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工智能最基本和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在人類不干涉不干預的情況下,基于之前所學到的知識并通過其系統地消化吸收從而可以像人類一樣自動地運行和操作。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AI似乎已經具備作為人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因此對AI人格權的分析是解決現實生活中責任劃分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于AI是否具有人格權這一法律問題,盡管處在現行法律的真空地帶,從法律人格的角度進行分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入點。
關鍵詞 人工智能 人格權 法律人格 民事主體資格
作者簡介:襲頌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14
一、研究AI是否具有人格權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概念誕生于1956年,在半個多世紀發展歷程中,其技術和應用發展受到很多與智能算法有關的多方面影響。AI是通過一系列數據和計算機進行控制和模擬、擴展人類的智能,并且通過感知設定的環境和給予其應學習的知識、理論,并將這些知識和理論正確的應用于實踐中去,從而獲得人類追求的結果的一整套涉及多方面的應用系統。人工智能從一開始就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和科技前沿發展的項目,AI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地被投入到不同的制造行業和服務行業中使用,與此同時在被投入使用期間也引發了很多責任問題。像擁有沙特國籍的“機器人索菲亞”曾說想要個“女兒”,這種之于人類的威脅也亟需得到科學的解釋?!皩I貨物的崇拜”愈演愈烈,AI漸漸地滲入我們的生活,或許對于某些特定的人群來說已經成為必需品,像被智能機器人看護的老人、嬰兒、殘疾人等。我們不能否認人工智能也是具有風險的,對于責任應該由誰承擔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因此,AI是否享有人格權關乎解決AI侵權問題的責任劃分。
二、從法律人格的本質來看AI是否可以成為人格權主體
(一)法律人格的本質
人格在法律中的內涵主要來自于羅馬法,我國學者一般將法律人格(person)譯成“人”,民法就是以人為中心,以人格的保護為主要義務的法律,法律人格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法律人格的本質概括地說主要包括:
1.一個人有能力成為法律的主體,即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權利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必須在兩個人或法人之間建立起法律關系。
2.成為法律主體,需要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即要求民事主體具有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民事權利能力這一法律資格。
3.法律人格應該具有受法律保護的人格利益,像自然人所具有的生命健康權、身份權等都屬于不可被侵犯的人格利益。因此,在判斷一個主體是不是具有法律人格的時候應該結合這三個因素進行探討,法律上的“人”盡管都具有不同的社會貢獻,但都是具有一定權利能力的,人之所以活著,是為了維護和完善他們的人格以及尊嚴,在此基礎上為社會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法律人格的承認是一種相互尊重的屬于人的權利,是對任何違法行為進行法律控制的一種手段。從法律人格的主要目的來看,人之所以具有人格,是為了促進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對人類行為的監管,通過對法律關系進行規定,通過對主體行為進行管理從而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一般來說,任何法律責任都是因為違反某個人的權利而被強制承擔的,其最終目的都是維護社會秩序。
(二)AI并不具有法律人格
AI是否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在這里意味著法律人格是否可以擴充到AI。人格權的主體是指在人格權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主體,自然人作為人格權的主體在學術界是沒有任何疑義的,這是由民事主體自身的性質和人格權制度的目的所決定的。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人格權的主體范圍逐漸擴大,我國民法承認法人享有人格權,法人本質上是真實存在的能夠在實際中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可以從事民事行為活動的一個獨立的主體。盡管人格權主體的范圍是呈逐漸擴大的趨勢,但是對于是否能夠將人格權的主體擴大到AI的問題需要慎重對待。首先應該清晰AI的性質,對此工具說認為AI在本質上就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代理說認為人工智能的行為歸根結底還是被人類所控制,其責任的承擔應由人類負責。但是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并不僅僅是為人類服務并受人類控制的工具,由于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人工智能通過自主學習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意思表示。在AI的性質的基礎上,AI能否作為人格權的主體,國內外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觀點:
