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財經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去產能、增效益的任務,已經不能通過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等傳統路徑實現。以互通互聯、共享、協同等為導向的多贏型商業模式,正日益成為各類企業謀求長遠發展的主旋律。
物流業是服務業中具有鮮明的基礎性、戰略性與先導性的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通過生態圈理念和創新發展理論深入探索物流業發展路徑,尋求解決我國物流業長期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質量差、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的方案,對加快物流業轉型升級、促進相關產業的“提質降本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圈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5年,生物學家奧德姆在其出版的《生態學基礎》中首次系統闡述了生態圈的有關內容。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態圈的研究逐步向經濟產業領域滲透。美國的詹姆斯·摩爾1993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引入了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后來他把該系統定義為“由相互支持的組織構成的擴展的系統,是消費者、供應商、主要制造商、其他的風險承擔者、金融機構、貿易團體、政府以及類似政府的組織等的集合”。商業生態系統的主流觀點認為,商業運行的過程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源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而商業生態系統則能夠突破傳統的競爭戰略理論的限制,追求的是各類參與組織的“攜手并進”。
綜合眾多研究者的觀點,我們認為,物流生態圈是指基于物流產業平臺,以價值共創共享為目標,由各種不同的供應鏈參與者與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的鏈式網絡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每個實體通過應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消除中間環節,促進多維度的資源共享,使系統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物流生態圈通過強大的網絡系統將分散的需求方、供給方和資源提供方建立起廣泛聯系,并通過一系列的規則、機制和技術手段,使相互之間交易透明、匹配合理、對接順暢,以此建立新型的競合關系,實現參與各方都能降本增效的最終目的。
物流生態圈按照起源可以劃分為五大類,即起源于物流園區的生態圈、起源于供應鏈的生態圈、起源于電商的生態圈、起源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生態圈以及依賴區位優勢形成的生態圈。
以物流園區為節點打造物流生態圈是構建生態圈的天然路徑,因為物流園區是物流網絡系統中規模僅次于物流基地的物流節點,是多個物流中心的空間集聚載體。以物流園區為節點,通過協同運作,為入駐的各類物流公司、貨主、車主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集貿易、融資、擔保、信息管理于一體的一站式配套服務,有利于實現物流資源高效配置的目的。如上海天地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以輕資產模式整合園區的企業,在中國公路物流市場板塊創新性地開啟了以經營性物流園區為切入口,通過線下切入、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服務于園區內各類中小微企業的平臺模式。至2017年底,“天地匯”所管理的物流園區網絡已經覆蓋中國五十多個城市、六十多個公路物流園區,平臺年運費規模超過千億元。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不斷升級,競爭方式由個體競爭、價值鏈競爭轉變為“生態圈”競爭,融入供應鏈生態圈正日益成為企業的重要戰略方向。從初始的物料供應,到末端的物資消耗與廢舊品回收,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蘊藏著創造價值的機會和空間,從而促成了以供應鏈為核心的物流生態圈。在供應鏈生態圈中,供應商、加工商、貨運服務商、倉儲服務商、逆向物流服務商構成了閉環系統,它們共同創造了以客戶價值為核心,高效協同、互利共贏的一個生態體系,如紅領集團近年來打造的男士正裝物流生態圈、鮮易控股創造的智慧生鮮供應鏈生態圈、怡亞通構建的中國首個O2O供應鏈商業生態圈。
近年來,除了借助現有的物流園區與結盟專業物流公司之外,許多實力不菲的電商越來越注重構建自己的物流體系,其中就包括自建物流基地與物流園區。有別于側重倉配功能的普通園區,電商物流基地對于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功能的要求更高,而通過在各大節點城市開設物流基地,電商們的配送效率和供應鏈運營水準也大幅提高。以這些物流基地為中心,不斷擴大電商的市場范圍,培育市場擴張的根據地,進而打造出強大的電商物流生態圈,這已成為國內外電商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如阿里巴巴集團的菜鳥物流通過整合供應鏈上、下游的資源,在物流的基礎上搭建開放、共享的社會化基礎設施平臺,并通過自建、共建、合資或并購等多種模式,形成一套開放的全國性社會化倉儲設施網絡。
隨著國家對物流業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物流企業的模式創新也不斷出現,利用貼近物流服務需求方與提供方的優勢,一些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始構建物流生態圈。如傳化物流集團2017年11月開始投資車滿滿,通過植入和發展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等產品,擴充傳化物流相應服務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提高了客戶的黏性與活躍度。按照戰略規劃,傳化物流集團致力打造的公路港聯盟一直滲透到區縣一級的物流園區,借助眾多公路港,實現非樞紐城市公路港與公路港之間的互聯互通,然后再通過強大的港航信息系統把綜合運輸的四大運力公路網絡、水路網絡、鐵路網絡與航空網絡進行無縫連接,形成一個強大的物流生態圈。
