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農業建設離不開農業產業化。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農業產業化在縮小城鄉差距、推動“三農”工作上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基于此,農業產業化已越來越成為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文章詳細陳述了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從中剖析并提出促使浦城縣經濟健康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6-0049-02
一、 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2012年,浦城縣農業總產值3677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90.86元。其中農業產值231887萬元,林業產值53128萬元,牧業產值43295萬元。從中可以發現,農業作為浦城縣的支撐產業,是浦城縣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所創造的產值大大領先于林牧業。其中,主導產業主要可以分為糧食、煙葉、竹木、畜禽等,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浦城縣開始逐步挖掘特色農產品,例如丹桂、薏米、靈芝等,已漸趨成為浦城縣新興領導產業。
二、 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嚴重老化,產量質量缺乏保障
近年來,浦城縣積極響應中央“三農”工作精神,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配置的財政支出,全縣農業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問題依舊嚴重,在農業災害面前很難堅持,這帶來了產量質量的大幅下滑。以近些年的煙葉市場為例,煙葉產量銳減,挫傷了許多煙農的自信心,造成來年煙葉的生產任務難以達成。災害頻發,煙葉產地安全性存在隱患,產量自然無法穩步提升,這帶來了許多不利的連鎖反應。
(二)農產品科研水平低,創新能力弱
由于浦城縣的教育較弱,當地農民的文化素養偏低,對于農業新技術還存在一些排斥情緒,尚無學習農業新方法的能力。作為全省知名的農業大縣,浦城縣超過七成的人口來自農村。農民群體中文化水準普遍低下,思想過于陳腐、目光過于短視,沒有前瞻性,已經適應了傳統習俗,抗拒外來新事物,這就使得農產品科研方法得不到改進,科研水平低。
浦城縣農業推廣人員老齡化程度高,工作效率低下。全縣農業推廣在崗從業人員總數為252人,平均年齡43歲,高級職稱人員所占比重小。農業推廣人員年齡過大,知識更新換代速度過慢,更重要的是農業科技企業與農業技術服務機構未及完善等原因極大阻礙了農業技術的革新。
(三)龍頭企業輻射范圍狹小,產業化程度低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浦城縣龍頭企業數量猛增,然而大部分企業經營未成規模,在省外形成較高知名度的龍頭企業極少。生產方式粗糙,大部分龍頭企業在市場中還處于弱勢地位,輻射范圍狹小,產業化程度低。農戶的“公司+基地,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意識還是比較弱,大部分農戶思想意識類似于封建時期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單獨經營,未能形成專業化的農產品交易市場,自然沒有現代化的企業、專業化的合作組織及協會,這種離散的農業組織形式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無法應對瞬息多變的市場形勢。
(四)農產品銷售困難,流通不暢
農產品銷售困難,流通不暢導致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除少數龍頭企業以外,大部分農產品組織不夠密集,一般情況下各自經營,產品僅面向于本地農貿市場,顧客通常以本地人居多,能創造的商業利潤十分有限。如果農產品正值銷售旺季,市場上供大于求,賣方無法按心儀價格成交。加上浦城縣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對農產品的保鮮技術不過關,農產品無法按時交易,質量就會大打折扣,也就導致了農民薄利多銷,市場上形成惡性競爭。
(五)政府產業化關注程度不夠,疏于資金投入
雖然縣委、縣政府早已開始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大力推行了一些產業優惠政策。然而底下許多部門對于產業化的認識還是不夠,沒能夠及時落實政策,加上各部門相互掣肘,縱然有心推動政策運行也無力實施。無法聯合各部門的力量實施產業化政策,就無法促成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今,各級政府對于農業產業化的維護秩序還未穩固,各級財政部門疏于資金投入,造成了資金面的嚴重短缺。農村組織與個體農戶財力薄弱,無法進行過多投資。加上許多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承擔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任更加艱巨。
三、 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
(一)更新農業基礎設施,保證農產品的產量質量
更新農業基礎設施,保證農產品的產量質量,需要結合全縣設計規劃,增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比重。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兩條:一是要加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以模范高標準農田項目為模板,形成科學合理的高標準農田體系。二是要加強農田水利道路建設。尤其是要提高河道排灌能力,完善農村機耕道路網絡,以保證大型農機田間工作的順利進行。確立防洪排澇的工作重心,大力推行節水灌溉,充分使用已有的各項水利設施,更好地抵御水澇災害。
(二)建設專業合作組織,增強競爭力
