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社會種種矛盾日益凸顯,突發暴力事件頻現,且數量呈劇增的趨勢。火車站以其人流量大、社會成員復雜、易于制造混亂等自身特點,成為這類事件發生的高頻地帶。這類事件嚴重影響到公民的身心健康,擾亂了我們的生活秩序,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國社會治安和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因此要妥善處理此類事件,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和影響。然而,在現實處置當中,我們的處置方法暴露出諸多漏洞,影響了處理的效率乃至效果。突發性和高度危險性是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的顯著特點,急處置機制是處理此類事件的關鍵。
關鍵詞 突發 暴力 應急處置
作者簡介:劉聰聰,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63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197
近些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加之我國鐵路交通系統越來越完善。高效、便捷、準時等一系列有點,火車成為人們出行時的首要選擇。正因為如此,一些不法分子瞄準了火車站人流量大、人員復雜、易于得手等特點,把火車站當作他們制造突發暴力事件的首選之地。我國現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突出,近些年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頻發,危害之大影響之惡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反思。現階段我們處理此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還存在一定漏洞,我們有必要并且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備高效的預警應急機制。
一、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綜述
我國現階段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頻發,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是指不法分子在火車站及周邊,突然實施的不符合法律、道德規范及損害公共財產安全和人民人身安全的行為力量,擁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是對火車站嚴重的潛在威脅,因此我們需要采取完善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這類突發事件。
2014年我國曾發生過兩起典型的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2014年3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火車站暴力襲擊事件;2014年5月6日廣東省廣州市火車站暴力襲擊事件。這兩起火車站暴力事件嚴重影響了火車站正常的運轉秩序,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破壞,給乘客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恐慌。
二、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的特征
昆明火車站事件發生僅僅兩個月之后,同樣的廣州火車站發生了突發暴力事件,造成人員不同程度傷亡。透過事件看本質,通過對昆明、廣州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的總結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有突發性、暴力性、報復社會性、傷亡性大、影響性大等特征。
這類事件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是一方面,危害更加嚴重的是它對人們心靈的創傷。事件發生后,傷者身體上的傷害容易恢復,社會秩序也容易恢復,但是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心理陰影往往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昆明、廣州暴力事件已經過去將近四年,但是當人們提到它時,還會心有余悸。這種心靈上的創傷輕者會讓人陷入恐慌,重者會讓人寢食難安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才會緩解。它破壞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健康社會秩序,它往往會破壞我們心理承受力,讓社會一度陷入恐慌之中,讓社會不能正常運轉。
三、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應急處置存在的問題
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危害之嚴重,關于針對這類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越來越得到公安、國安、情報部門的重視。完善應急處置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及時、有效的預防和處置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最終實現突發事件負面影響最小,傷亡程度最小,在最快的時間內實現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有序性。雖然應急處置越來越得到我們的重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還存在很多不足。尤其在處置昆明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時,我們存在各種漏洞就被暴露出來了。
(一)情報工作不到位
很明顯我們的情報部門收集情報的及時性、準確性有待進一步完善,情報部門在當今形勢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此類突發暴力事件中,我們需要準確及時的情報,來扼制住其發生,從而保障社會民眾安全。此次事件暴露出我們的情報工作還有待改進,我們要痛定思痛,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完善我們的情報工作,給犯罪分子有力地打擊,還國民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對社會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面對這類突發事件,我們的民眾缺乏基本的自救應對措施。往往哭聲、喊聲彌漫在整個事件現場,無形中增加了現場的混亂,給營救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發達國家,政府定期會組織民眾進行演戲演練,來提高民眾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和素質。事實表明,經過宣傳教育的民眾,在應對此類事件時,會表現的更加有條不紊,面對突發事件不至于慌了陣腳。反觀昆明火車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民眾在應對此類案件時還有很大欠缺。政府部門應當負起宣傳教育責任,定期組織此類事件演習,提高民眾的自救能力。
