觀評析。
一、厘清財產及財產權的內涵
“財產”和“財產權”是洛克勞動財產權理論中核心的概念,他在《政府論》中對財產的內涵、財產權的起源、私有財產權的確立以及勞動在私有財產權確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都作了充分的論述。
洛克認為,財產是上帝給予人類的最大恩賜,在上帝給與恩賜之前,整個世界不存在任何東西,全人類根本就不存什么所謂的“財產”和“財產權”。在洛克的財產權理論體系里,是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并賦予了所有的一切財產,而所有的財產是整個人類社會共同共有,而不是給予單個個體所有,個人獲得財產的辦法就是通過自己雙手勞動從自然共有物獲得。
洛克所謂的財產是代表了一個人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包括他自己),也就是“財產”應當包括了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他指出“必須說明,我所謂財產……都是指人們在他們的身心和物質方面的財產而言。” “根據一般的名稱稱之為財產的東西”是指人們的“生命、特權和地產” 。洛克之所以認為財產既包括了狹義的物質財產,又包括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是因為在他看來,個人的生命、身體和它的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每人對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種所有權,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是正當地屬于他的。” 當然,洛克也意識到,一個人也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去占有和他身體相關的所有活動結果,而應當遵從自然法的約束,有限制的享用本該屬于自己的那部分財產并要求不能浪費已經所取得的財產,也就是一個人通過勞動獲得財產要遵守夠自己享用和不浪費的規則限制。在洛克看來,通過自己身體以及雙手的勞動、以供自身享用為限度、以不浪費為原則來確定個人財產,具有正當性和可實施性。因為在人類社會初期,上帝恩賜予人類極大的物質財產,一個人開發和消費能力相對有限,其對某種東西的占有不會損害他人的占有利益,他能夠做到“留有足夠多同樣好的東西給他人”。進言之,在洛克看來,以個人勞動作為確立私人財產權及劃分權利范圍的依據,既體現了對勞動的尊重,又能夠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因而以勞動確立私有財產權的制度理應加以推崇。
所謂財產權,就是整個社會或者其個體對財產(一般是指狹義的物質財產)所享有的排他性支配權利。那么,個人因何而能夠從上帝所賦予的自然共有物中取得個人私有財產權?這個問題,從本質上說就是要探究私有財產權的起源問題。對于什么是私有財產權的起源(也就是個人取得私有財產權的根據)?洛克說:“雖然自然的東西是給人類共有的,但是人是自己的主人,是其自身和自身行動或勞動的所有者,因此本身就具有財產權的重大根據。”“在最初,在任何人愿意對原來共有的東西付出勞動的地方,勞動就賦予財產權。” 由此可見,個人勞動就是個人財產權的真正起源。換言之,個人在上帝所賦予的自然共有物中施加了勞動,已經滲進自己勞動的那些東西就自然地歸屬于他了。
對于財產權利,洛克認為財產權利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下所享有的固有權利,它的天賦性來自于自然法,因此不可剝奪;同時認為,財產權是自然權利中最基本的和首要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
如前文所述,洛克認為,勞動是個人財產權的起源,是界定個人財產權歸屬的依據和標準。那么,是不是一個人只要在自然共有物中施加了勞動就可以無限制地取得財產呢?洛克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認為應對個人依據勞動而獲得的財產應當加以限制。洛克認為人們獲得財產應當遵循需求限度、充足限度、腐敗限度三原則。
其一,需求限度。洛克認為,個人通過勞動合法占有財產,不是不受任何限制,而是應當以供享用為限度,只有這樣他才不會侵犯到他鄰居本應可以享用的那部分,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否則,他就會因為違法自然法而受到處罰。對于勞動財產權的需求限度,洛克分兩步進行論證:他首先承認并強調人們有權通過勞動來取得生活所需從而滿足生存需要,人們只要在自然共有物上施加了自己的勞動,就因此取得了所有權;進而,他又進一步強調人們掌握在手上的勞動產品必須在它毀壞變質之前就要充分地享用而不能讓它們浪費掉,否則,就可能損害到他鄰居本應可以享用的那部分,因為掌握在他手上的那些勞動產品數量超過了他的生活所需,對于這部分產品,個人雖然付出了勞動,但是他還是不能享有所有權,最根本的原因是他違反了自然法規定。
其二,充足限度。洛克提出,一個人通過勞動合法占有財產的同時,就必須“留有足夠的同樣好的東西給其他人”所共有,只有這樣,才能使他人不至于因為我的占有而受到傷害。“一個人只要留下足夠其他人利用的土地,那就如同他根本沒有占用土地一樣。” 在洛克看來,在自然狀態下,人的需求相對于世界富足的財產來說是有限的,“沒有任何的勞動能夠開拓一切土地或把一切土地劃歸私用,他的享用也頂多只能消耗一小部分,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在這種方式下侵犯另一個人的,或為自己取得一宗財產而損害他的鄰居,因為他的鄰居( 在旁人已取出他的一份之后) 仍然剩有同劃歸私用以前一樣好和一樣多的財產”。 當然,洛克的“充足限度”這一自然法限制條款僅僅適用于資源充足的富足社會,而在資源稀缺的社會中并不生效。