近年來我國許多省市紛紛把物流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在此背景下,一些物流樞紐城市利用公鐵水路聯運的區位優勢,制定積極的物流創新發展政策,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整合,通過設立物流園區吸引各類企業入駐,打通物資流通渠道,催生了區域性物流服務生態圈。如成都新都物流中心就是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成都發達的公路港和鐵路港,貫徹實施成都“蓉歐+”戰略而形成的公鐵聯運型國際物流示范基地,該中心也日益成為資源要素匯聚、產業功能集聚、全球產業鏈高端企業云集的物流產業生態圈的核心。
央視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注冊的物流公司有700多萬家,按照“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標準”(2017年發布),我國85%以上的物流企業是中小型企業,它們占據了物流市場的主體。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小物流企業無論是“市場營銷”、“物流作業”、“服務信息反饋”、“增值服務”等基本活動,還是“物流設施采購”、“信息系統應用”、“人力資源管理”、“物流技術開發”等支持性活動都處于弱勢地位。通過近期對山東省十個地市的五十家中小型物流企業的調研,我們了解到,中小型物流企業在融入生態圈過程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從山東主要地級城市來看,大部分物流企業都是由傳統的運輸公司或倉儲公司轉型而來,除少數企業具備專業化運營機制和柔性化的整合服務能力外,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運輸網點不多、服務能力有限等問題,而中小企業局域化的配送網點和線路難以提供大批量、多批次、跨地區的物流服務。而且,大多數的中小型物流企業只能提供所在地城市周邊的較為成熟的倉儲、配送等物流服務,對于其他跨地區物流服務即使開通了相關線路,其服務水平也較低。
中小物流企業由于設備和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引進相應的TMS、WMS、CRM等信息系統,管理缺少經驗,在實際業務運作中,會造成物流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從而導致物流運行成本過高。據有關調查估計,2017年我國運輸企業的“空駛率”平均達到38%,而高空駛率的主因是車貨之間的供需不匹配。中國目前貨源稀缺,運力過剩,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空駛。隨著土地集約利用政策的嚴格執行,物流用地指標獲取難度增加,存量物流用地資源緊缺,倉儲成本只會延續遞增態勢。
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供應鏈”發揮其獨特優勢的前提,如果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跟不上“供應鏈”發展的步伐,便無法真正融入到供應鏈生態圈中,因而處于利潤分配的邊緣,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有關調研顯示,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于大型企業,而且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對濟南市部分中小物流企業的典型進行調查后也發現,大多數中小型物流企業的倉儲系統都存在機械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以及人工作業比重大的現象,是物流成本高、運行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物流設備、設施與物流信息網絡建設等均需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相比于其他服務行業,物流企業的資金回收速度較慢。由于自身的經營規模小,自有資金不足,內部管理欠規范,加上缺乏政策的有利扶持,中小物流公司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因此,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就融資渠道而言,很少有物流公司采用租賃、私募融資等方式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約有40-50%的物流企業的融資渠道呈現散亂、不穩定的特點,大大削弱了其發展后勁。
大多數中小型物流企業的主要目標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得以生存,對企業未來的規劃和發展考慮不足,沒有明確的發展戰略。有些企業盲目追逐短期效益,不注重積累,導致發展后勁不足。中小物流企業要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就必須明確自己在物流行業中的位置,不能盲目追求業務范圍的擴充,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超級客戶,并為其提供優質服務。
調研發現,較高水平的專業物流人才大多都選擇待遇高、工作穩定且安逸的大型企業,而不愿到小企業工作。有實力的外資物流企業對中國本土的高素質人才需求更迫切,它們以高薪、優厚福利為誘餌吸引國內的高端物流人才,這讓中小型物流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通過對山東蓋世物流園區內的幾家中小型物流企業的調研,我們了解到,近年來,中小型物流企業不僅無法吸引高素質的物流人才,由于“用工荒”的出現,甚至聘用普通貨車司機也非常困難。
中小物流企業融入物流生態圈是“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融入生態圈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既要有縝密的戰略思考,還要扎扎實實練好內功,不可急功近利。概括起來講,中小物流企業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圖1 中小物流企業的物流生態圈模型
