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婚生子女是相對于婚生子女提出的一個法律概念。當前,我國法律制度與體系中有針對保護未成年子女的立法與規定,但就司法實踐與社會實踐來看,我國非婚生子女的社會地位與法律地位與婚生子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因為相關保護規定的缺失與潰乏,非婚生子女作為法律主體時相應的法律權益無法得到全面保障,進而產生不少社會問題。縱觀全球主要國家對非婚生子女的立法保護,我國法律制度可借鑒國外先進立法以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個人權益,也促進法律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 非婚生子女 婚生子女 立法保護 制度借鑒
作者簡介:張蕓薇,云南財經職業學院科研處。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31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世界各國的非法同居現象與婚外情現象也日趨明顯,甚至有越來越多的婚姻被法院宣告為無效婚姻。隨著前述現象而來的就是非婚生子女問題。但,就全球共同社會道德感及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來看,非婚生子女在法律地位與社會地位上與婚生子女一直有著實質上的差異,盡管社會群體的包容性越來越大,對非婚生子女這一群體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但是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仍存在不少問題。據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此次普查的無戶口人員達1300多萬,其中非婚生子女就占據了最大比例。
一、非婚生子女的法律概念及特征
非婚生子女是相對于婚生子女而言的一個法律概念,即父母非婚姻關系所養育的子女,包括婚前、婚外性行為所生子女和養子女,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以及未經丈夫同意、事后丈夫又不予認可的人工授精所生的子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二、我國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及法律保護現狀
(一)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根據我國現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婚姻法適用若干問題》、《繼承法》及其它相關規定可知,當前我國立法中有關婚生子女的權益保護規定也同樣適用于非婚生子女,即我國在非婚生子女撫養權歸屬問題上與婚生子相同(參照《婚姻法》第25條、第36條、第37條、第38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意見》等規定),自此在部分法律意義上將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人性與人格權劃上等號。2001年頒布的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之間權利平等;未撫養一方生父或生母應輔助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教育權,并在該子女能獨立生活前為其支付生活費及教育費等;非婚生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權歸屬與判定與婚生子女相同,即在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及符合各項法律法規基礎上,保護在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女性及子女一方(《婚姻法》第二條);此外的權益也參照現行制度授予婚生子女的權益。據此,我國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繼承權,在法定繼承順序中與婚生子女一樣同屬于第一順序繼承人。我國的《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規定了:未按照國家規定生育子女的,需要繳納一定的社會撫養費。
(二)非婚生子女的監護權歸屬
當前,我國法律并未明確地對非婚生子女的監護權歸屬作出規定。相關的立法僅涉及婚姻法中有關“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在法律上享有平等權利”一項的內容。相比較而言,司法實踐中對非婚生子女的監護問題主要會考慮到該主體的個人愿意(如果有)、生父母當前的家庭情況、生父母配偶對該主體的看法等,綜合權衡后確定監護歸屬。除父母外,非婚生子女的監護歸屬也可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能力承擔的兄、姐,前述方式無法確定的,可由生父母所在工作單位承擔,協商不成的,可提交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進行判決或裁定。司法機關在處理非婚生子女的監護權問題上,會著重強調子女利益最優先原則。通常來說,司法機關應該充分考慮對未成年或雖成年但無法獨立生活的非婚生子女有撫養義務的父母人的個人經濟、生活環境、文化素養等,在最大化保障未成年非婚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上決定其撫養歸屬權;但是,對于年滿十八周歲且不能獨立生活的非婚生子女,或十周歲以上未成年子女,由于被撫養人具有部分獨立意識,法院在判決撫養權歸屬時應了解和考慮被撫養人的個人意愿。
(三)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
根據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并于1985年正式施行的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規定,我國繼承法中規定的子女也包括非婚生子女,即繼承法之全部規定適用于非婚生子女,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照該法,非婚生子女對父母或其它近親屬的繼承權應按照婚生子女對待,非婚生子女為父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且應法律規定之授權而不分性別地享有等額法定繼承權,但繼承發生后,以明示方式決定放棄繼承權的或根據法定規定被剝奪繼承權的除外。繼承的方式包括遺囑繼承,且繼承法規定,遺囑繼承的繼承人必須是法定的繼承人選之一,所以,縱然是非婚生子女,也應享有遺囑繼承的權利。此外,現行的繼承法保留胎兒的遺產份額,若非婚生胎兒的生父母先于胎兒出生前死亡的,也應考慮是否為非婚生胎兒預留。
三、非婚生子女合法權益保護中的問題
當前, 我國并未如法國、德國等國家一樣頒布施行統一適用民法典,我國的婚姻家庭法與繼承法等各不相隸屬,呈現單行法形態,并以婚姻法、繼承法為主要參照基礎,輔之以司法解釋及各有權機關發布的若干規定及適用辦法等。
(一)現行立法的不明確