其三,腐敗限度。洛克認為,是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并賦予了人類社會極大的物質財產,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勞動而取得財產權,同時,這并不影響另外一個人通過勞動也同樣取得屬于自身的財產。但是,洛克也強調人們在享用勞動財產權時必須尊崇上帝的意旨,不能隨意毀壞,因為“我們沒有權利損害上帝給予我們的財物。上帝將世界交付人類是為了讓其使用,而不是供人們糟蹋或敗壞的。” 洛克指出,人們有權通過勞動而占有財產,但是必須在它腐敗之前加以充分的利用,否則就會損害到其他人通過勞動而取得同樣財產的權利,此時這種占有就應當被認定為是不正當的。簡言之,勞動財產必須在它腐敗之前就應當得到充分利用,這是上帝的意志,也是自然法的要求,每個人都應當遵守。
二、探尋洛克財產權理論的勞動二維度
勞動,是洛克財產權勞動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它始終貫穿于整個理論構建、論證的全過程。勞動是個人取得私有財產的根據,是財產權產生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根據,它在整個社會的財產分配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政府論》中,洛克通過提出“勞動結合論”和“勞動價值論”來全面論證他的勞動理論。
(一)關于勞動結合論
個人勞動和共有財產結合產生個人私有財產。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世界上一切東西以及全部的財產都是上帝的恩賜,是歸全人類共同共有。那么,全人類的共有財產如何變成個人私有財產?洛克認為,根本原因就是個人通過自己身體的勞動,在公共財產上增加了一些東西并使這些公共財產脫離原始的自然狀態,公共財產也因此歸屬于付出勞動的那個人了。“勞動使它們同別的東西區別開來,勞動在萬物之母的自然已有的成就上又增加了一些東西,因此它們就成為他的私有權利。” 簡言之,個人勞動和共有財產結合,從而就產生了個人私有財產。個人所享有的私有財產權具有獨立性,并具有排除其他人(對同一個東西)的共同權利。洛克在建構“勞動”和“個人私有財產”的邏輯聯系時,提出了“人身所有權”概念,認為個人之所以通過勞動就可以取得個人私有財產,根本原因就是每個個人對自己身體有絕對的支配和控制的權利,根據自然法規定,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剝奪這種權利。一個人既然對自身具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通過其雙手勞動所產生的勞動成果就理所當然歸他所有。洛克說:“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權……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做出‘工作,是正當地屬于他的。”
勞動在公共財產轉化為私有財產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決定性作用。在洛克看來,在上帝恩賜于人類極大豐富的物質的背景下,有且只有通過個人的勞動,才能產生個人的私有財產,否則人們將不可能擁有私有財產,因而他們的生活依舊很貧困。對此,洛克以美洲民族的生活狀況作為例子,生活在美淵的民族擁有大量富饒的土地,本來在這些土地上可以產出豐富的可供衣食享用之需的生活用品,但是,他們的生活卻很貧困。這是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在于這些民族并沒有對這些肥沃的土地通過辛勤勞動加以改進,從而使其發揮對人們有用的價值。
私有財產權的確立不需要任何人明確的同意。在洛克看來,一個人只要在共有物上施加了自己的勞動,就因此取得了相應的私有財產權,而不需要其他任何共有人的同意,“我的馬吃的草,我的仆人剖的草皮,以及我在同他人共享開采權的地方挖出的礦石,都成為我的財產。不需任何人的轉讓或同意。我的勞動使它們脫離原來所處的共有狀態,由此確定了我對它們的財產權。” 在這里,洛克用他的財產權勞動理論來論證個人私有財產權的確立不需要其他人的同意的觀點。洛克指出:包括土地在內的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上帝賦予的,而且上帝也希望人們通過勞動對它所給予的東西加以改造,比如對于土地,應當通過勞動加以耕耘而不能荒廢。而且,一個人開墾一塊荒地也不會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因為在人類社會的最初狀態下,上帝給予人們足夠多的土地。因此,一個人在遵守“留給他人足夠多同樣好的土地”自然規則前提下,通過勞動就自然而然地享有屬于自己的私人財產權。簡言之,個人私有財產權的確立來源于個人勞動,與他人的意志無關。
