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園園 張瑞央
摘 要 死刑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一直在我國刑罰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社會,廢除死刑已成歷史發展趨勢。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中兩次減少死刑罪名的數量是我國死刑制度改革的一大跨步,顯示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權的保障。本文認為通過研究新中國死刑演變歷史,能對我國死刑制度的發展指明方向,將我國引入了廢除死刑的道路。
關鍵詞 死刑 刑法修正案(八) 刑法修正案(九) 演變
作者簡介:賈園園,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刑事偵查、中國刑法;張瑞央,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治安案件查出、治安秩序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26
死刑是以國家的名義剝奪犯人生命權的刑罰,由來已久,甚至一度稱為“刑”的代名詞,在歷史上承擔著重要的職責。自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最先提出了關于廢除死刑的問題,就拉開了死刑存廢探討的大幕。隨著人類文明潮流的發展,各國開始陸續廢止死刑,到目前為止,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法律上或者事實上已經廢止死刑,限制和廢止死刑是歷史的趨勢。我國也開啟了限制死刑的帷幕,考慮我國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尚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還有一段路程需要前行。
一、死刑適用的國際趨勢
1764年,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最先提出了關于廢除死刑的問題,之后關于死刑的存廢問題的討論便沒有停歇過。在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探討和爭論,最終國際社會達成共識:死刑是殘酷的,有違人道的,國際社會應當限制死刑,減少死刑甚至全面廢除死刑。
現在已經有許多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文件對限制和廢止死刑作出了規定。首次對適用死刑加以限制的國際公約是在1966年聯合國通過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的第6條第2款,隨后的《美國人權公約》以及聯合國《關于保障面臨死刑的人的權利的措施》,對死刑限制作出了進一步限制性規定。之后又相繼問世了許多的相關國際公約和國際文件,廢除死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國際法規范。這些有關死刑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文件,需要其成員國遵守相應的國際規定并完善成員國的死刑制度。隨后各國在刑事立法中都體現出不同程度的嚴格和限制死刑乃至廢除死刑,并且在司法實踐中也得到確立。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05個國家法律上或者事實上廢止了死刑。死刑不但已經失去了其以往在刑罰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減少死刑乃至廢除死刑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
二、我國嚴格和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
死刑與一般的殺人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殺人是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而死刑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而設置專門的司法機關對犯罪者行使刑罰權,它以國家的名義“合法”地剝奪受刑人的生命。 死刑伴隨著我國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其存在的“合理性”被歷代統治者不斷宣揚,并在文化的傳承中被深深的烙印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這些現實的問題將是我們在死刑制度改革歷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盡管歷史已經證明了死刑存在的許多的不合理性,如死刑一旦錯判就難以挽回,毛澤東同志就曾經嚴厲的抨擊過死刑的不合理,他將死刑與割韭菜相對比,證明一個錯誤的死刑是沒有辦法改正的。然而我國現在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我國的社會發展程度不平衡等因素都是限制我國死刑改革的因素。
死刑的正當性被懷疑是伴隨著人權運動興起的必然結果,有抽樣調查表明:“主張保留死刑的人數占到了被調查人數的90.1%,主張完全廢除死刑的人中占到了9.9%”。 從該調查結果來看我國民眾的人權意識還沒有達到可以完全廢除死刑的高度,如果貿然選擇違背主流民意而直接廢除死刑將會在社會各界中造成巨大的反彈。從毛澤東同志確立了“少殺、慎殺”的思想開始,我國一直堅持嚴格和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刑法修正案(八)》是新中國在立法上首次減少了死刑罪名的數量,這引入了廢除死刑的概念,接下來《刑法修正案(九)》減少了死刑的罪名,這說明我國死刑的改革方式是采用漸進式的,不斷在我國國情及司法實踐中尋找適合時間點以及合適的方式逐步推進廢除死刑的道路。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在適用我國國情不斷變化的基礎之上加大對死刑的限制力度直至最終在條件成熟之時可以在我國廢除死刑。盡管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等發展十分迅速,但是我國現階段得基本國情和人民的人權意識都還沒有達到完全廢除死刑的高度,因此我國現在及未來的一段時間都將會繼續堅持嚴格和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
三、我國死刑立法的演變
(一)1979年刑法對死刑的立法修改
在我國剛建立的時候,法律制度不健全,沒有一部完整的刑法,只有一些單行刑法。當時的死刑政策就建立在這為數不多的單行刑法和黨中央的刑事政策上的。毛澤東同志在1950年提出的有關鎮反運動的刑事政策,在這次鎮反運動中出現了大量的濫捕濫殺的情況,死刑適用的頻率極高,但同時也正是在這次鎮反運動中毛澤東同志創造性的提出了一種特殊的死刑制度——死緩制度。與此同時在不少單行刑法中也對死刑做出了規定,如:1951年的《懲治反革命條例》、《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1952年的《懲治貪污條例》等。這些單行刑法中的死刑罪名主要都集中于反革命罪中。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判處死刑的罪名除了在單行刑法中明確規定的反革命罪等以外,還有許多罪名都是我們現在經常可以看到的一些普通罪名,如故意殺人罪,強奸婦女罪等。因此,這個時期中司法實踐中的死刑執行罪名與執行數量不僅與法律規定有關,還直接與當時的刑事政策有大的關系,例如這些違反普通罪名的犯罪分子被判處死刑的依據不是法律的規定,而是依據當時 “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