當前參照適用的《婚姻法》、《繼承法》及《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涉及的保護對象比較抽象。但分析上述規定后不難發現當前的法律規定在立法與實施上都存在不少問題,如,我國《婚姻法》中有關未取得撫養權的一方當事人對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子女給付的撫養費包括支付未成年人的醫療支出;而《繼承法》針對非婚生子女而羅列的撫養費對治病經費只字未提。由此,在法律適用時和處理實踐中出現的類似爭議糾紛時,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保障往往因此類不完善或不平等規定而受到沖擊與損害。比如,部分因主觀意愿或因客觀原因不愿或無法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母或生父常常利用這一法律漏洞而達到逃脫或逃避應該承擔的撫養義務的目的,非婚生子女也因此無法取得相應的生活保障、醫療保障、受教育保障。
(二)現有立法中涉及非婚生子女權益保護的內容貧乏
縱觀婚姻法與繼承法之規定,我國婚姻法共計五十一條但僅有第二十五條,繼承法內容中也僅有第25條、第36條、第37條、第38條等對非婚生子女做了特別性規定,其它規定以“共同適用”簡而代之。另外,戶口登記對我國公民進行法律行為和社會活動至關重要,而我國現行法中并未對非婚生子女的戶口登記開戶“綠色通道”。按照普遍適用的戶口登記制度,他們需要提供出生證明及準生證,依照我國相關規定,取得準生證的前提是孩子生父母的合法婚姻,可他們欠缺的就是這樣一紙婚姻證明;或者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向政府上交罰款及各式費用。此外,他們進行戶口登記時要履行的手續比一般婚生子女履行的手續要更為復雜和繁瑣。許多非婚子女的父母反映,他們為非婚生孩子辦理戶口登記不單單會有大額經濟支出,一系列繁瑣的程序總是讓他們心力憔悴。但是,孩子上學要戶口,將來外出要戶口甚至在農村申請宅基地時也需要戶口,戶口對孩子今后發展的重要性讓他們不得不為。即使現有法律規定其與婚生子女享有平等權利,但這樣的規定并不能徹底解決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保護問題,諸如,生父或生母不愿意進行撫養甚至對非婚生子女以精神或肉體虐待,但未成年子女基于情感依賴、金錢依附或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不得不忍受。長此以往,對他們的未來發展也是另一種心靈撞擊。
(三)我國缺乏有關非婚生子女準正的立法
現實條件中,有的父母愿意以建立婚姻關系的方式使非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身份。但是實踐中,有的非婚生子女得不到生父母的準認,既沒有物質補償,也沒有心理關愛;也有的生父母事后愿意認回孩子但受各種條件與環境的束縛無法進入準認。而這種限制性因素也體現在我國現行制度的不完善上。生父母愿意在合規程序下準認孩子,是作為生父母的絕對權利,非婚生子女能得到生父母的準認也是作為子女的權利。現階段因為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生父母及其子女無法完全有效地行使自己應有的權利。此類問題的產生反映了我國類似事項的法律規定已不滿足或不適應當前社會實踐與現實發展的需要。
四、非婚生子女合法權益保護的意見
盡管2000年通過的《立法法》明確規定我國的立法原則,包括憲法原則、法治原則、民主原則與科學原則等 ,各原則從實質上注重遵循憲法基本精神,對立法主體、權限、內容及程序都嚴格要求,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人民意志以追求和保障人民利益。但是,我國并未如法國、德國等國家一樣頒布施行統一適用大法典,我國的婚姻家庭法與繼承法等各不相隸屬,呈現單行法形態,并以婚姻法、繼承法為主要參照基礎,輔之以司法解釋及各有權機關發布的若干規定及適用辦法等。鑒于非婚生子女在司法實踐中的歸屬問題比離異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歸屬要更復雜,撫養非婚生子女往往影響著其生父母已然組成的新家庭的生活秩序與和睦。因此,在處理非婚生子女問題上,除秉承將子女利益最優化與保護既成家庭原則相結合,不以犧牲其它因婚姻關系而構成的其它人的既有權益外,還可借鑒《意大利民法典》中的強制認領,即針對意圖逃避撫養義務的人,由審判機關以強制力宣告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從而保護非婚生子女的權益;引進法國設立非婚生子女認領與準認制度,為自愿認領非婚生子女的父母提供一個法律依據,同時也避免非婚生子女在強制認領中面臨的尷尬局面;提高社會整體素質水平,減緩或消除非婚生子女受到的來自社會環境的壓力,不以“有色眼鏡”看待和對待非婚生子女這一群眾;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應強加立法、司法與執法力度,加強對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保障監管。
綜上所述,婚生子女及非婚生子女,都是男女雙方結合的產物。無論從人道主義學說還是從社會的道德觀來看,非婚生子女都是與獨立于父母的個人。因此,他們的出生背景并不能成為社會對他們進行區別對待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作為國家以強制力保障施行的社會規則及維護人民權利的工具,應肩負起保障非婚生子女法律權益的使命,充分展現法律的公平與公正性。同時,在制定法律時,也應該正視和堅持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一科學理論。當法律不適合社會存在的發展時,應積極、適時地調整法律制度以促進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并行發展。同樣的,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已經不能恰當和有效地處理社會中出現的非婚子女問題,因而,明確相關法律術語、細化法律規定、修改或簡化不適合的程序,如非婚生子女的戶口登記問題、提出新的立法,如參考國外先進的準正及認領制度等,從法律上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個人權益已發展成法律制度的現實需求,應該得到有關立法、司法、執法部門及社會大眾的重視。
注釋:
陸建長.試論合憲性原則是我國立法體制的根本原則——對《立法法》第3至6條之思考.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6).4-7.
參考文獻:
[1]秦雪.非婚生子女財產繼承權的法律保障.法制與社會.2011(29).
[2]董海芬、王麗麗.淺談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護.法制博覽.2012(7).
[3]陳雪萍、楊仲姬.我國非婚生子女準正與認領制度探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3).
[4]黃娟.從歧視走向平等.政法論壇.2006(4).
[5]方應權、周紅霞. 論非婚生子女法律權益保護制度.出版信息不詳.
[6]曾青. 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
[7]楊東霞.關于我國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的立法思考.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