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理念和技術的更新、居民健康保健意識的提高,檢查逐漸成為醫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隨之過度檢查現象也相伴而生。過度檢查的動機有多種,有的是醫生自我保護行為,避免醫患糾紛;有的是患者主動要求,希望通過檢查排除隱患;有的是利益所致,在藥品加成取消后,增加醫療收入……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過度檢查的認定往往成為案件處理的關鍵。在法律領域,何為過度檢查,如何認定,如何賠償?
國內臨床上常見的過度醫療服務主要表現為過度檢查、藥品濫用、誘導手術。
關于過度檢查,一般是指由醫療機構提供的超出患者個體和社會保健實踐需求的醫療檢查服務,醫學倫理學界稱之為“過度檢查”。過度檢查具有以下特征:為診療疾病所采取的檢查手段超出疾病診療的基本需求,不符合疾病的規律與特點;采用非“金標準”的診療手段,“金標準”是指當前臨床醫學界公認的診斷疾病的最可靠方法,較為常用的“金標準”有活檢、手術發現、微生物培養、特殊檢查、影像診斷以及長期隨訪結果等;與疾病基本診療需求無關的過度消費,如入院套餐檢查等。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履行樹立敬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履行醫師職責,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的義務以及關心、愛護、尊重患者的義務。”
在診療活動中,醫務人員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檢查的行為,系對前述執業義務的違反,亦有悖于醫療倫理道德。有學者認為,醫師在其執業活動中應盡到忠實義務,此義務包括3層意思,醫師應專注于實現委托人的利益,不得追求第三人的利益或自己的利益;醫師必須設身處地站在委托人的立場,適當行使裁量權;醫師應充分尊重委托人的意思,及時報告情況予以說明。
相對于過度檢查,適度檢查是指優質、便捷、可承受的醫療診查活動。判斷是否構成適度檢查應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是否符合患者實際需求,實際需求應因人而異、因地而異,診療應考慮患者病情、承受能力等方面。療效是否最好。經濟耗費是否最小。對患者的侵害是否最小,無傷害或傷害最小,無痛苦或痛苦最小;能一般檢查的盡量不要使用特殊檢查或者手術探查。是否便捷。如果雙方有約定,那么適度檢查就是依約治療,但約定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不能違反公序良俗。
區分過度檢查和適度檢查,相對客觀的標準為“是否符合診療規范”。也就是說,診療護理規范是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實施過度檢查的標尺。廣義的診療護理規范是指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全國性行業協(學)會制定的各種標準、規程、規范、制度的總稱,如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醫院消毒衛生標準、醫療機構診斷和治療儀器應用規范等。狹義的診療護理規范是指醫療機構制定的本機構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護理、檢驗、醫技診斷治療及醫用物品供應等各項工作應遵循的方法、步驟;覆蓋從臨床一般性問題到專科性疾病,從病因診斷到護理治療,從常用診療技術到高新診療技術等內容。
需注意的是,因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尤其是疾病的不確定性、方法的多元性等原因,適度檢查和過度檢查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醫師掌握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對其認定是十分困難的,需要有專業的醫療鑒定機構予以鑒定確認。只有明顯違反了法定或約定義務,背離適度檢查要求,提供了超量的醫療服務并導致較嚴重的醫療損害時,才可認定是過度檢查。
司法實踐中,認定過度檢查行為是否構成侵權,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醫務人員在實施過度檢查行為時主觀上存在過錯,這種過錯一般是指故意而非過失。因為醫務人員作為醫學專業人士,檢查是否超出患者的病情所需是能夠做出判斷的,醫務人員在明知檢查過度的情況下,出于特殊目的(營利和免責)實施行為,在主觀方面存在故意的過錯。
基于非醫療的目的而實施的醫療行為,即過度檢查行為存在違規性。
患者有損害結果的出現。損害結果有兩種,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以財產損害為主。實踐中財產損害主要是指基于過度檢查的行為,而使患者多付出的檢查費、醫療費等費用;人身損害是指過度醫療行為給患者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上述損害后果和醫療機構所實施的過度檢查行為存在因果關系。
過度檢查致人損害的,患者可依據《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要求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關于損失賠償,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過度檢查沒有造成新的人身傷害,或過度檢查和新的人身傷害的形成沒有因果關系,只是醫療費用不合理增加。此時,應先確定在正常情況下治療此種疾病所應采取的措施,包括檢查和手術等,然后核定大致的醫療費用;沒有其他合理理由,明顯超出這一標準的部分,可以認定為不合理費用,應予賠償。
過度檢查造成了新的人身傷害的,包括產生新的疾病、原有病情惡化甚至死亡。此時,應首先明確新的人身傷害的產生和過度檢查是否有因果關系,包括必然因果關系和相當因果關系。如果有因果關系,那么因新的人身傷害產生的一切費用包括衍生疾病治療費用等均應賠償。損失賠償的標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其他法律法規有較為詳盡的規定,亦可遵照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