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伏君
摘要:新形勢下,我國對審計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審計結果的運用也提出了更高標準,然而,實際的離任審計結果運用中依然存在問題。本文分析了離任審計結果運用中的難題、難點,并對應分析了這些難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審計結果;運用難點;對策
審計署在2018年3月1日公布了全新的內審工作規定,《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第11號),其中對審計結果運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體從審計機構、審計人員以及被審計單位等都提出了具體的任務和規定。對此,審計部門必須重新作出工作部署,促進審計結果的運用,從而體現審計工作的意義。
一、離任審計結果運用的難點
(一)審計結果未公開,運用難度大
審計結果理應被公開,然而,審計單位礙于情面或不良社會影響力,再加上多方力量的牽制等,都使得審計結果內部消化、未對外公布,這樣表面看來發揮了正面積極作用,然而,事實上是弱化了審計結果的運用,也無法體現審計部門的作用。審計部門缺少同其他部門的協作配合,審計結果未同相關領導干部或責任人的考核、評估以及人事任免等掛鉤,名義上的“先審計,后離任”的思路難以落實,這種不對外公開的審計模式甚至流于形式,所獲得的審計結果的真實度、精準度也有待商榷,審計結果必然難以發揮作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二)審計結果運用無標準,評估獎懲機制不健全
審計結果的運用需要統一的標準,然而,目前審計結果的運用方法、方式與標準等未形成具體規定,被審計的單位發現問題后,其單位負責人究竟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審計問題多大才能扣罰薪資、到什么程度需要停職甚至調離等都未形成規定的標準,這就使得審計結果運用中迷霧重重,嚴重的問題得不到有效和及時的處理。這種缺少統一規定與標準的形勢下,必然將導致審計結果運用的困惑,甚至出現了存在嚴重經濟問題的單位和領導得不到懲處、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等問題。
(三)對公開的審計結果宣傳不到位
據權威統計,我國審計政府工作報告的公開份數僅為1200多份。審計結果的公開與宣傳對于審計部門來說確實是一項挑戰。然而,作為信息、文化傳播的第三方單位也未能有所作為,例如:電視臺、網絡、媒體等都弱化了對審計結果的宣傳,這就使得審計結果整體上還是處于閉塞、非公開的狀態,沒有被公開的審計結果自然難以發揮運用價值。審計單位畏首畏尾,為了維護自身地位與利益,在公開的審計結果宣傳方面態度消極,對于《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第11號)的規定認識不足、執行不到位,影響了審計結果公開與運用的進程,同時,審計部門對于審計結果公開與宣傳后如何應對問題、控制形勢等也未做思考,審計結果的運用困難重重。
(四)審計結果轉化困難
第一,時效性較差。整體的審計進度緩慢,使得審計結果無法被及時運用,而且審計與離任的先后順序不當,導致審計無法發揮監督作用,也就是說審計未能達到對部門單位負責人的審查與監督,特別是先離任后審計的模式使得審計結果無法被深入運用,失去了審計的作用。
第二,審計部門職權有限。審計部門自身未被賦予人事任免權與行政處分等權利,這就使得審計結果難以發揮作用。
第三,審計結果重視不足。審計部門本身缺少人事任免與監督等權力,自然難以利用審計結果。同時,審計部門所提出的問題不具有時效性,多數是對歷史問題的追溯,遺留性問難以解決。
第四,審計結果未公之于眾。由于審計部門最終獲得的審計結果自行保留,這樣事實上就無法達到真正的審計監督的作用,一些問題也難以解決,更不用說整改。
二、離任審計結果運用的對策
(一)審計結果公開制度
針對審計結果無法利用的問題,最關鍵是要實行審計結果公開制度,因為通過面向公眾公開審計結果,確保審計意見、審計發現問題及處理建議和整改要求公開、公正與透明,才能發揮離任審計在加強領導干部監督管理中的作用。審計結果公開制有利有弊,它能夠確保審計公信力、透明度,而且審計結果的公開也側面體現了審計工作的作用以及審計機構的影響力,然而,出現問題的審計單位被公之于眾,需要經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其壓力,但是,也敦促了其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
(二)審計結果信息的全面、分類公布
為了確保審計結果能夠被運用,對此就要將審計信息實時全方位、分類地公布,具體是指:財務信息、預算執行信息、資產負債信息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等,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全面公布。其中分類信息具體涵蓋:依法規管理情況、單位的效益狀態,以及關鍵經濟決策、預算狀態、以及其他內控管理,具體是指:三重一大制度執行情況、招投標中的合規合法情況、合同內控等,效益狀態則是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投資效益、職工薪酬增長幅度等。
(三)創建審計問題整改機制
審計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機制,明確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整改第一責任人。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應當及時整改,并將整改結果書面告知內部審計機構。對于整改期限內不作為、不行動的單位,則要深入分析具體原因,根據情節輕重按照規定程序進行處理。
(四)強化內審控制與部門協作
審計單位對內部審計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應當及時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措施。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加強與內部紀檢監察、巡視巡察、組織人事等其他內部監督力量的協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結果共用、重要事項共同實施、問題整改問責共同落實等工作機制。
(五)嚴格內審考核與評估
內部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應當作為考核、任免、獎懲干部和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單位對內部審計發現的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線索,應當按照管轄權限依法依規及時移送紀檢監察機關、司法機關。審計機關在審計中,特別是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三級以下單位審計中,應當有效利用內部審計力量和成果。對內部審計發現且已經糾正的問題不再在審計報告中反映,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內審嚴格考核與評估的目標,提高內審結果運用的準確度。
(六)豐富審計結果公布方式
要以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多種方法來公布審計結果。例如:網絡媒體、報紙、電臺、手機網絡等,這就需要審計單位提高認識,形成審計結果公開意識,自覺配合審計結果公開,而且審計部門要積極建立起同其他文化宣傳部門、媒體部門等的協作,讓真實、客觀的審計結果以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來公布于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審計結果,從而發揮審計結果應有的作用。
實際公布審計結果過程中要確保用簡單、明了、易懂的語言,也就是能夠讓公眾明確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遵守法律法規情況、內控建設及執行情況等,對于審計發現的問題,特別是被審計的領導干部違法違紀甚至侵占國有資產等情況都要采用簡單、易懂的公開方式,以此達到審計結果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促進審計結果的運用與成果轉化。
(七)提升審計部門的權力和地位
為了確保審計工作有條不紊、按照規則和規范開展,就需要審計部門擁有一定的權力和地位,也就是要確保審計部門的公信度、權威性,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其審計監督作用,擁有了一定權力的審計部門往往能夠在審計過程中更加嚴格、認真,也能更加真實、高效地將審計結果公之于眾,當個別被審計部門出現問題時,則能以權威的姿態、公正的態度來責令其整改,從而達到對違法單位的嚴格監督與約束作用。因為只有充分地運用審計結果,才能真正找到各個被審計單位所存在的問題,以此來達到監督和約束作用,推動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三、總結
審計結果的運用對于促進企業加強管理、防范風險和提升運營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審計工作成效的保障。通過審計結果的運用來形成對各個單位的嚴格監督,進而達到審計結果有效運用的目標。但是,對于離任審計來說,審計工作本身就有較大的難度,其結果的運用更是充滿不定因素,審計部門必須認識到離任審計的問題,解除離任審計的障礙,確保審計結果得到運用。
參考文獻:
[1]林鐘高,龔明曉.離任審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3]伯繼民.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實務[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2.
[4]葛方柱,徐金寶.離任審計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內部審計,2011.
[5]郭楚忠,王琳.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難點及其策[J].中國內部審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