1979年7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受毛澤東“少殺”思想的影響以及“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的教訓,1979年刑法基本上貫穿了“少殺”的精神。 1979年刑法在總則上規定對于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以及犯罪時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原則上不判處死刑,在分則上控制死刑的罪名種類,還規定我國獨創的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制度以及死刑復核制度用以限制死刑的適用,說明當時對死刑制度保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
(二)1997年刑法對死刑的立法修改
在1979年刑法中有共27個死刑罪名,此外,在198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中規定有11個死刑罪名,因此當時共有38個死刑罪名。其后為了解決這部刑法出臺后社會上出現的大量危害社會治安和許多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的情況,中央出臺了“嚴打”的方針。為了與“嚴打”方針的刑事政策相適應,立法機關出臺了多個單行刑法,經過1982年到1995年的許多個單行刑法的修改補充,總共增加了33個死刑罪名,因此在1997年修訂刑法前,我國刑法立法中涉及可判處死刑的罪名,總共有71個。 在其后的1997年刑法中刪除了1979年刑法中對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犯可以判處死緩的不妥規定,并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死緩制度,同時將死刑罪名減少到68個,并增加了“注射”的死刑執行方式。
(三) 《刑法修正案(八)》對死刑的立法修改
至今,我國一共通過了一個單行刑法和八個刑法修正案。其中只有《刑法修正案(三)》、《刑法修正案(八)》涉及對死刑的修改。在這兩個修正案中《刑法修正案(八)》對死刑制度做出了大量實質性的修改。
首先,其對刑法總則做出了修改,首次提出了對審判時已滿75周歲的老年人附條件不適用死刑的規定。矜老恤幼的觀念古來有之,早在西周時期我國法律就對老年人犯罪做了從寬處理的規定,其后經歷了各個朝代到民國時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制度。早在我國1979年刑法中就對未成年人死刑做出了特殊規定,此次修正案是在此基礎上將老年人納入附條件不適用死刑的規定中,完善了我國“矜老恤幼”的概念,并且擴大了我國不適用死刑的人群的范圍。
其次,在分則上,《刑法修正案(八)》調整了刑罰的結構,廢除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逐步改變“迷信死刑”,“崇尚死刑”的觀念。 這是從1979年新中國頒布刑法以來,我國第一次通過修改法律明確減少死刑罪名。這次一共減少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死刑罪名,占死刑罪名總量的19.1%,其中有9個是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1個侵犯財產罪,3個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這次對刑法的修改是在1997年刑法的基礎上將刑法中死刑罪名由68個減少到55個,其中的非暴力性死刑罪名由44個減少到31個。這將直接減少我國的死刑執行數量,同時提高我國對死刑的限制力度。
最后,《刑法修正案(八)》對死緩制度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死緩制度是我國在鎮反運動中獨創的一種特殊的死刑執行制度。《刑法修正案(八)》將死刑緩期執行減為無期徒刑后再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由20年提高到了25年,并對由累犯及幾種嚴重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進行限制減刑,提高了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的懲罰力度。
(四)《刑法修正案(九)》對死刑的立法修改
《刑法修正案(九)》繼續堅持廢除死刑的大方向,根據我國當前社會的發展及變化,秉承“慎用死刑、減少死刑”的主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修改。第一,取消了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謠言罪9個死刑罪名。進一步減少刑法中死刑的罪名數量。第二,提高死緩犯執行死刑的門檻,將死緩犯執行死刑的門檻由“故意犯罪”提升至“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 并增設死刑緩期執行期間重新計算,并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制度。 其含義是,對于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人來說,在緩刑期間故意犯罪,假設達到情節惡劣,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如不屬于情節惡劣,即不執行死刑,但是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限報備最高人民法院重新計算。重新計算的死緩期限,對死緩犯而言是一種震懾和懲罰,進行備案,利于最高人民法院的監督和司法的公平公正,犯罪人不能隨意逃避法律制裁,此種措施是對死緩制度的完善和有力補充。
死刑制度是一種嚴重違背人權的刑罰,存在備受爭議,伴隨國家大趨勢,我國已經開啟了對死刑的改革步伐,必然會走上廢止死刑的道路。根據我國國情,現階段還不具有完全廢止死刑的條件,但是我國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在立法上進行控制,可以進一步逐步減少罪名,合理設置死刑替代措施;在司法上進行控制,嚴格掌握死刑的使用標準,積極適用死緩制度;在程序上,嚴格死刑核準程序,完善死刑正當程序。 由于歷史遺留和現實原因,現階段我國死刑制度肯定不能完全廢止,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法治的進步,死刑會逐步調整,經過一段漫長的征程,可能會實現完全廢止。
注釋:
王思軍.《刑法修正案(八)》的理性辯思.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30,25.
趙秉志.死刑改革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11.
崔敏.死刑考論——歷史現實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8.
袁杉.死刑民意及其內部沖突的調查與分析.法學.2009(1).
高銘暄.新中國死刑立法的變遷與展望.文史參考.2010(20).
趙秉志、徐文文.《刑法修正案(九)》死刑改革的觀察與思考.法律適用.2016(1).
陳晨.論我國死刑制度及改革的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