在勞動結合論中,一個人的勞動是他獨占取得私有財產的根據,同時也排斥了其他人的共同權利。洛克指出,在自然共有物上,一個人只要施加了勞動,使其脫離原有的自然狀態,那些東西就變成他個人私有財產了。既然這部分東西已經歸屬于個人財產,其他人也就無法再主張權利了。換言之,個人勞動是私有財產權的權利來源,同時也是私有財產權具有排他性特征的決定因素。從洛克對其勞動財產權理論的論證邏輯來看,個人勞動和自然共有物結合之所以確立了個人私有財產權,是因為根據自然法的規定,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以及透過身體活動所產生的勞動成果擁有排他性的支配權。
(二)關于勞動價值論
勞動和自然共有物相結合就產生了個人私有財產,付出勞動的個體因此就取得了私有財產權。那么,進一步追問,在自然共有物上施加了勞動,為什么就應當取得私有財產呢?洛克認為:勞動是一種理性的創造價值的活動,“是勞動使一切東西具有不同的價值” ,勞動能夠土地增加更大的價值,增加社會財富,從而確保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反過來看,主張對私有財產權進行保護也進一步論證了勞動所具有的價值本質。為了闡明他的勞動價值論,洛克把一英畝地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認為已經經過開墾(用來培育煙草或甘蔗、種植小麥或大麥)的一英畝地和未經開墾的一英畝地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已經開墾的那一英畝地因為勞動改造而增加了很多價值。“如果說在有利于人類生活的土地產品中十分之九是勞動的結果……在大多數東西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價值要完全歸于勞動。” “是勞動把絕大部分價值加在土地上的;沒有勞動,土地幾乎分文不值。我們是靠勞動才得到土地的全部有用產品中的最大部分的……這一切都是勞動的結果。” 由此可見,勞動具有的價值內在本質決定了通過個人勞動確立個人私有財產權的必然性和正當性。
三、評析洛克財產權勞動理論的價值旨趣
從歷史語境的研究視角來審視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一方面它既有為資本主義財產私有制建立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進行理論論證和辯護,從而進一步為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向前發展作了理論鋪墊,具有歷史進步性;另一方面,洛克財產權勞動理論作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其所蘊含的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思想和所體現出資產階級立場顯而易見,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具有歷史階級局限性。其一,就其歷史進步性來說,洛克的學說思想極力主張反對封建王權,駁斥君權神授,提出并論述了公民政府的起源、目的和范圍,認為公民政府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洛克以自然法理論作為理論框架、以自然狀態作為假設前提條件來論述其勞動財產權理論。洛克認為,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在自然狀態中,人人自由而平等,每個人對自身及勞動產品享有排他性的支配和控制權,他人無權干涉,人們只要在上帝所賦予的自然共有物上施加了自己的勞動,就能夠自由的享有屬于自己的私人財產權。至此,洛克從個人私有財產權的來源(個人勞動)和公民政府保護私人財產不受侵犯兩個層面完成了對財產私有制確立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的論證,從而為整個資本主義財產私有制進行了理論上的論證與辯護。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對抗國王的依靠“神授王權”而不勞而獲的權利的最好的武器,其中所蘊含的私有財產以及自由主義原則為后來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理論上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其二,作為資產階級的思想家,雖然昭示其所構建的財產私有制理論以及一次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能夠代表全人類的利益,但由于局限于歷史階級性,洛克的學說思想不可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實際上就是為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他本人也只是資產階級利益的忠實表達者,他“正是在理論上為已經上臺的資產階級完成辯護他們的新制度并掃除異說這一歷史任務的人物”。