今后要保證以制度創新為起點,結合農業產業化組織與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進步,有機整合和完善縣域農業生產主體,加快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的專業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各時期生產流程的服務,這樣可以大大增強農戶組織的緊密度。
所以,要著手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社會上積極發揮其生產經營和銷售服務的功能,構建農民與市場之間的快速通道;要整合現有且不完善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實現強強聯合、抱團發展,以更好地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三)增強農業抗災能力,穩定農業產量
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建立農業防災體系,不讓各類災害影響到農業生產是當務之急。遵循科學治理原則,各部門在進行農業抗災防災時要精誠團結,做好農業災害監測工作,打造農業災害應急系統,完善農業保險。政府要著手于生態環境保護,防范水土流失,病蟲害侵擾,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穩定農業產量。
(四)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教育,培育優秀人才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農戰略,需要著眼于培養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農民,全職進行農業生產建設,促使農民向專業人才轉變,提升農民技術素養。積極引進大量農業科技精英,完善農業教育制度,政府應當與農業高等技術院校鼎力合作,使其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充實浦城縣農業推廣陣營。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在政策上適當放寬要求,使得更多擁有本地籍貫、在外地工作的優秀人才樂意回鄉參與農業技術建設。當然,政府可以大力組織農業推廣人員重返校園進行深造,以保證農業推廣人員專業知識不被淘汰,提升農業推廣服務的科學性,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還可以利用相關高校的科研優勢,建立農業技術綜合服務機構,浦城縣政府與農林高校一同組成農業科技實驗室,往外推行先進的農業技術。對浦城縣農村干部、農業推廣人員、農民的培訓工作應當同步進行。促使農業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進村入戶,需要專家與地方農業推廣人員充分對接,需要高校與地方政府充分對接,必須予以重視。
(五)擴大龍頭企業輻射范圍,增強農民組織緊密程度
龍頭企業輻射的大小,取決于自身的綜合實力。擴大龍頭企業輻射范圍,增強農民組織緊密度,一般來說,要遵循以下三種方法:一是重點發展本地已有的農業加工龍頭企業,加強生產力度,積極引入全新項目,發明全新產品,更好地體現出龍頭企業的模范作用,提升龍頭企業的綜合實力。二是繼續堅持招商引資,憑借福建省常年舉行各種洽談交流會的優勢,增強對外合作力度,尤其要充分發揮閩臺合作的優勢,大力引入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作用強的食品加工企業,爭取在產業化階段再創輝煌。三是需要龍頭企業提升科技先進度,提倡龍頭企業與高等學校強強聯合,也可以組織建立科研所,更好地提升農業科技的先進程度。
(六)提升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
政府是否大力支持決定了農業產業化能否快速發展,現今,浦城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剛剛起步,少數產業發展已越來越成熟,政府應當就政策及經費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參考一些地區“一鄉一品”的范例,盡量將財政資金撥向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采取有效措施,政府要起到帶頭作用,通過政策的大力實施,提升農業科技含量,更好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七)強化考核機制,提升政府的服務質量
政府應當切實強化考核機制,將各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否達標作為領導干部升降獎懲的一個標準,以保證農業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且,提升政府的服務質量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十分重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政府可以在農民進行生產活動時提供指導和幫助,這就離不開高質量的服務。政府能否與農民進行友好溝通,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敗。
參考文獻:
[1]薛國琴.區域特色農產品及發展現狀分析——以浙江香榧產業為例[J].農業經濟,2011(3):44-46.
[2]黃媛.浦城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3]梁琴.浦城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及對策[J].福建農機,2016(2):9-11.
[4]吳鋒,張正新.開創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J].中國農村科技,2009(10):44-46.
[5]朱天文,吳文明,楊洪先.龍巖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福建農業科技,2006(2):87-88.
[6]齊曉寧,于永雙,劉明志.農業保險市場問題的再研究[J].中國市場,2013(20):24-26.
[7]立足地方特色產業 發揮標準化牽引作用——福建省浦城縣以農業標準化踐行扶貧新模式[J].中國標準化,2017(23):44-47.
作者簡介:
陳旻賢,男,福建省寧德市人,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