有國外學者主張AI不可以作為人格權的主體,通過權利和義務的聯系,人格通常與人聯系在一起,盡管法律在所有法律體系中都承認了法人的人格,而在某些情況下,公司是由人組成的法人,他們在沒有他們的法人從事民事行為的情況下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因此,與公司的人格相關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指他們背后的人,這與倡導AI機器人的人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我們在人工智能的基礎上為AI機器人的人格進行辯護,或者是AI能夠獨立自主地做出決定時,他們仍然無法滿足司法和學術界的解釋。他認為,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的擁有者有5個屬性:(1)與他人交流的能力;(2)內部知識的學習轉化;(3)外部知識或外部世界的認識和學習;(4)有一定程度的意圖;(5)某種程度的創造力。盡管有了這些基本技能,機器人現在還是被認為是法律上的產品或財產。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機器人被當作工具來對待,其本質上永遠是人類對AI機器人的行為負有法律責任,并負責確保它們在法律的范圍內運行。
對AI具有人格權持肯定態度的國外學者認為,權利向機器人擴展可能有助于我們對人類、機器和自然的這種相互聯系的權利和責任的重新評價。同時我國學者袁曾也贊同這一點,他主張人工智能擁有有限的法律人格,“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有限,是指其法律人格與自然人或公司不同,并不具有承擔完全責任的能力與地位。”盡管AI可以獨立自主地做出一定的行為,但是其行為的法律后果承擔問題則是有限的,因為其價值觀的形成與自然人不同,其根本原因是AI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與人腦存在一定的差距。
筆者認為,法律人格不可以擴充到AI,即AI不具有人格權。以目前的科技水平,AI的一切目的行為都是人類所賦予的,被賦予學習相應的規則和方法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特定的任務。AI本質上還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其生來就是為了服務于人類。AI的確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根據AI的性質其應作為民法上的物。AI的內在本質是由人類設計并為人類服務的以機器為表現形式的計算和數據為一體的系統。人工智能系統的核心是數據,數據成為現代人工智能系統的核心關鍵?;谌斯ぶ悄芟到y的內在本質,AI就是人類打造的為人類服務的產品,如果將AI納入民事主體的范圍,賦予其有限的法律主體地位,盡管有研究的必要性并會打破現有民法的理論體系,在目前的法學學術界對其民事主體地位進行認可是不現實的。
三、對AI責任劃分尤為重要
人工智能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在人類不干涉不干預的情況下,基于之前所學到的知識并通過自己消化吸收從而可以像人類一樣自動地運行和操作。在開啟人工智能系統后,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做到在人類不干涉其操作的前提下自主的完成任務,而不需要人類進行操作并給人工智能下指令。設計、制作和生產人工智能的開發人員在其開發這套產品的過程中也不可能準確的預知到該產品接下來會產生什么樣的風險,潛在的風險可以避免,但是對于不可預知的風險不管危害大小還是危害范圍都無法預料和避免。
筆者認為,我們不可以忽視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盡管其在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數下被投放市場,其所造成的侵權問題不容小覷,AI的侵權責任主要是由產品責任和隱私權被侵犯構成的。
人工智能產品產生侵權的責任劃分至關重要,在人工智能系統運行的過程中,由于AI運作可能發生被編程的錯誤操作或內部缺陷以及其他無法被檢測到的合理的理由時,導致機器人出現故障造成重大損失,如果在沒有排除故障的情況下建議應該像汽車那樣要求使用者交納強制性保險;如果缺陷是可以被發現的,是由于生產者和銷售者的過錯造成的損失,應該根據他們的錯誤行為進行歸責??傊斯ぶ悄茏陨硌芯?、發展的特點在于大量個人、企業的參與使得責任承擔主體多樣,導致受害人在受到侵權后難以索賠。立法者應該明確某一具體案件的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或者嚴格責任標準,其最重要的職責是在設計者、生產者、投資者、運營者、使用者之間進行責任分配,責任分配的標準與一般侵權責任一致。在制訂政策和法律時,應當擺脫膚淺的新聞炒作和廣告式的熱點宣傳,必須促進對人工智能技術產品更深層地理解,聚焦這一新技術給社會產生重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的艱巨挑戰。
四、結論
據了解,人工智能是知識的工程,是機器模仿人類利用知識完成一定行為的過程。以近幾十年的技術水平,即使有更高性能的計算平臺和更大規模的大數據助力,人類對自身智能的認識也還處在初級階段,在人類真正理解智能機理之前,不可能制造出更強的人工智能。
盡管如此,在現有技術水平以及將來科技發展進程中,AI都不應該具有人格權。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每個人都會為了生活的需求而去爭取權利和義務,這是作為民事主體的兩個屬性,權利和義務是法律在決定某種主體是否具有法律人格時考慮的主要屬性。從法律后果上來看,賦予AI機器人法律人格也許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維護社會秩序的好方法,這樣會使人類免于承擔責任,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那些不懷好意的人有更大的企圖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立法者不應僅僅考慮AI的人格權歸屬問題,還應該保持對社會負責的態度,考慮由此帶來的社會后果,對人類負責。
參考文獻:
[1]薛軍.法人人格權的基本理論問題探討.法律科學.2004(1).
[2]S. M. Solaiman: Legal personality of robots, corporations, idols and chimpanzees: a quest for legitimacy,Artif Intell Law 2016(11).
[3]Kalin Hristov: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pyright Dilemma, 2016.
[4]Phil Mc Nally, Sohai Inayatullay著.邵水浩譯.機器人的權利——二十一世紀的技術、文化和法律(下).世界科學.1989(7).
[5]袁曾.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審視.東方法學.2017(5).
[6]楊立新、朱呈義.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論動物之法律物格.法學研究.2004 (5) .
[7]曹剛.法律的道德批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