中小企業領導者首先要有戰略意識,將工作重心放在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上。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市場的形成,使得各國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面對這樣的挑戰,企業就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實行戰略管理。中小物流企業可以考慮從物流生態圈著眼制定發展戰略,明確自身的定位,合理配置資源,揚長避短,以此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次,中小物流企業管理者要具備精準思維的能力。體現在物流生態圈中,就是要圍繞核心企業配置可調度資源,盡可能融入大生態圈的業務體系中,以推進重點業務或特色項目作為突破口,通過與生態圈內的合作企業協同發展,不斷增強所屬生態圈的吸引力,實現共贏。從圖1看出,在生態圈內,中小物流企業應圍繞核心企業規劃自身的各項業務,包括完善采購平臺、物流平臺、客戶平臺。在打造物流平臺方面,可以從基礎物流服務出發,逐步選擇行業物流、VMI物流、E2E終端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冷鏈物流乃至高端物流。中小物流企業管理者要樹立底線思維的意識,明確經營不可逾越的紅線。物流生態圈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牽一發而動全身,從營銷服務商、IT服務商、物流孵化器到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環保監督部門、金融保險機構等,只要一個環節、一個組織出現風險或危機,就會危及整個生態圈的利益。因此,中小物流企業必須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堅決杜絕一切可能的違規行為并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不越界、不踩雷,才能維護物流生態圈的和諧與穩定發展。
首先,中小物流企業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細分市場,分析現存的和潛在的主要業務種類以及各類業務的利潤點和利潤空間;其次,詳細評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然后結合業務類型選擇適合自己的主營業務,確定未來發展方向;最后,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目標客戶的特點,盡可能為其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以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
物流企業可以依靠自己的實力構造生態圈,也可以成為一個物流生態圈的有機成分,實現抱團發展。中小物流企業自身實力不強,可以尋求細分市場的縫隙作為突破口。如山東高盛供應鏈公司,七年前起步于城市快運與家電配送業務,近年來通過潛心經營,穩扎穩打,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系和風險控制體系,通過先進的運輸管理系統和倉儲管理系統實現了作業標準化和服務透明化,現已能夠實現全國主要城市的限時高端物流服務,在電子電器行業、快消行業、服裝紡織、汽車配件、食品醫藥等領域確立了自己的服務優勢。中小物流企業可以選擇的細分市場對標企業見表1。

表1 中國物流細分市場名列前茅的企業名單
政府、行業協會乃至大型的供應鏈核心企業可以為中小企業創造一個有利于和諧發展的外部環境,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企業自身不斷地學習、成長,從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系統、強化營銷管理、升級客戶服務功能、多渠道提供增值服務等方面練好內功。
(1)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物流信息系統與信息共享平臺,有利于中小型物流企業開拓市場,彌補自身缺陷與短板,拓寬收貨渠道,削減中間環節,從而大大提升物流運行效率,實現“互聯網+高效物流”的藍圖。中小物流企業由于資金實力弱、業務功能單一,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不要貪大求全,而要有的放矢,抓住重點,循序漸進。為此可以結合企業自身需求,瞄準開發難度小、功能少而精的單點應用系統,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再適當增加新的單點應用。同時注意借助外力,合理采用物流軟件服務商的成熟解決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強化營銷管理,提高品牌影響力。圖1顯示,營銷策劃是打造堅實客戶平臺的首要舉措。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足七年,能成長為有競爭力的名牌企業的可謂鳳毛麟角。國內外企業管理實踐表明,在初期就制定了明確的品牌發展戰略的企業往往更有生命力,這對于中小物流企業的品牌培育是一個有益的啟示。物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單純依靠廉價服務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對物流企業個性化、情感化、智能化的全方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小物流企業為此需要樹立客戶至上的品牌理念。只有通過高效、安全、靈活的服務提高物流的附加值,向客戶傳遞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才能增強企業的吸引力,提高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
(3)升級客戶服務功能。在物聯網與智能物流時代,借助公共信息平臺或生態圈中的核心企業搭建的專用信息平臺,中小物流企業可以與生態圈內的其他合作伙伴進行實時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共同提升客戶服務質量。另外中小物流企業可通過自建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實現營銷智能化、銷售自動化和客戶管理高效化。
(4)多渠道提供增值服務。中小物流企業可根據自身條件及業務拓展情況,基于客戶要求,提供多種增值服務,如基于倉儲的包裝、質檢、溫控與各類流通加工服務,基于運輸的貨物跟蹤、代墊運費、貨款催收等服務。部分中小物流企業還可以開發包括市場調研、訂單處理、庫存控制、產品回收、物流系統優化與設計、平臺集采、財務管理、物流咨詢等在內的更高階段的一體化和供應鏈集成的增值服務。
企業文化具有較強的凝聚功能,對穩定員工并降低離職率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出色的企業文化所營造的人文環境,對員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因素無法比擬的,因為企業文化在無形中會對員工產生精神約束,進而自覺地規范自身行為,同時有助于激發整個企業的創造力。作為中小型物流企業,行業的特殊性導致現階段員工基本都是以輸出勞動力為主,注重精神建設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但是一旦塑造出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便具備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