(三)火車站警力配備不足
據當事者事后回憶,晚上9時左右,暴徒在實施暴力開始前期,根本沒有遭到任何阻撓。從火車站廣場到售票廳,有多名暴徒持刀隨意砍殺無辜群眾。也就是說,這些暴徒如虎入羊群,基本上沒有遭到任何的抵抗。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危險發生后,我們的火車站民警在哪里呢?事件發生前,通過坐火車經歷,我初步了解到火車站,通常只有配備2到3名警力,并且他們身上除了防暴叉沒有配備任何武器裝備。我們很清楚,面對手持長刀的暴徒,防暴叉根本無濟于事。另外車站廣場沒有執勤武警,沒能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乘坐過火車的不難發現,在昆明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前,除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城市的火車站有武警持槍執勤外,像小城市火車站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一些安檢人員外,根本看不到任何警力。像火車站人群這么密集的地方,配備幾名普通民警,根本就不能保證火車站安全。一旦發生群體事件,這么些警力,根本無法控制場面。甚至有些配備槍支的民警,根本多少年就沒有打過槍,事件發生后得不到有效控制,給歹徒可乘之機殺害無辜民眾。
(四)槍支配備不足
相比起美國三天兩頭的槍擊事件,我國在管控槍支的力度上確實值得稱贊。但是中國控槍力度過猛, 警察正常執行公務使用槍支,也受到層層管控。昆明火車站事件發生時,昆明火車站派出所副所長張立元向暴徒喊話:“喂,你們幾個來砍我!”我們在稱贊其勇敢無畏表達敬佩之情時,是不是更多的應該要反思。反思下來,這未必不是一個笑話,鐵路警察都沒有配槍!中國警察執勤巡邏全部取消了配槍制度,并且槍支的領取及使用受到重重限制。讓警察赤手空拳去應對窮兇極惡、手持尖刀的歹徒,這在未免有點強人所難,警察也是人不是神,他們跟我們一樣擁有的只是血肉之軀,他們面對窮兇極惡的歹徒面對令人毛骨悚然的白刃也會流血也會倒下。
四、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的應急處置
一套完善、行之有效的應急處置方案,對防控突發事件的發生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有效預防,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挽回生命財產損失。公安機關應急處置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火車站應急處置工作中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優化信息情報收集
情報部門優化信息情報收集,廣開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情報要依靠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公安部門運用好特情,及時、有效的收集一線信息。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監控,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犯罪分子也一樣,他們會利用網絡傳遞信息,這是我們的網絡警察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做好網絡情報、信息的收集、甄別、采納。外勤巡邏民警要保持高度敏感性,對可疑信息及時匯報排查,政府部門現在越來越注重協調配合,所以情報部門之間要做好和友鄰單位的信息情報交換工作,擴大信息來源。情報工作的到位,我們不僅可以防患于未然,而且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樣可以盡可能多避免像昆明火車站此類悲劇的發生。
(二)定期開展火車站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俗話說:“未雨綢繆。”我們有必要,政府機關也有責任和義務,定期在火車站組織開展突發事件應急演練,雖然我們誰都不希望此類事件發生,但我們必須時刻準備著,這樣當其降臨時我們才能更加沉著的面對和應對,最大程度的減少傷亡。同時,我們也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培養民眾最基本的自救能力,在公安民警人員到來之前,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健康甚至是周圍人的生命健康。
(三)增加警力、警種
火車站這個集貨運、客運與一身的特殊場所,其人流量我們可想而知。這里需要足夠多的警力來維持并保障其安全,另外通過此前幾次突發事件,我們發現單一普通民警力量已經不能滿足火車站日益復雜的安全情況。武警、特警、消防等突擊力量應布放在每一個火車站點,武警、特警、消防自身性質,決定了,其作戰能力強,武器配備精良,在面對突發暴力事件時,能更加有效、快速的進行處置。同時武警、特警、消防的布放也會對犯罪分子形成一種震懾,增強民眾的安全感。
不過把握好以上環節只是處理好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的前提,要成功應對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在處理過程中我們還應當秉承一系列原則。由于其突發性、暴力性,在處置過程中我們要遵循效率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合法合理性原則等。合法行政是對政府部門的基本要求,在保證合法合理性原則下,保證處置的科學性和效率性。預防是防止突發事件發生的最好方法,所以預防性原則也是應對火車站突發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則。
火車站作為城市間一種特殊的紐帶其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火車站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查漏補缺、與時俱進,修改、完善、制定一套適合中國火車站實情的應急處置機制。它可以有效預防突發事件發生,并可以最大保障地維護火車站正常運行秩序,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相信隨著火車站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設的逐步到位,人員、設備、技術以及治理理念的不斷提升,火車站安全會越來越有保障。
參考文獻:
[1]盧濤.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
[2]公安機關應急處置模式課題組.關于完善我過公安機關應急處置模式的思考.政法學刊.2005.
[3]田依林、楊青.創新政府應急管理體制研究;構建和諧社會.行政與法.2007.
[4]劉莉.社會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成因及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
[5]王瑤.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8.
[6]孫延慶.獄內偵查學.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
[7]馬麗霞.現場勘查.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
[8]余凌云.警察預警與應急機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9]石路.論民族地區突發事件的預警與防范機制.貴州民族研究.2007,26(1).
[10]吳江.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