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為私人財產所有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理論解釋,個人通過勞動就能夠確立私有財產權,理由在于:根據自然法規定,一個人對自身和勞動產品享有所有權,同時,個人勞動能夠使自然產品增加了價值,為此,個人私有財產應當得到保護,公民國家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保護個人財產不受到侵害。洛克極力主張誠實勞動,個人通過勞動而取得財產權時應當遵守自然法規則,占有財產應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限度且應在它腐敗之前要使用(或消費)掉,不應損害他人利益,為此,他說:“……(通過勞動)為自己謀取過多的東西,或者攫取超過自己想要需要的東西,既是不誠實,也是無用的。” 這些旨在鼓勵通過勞動創造社會財富和促進社會進步、通過誠實勞動獲取正當個人利益、正確處理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等思想理念都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不斷創新創造,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就必須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建立健全保護勞動成果的體制機制,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崇尚勞動美德、激勵勞動創造、保護勞動成果的良好社會氛圍。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是鼓勵勞動、激勵創新的制度,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澄明洛克財產權勞動理論的意蘊,把握其理論精髓,對于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強化對勞動者智慧成果的保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為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能夠為現代知識產權的正當性提供了合理解釋。財產權勞動理論以人的勞動來解釋財產權獲得依據的一種理論。源于自然法哲學中的財產權勞動學說雖然沒直接針對知識產權,但它仍然為知識產權的正當性提供了有力依據,能夠很好地闡釋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知識產權是權利人針對自身智力活動成果所享有的獨占排他性權利,智力活動成果凝結了權利人的勞動,因此,理應得到充分保護。對知識產權給予充分保護,是尊重勞動的具體體現,是激勵個人進行發明創造、促進人類社會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財產權勞動理論為現代知識產權的正當性提供有力的理論根據是該理論所具有的時代價值的具體體現。當然,由于財產權勞動理論不是專門針對知識產權保護而進行構建,加上現代知識產權發展日新月異,因此,該理論不能夠完全對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所有的問題進行合理解釋,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它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所起的積極意義。
四、結語
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是以人的勞動來論證個人財產權確立的正當性,它是人類思想智庫的瑰寶,是人類文明成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我們都可以而且應當大膽地吸收和借鑒,為我所用,從而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的發展程度和歷史條件的限制,洛克財產權勞動理論也有自身局限性,其在解釋現代產權制度方面亦存在不足。因此,我們應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視角出發,對該理論進行科學解讀和客觀評析,從而把握其理論精髓,發揮其理論價值功能。
注釋:
何云峰.勞動人權馬克思主義散論.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
黃忠晶.洛克論財產.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96.轉引自:[英]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6,77.
[英]洛克著.趙伯英譯.政府論兩篇.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145,155,148,149,146,153,154,158.
石碧球.洛克自然法框架中的財產權理論.思想戰線.2013(6).94.轉引自:[英]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3.
石碧球.洛克自然法框架中的財產權理論.思想戰線.2013(6).93.
湯偉.洛克財產權的起源、意義及評判.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6(5).61.轉引自:吳恩裕.論洛克的政治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鐵雄.洛克的自然財產權理論.學術交流.2010(10).
[3]李揚.再評洛克財產權勞動理論——兼與易繼明博士商榷.現代法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