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琨
(福建工業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2)
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是否科學,評價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對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批示指出:“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適應新時代“互聯網+”背景下的中等職業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創業創新精神和崗位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適應“互聯網+”背景下專業崗位所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職業與技術能力、跨界融合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競爭和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德、智、體、美綜合職業素質;培養能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且具有一定創業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新型技能人才。
制定科學合理的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對幫助營銷專業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課題組通過在營銷課程融入創新創業實戰項目的2年研究實踐,通過結合原有的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出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指標,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并進行了實踐驗證。該體系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應用性,可為中等職業學校完善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提供參考。
1.1.1 價值論基礎
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哲學學說。從價值論的視閾出發,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以科學的、客觀的樣本為基礎,依據特定的評價內容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并得到判斷結果的過程。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的構建要反映價值主體(創新創業意識)對價值客體(中等職業學生成才)的評價需求,需要從價值論層面去驗證價值取向問題。
1.1.2 系統論基礎
系統論把研究對象納為一個整體,通過要素、環境和整體3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性加以研究。從系統論研究視角出發,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的構建應具備整體性、結構性和動態性,即要求以不同的評價內容為基礎,以動態的方式構建一個能夠從客觀上整體反映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指標。
1.1.3 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
愛德華·費里曼指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的目標的實現。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參與主體涉及學校、行業企業、教師和學生等多個不同的組織機構或個體,每一個組織或個體都有自己的不同目的或需求,都渴望能夠獲得利益,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指標設定要充分考慮各相關主體的利益訴求。
1.1.4 國際經驗基礎
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的質量評價體系對完善國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的構建提供了借鑒。教育質量評價是日本職業學校必須履行的義務,它采取學校自評與社會外評相結合的方法來監控教學質量。德國職業學校使用自行制定的《職業學校質量評價等級表》和《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的自我評定,并與外部評定相結合,對提高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2.1 政策需求
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也是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必須綜合考慮的要素。如: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教發〔2014〕6號)提出了:“完善學校、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此外,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對配合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國教督辦〔2016〕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具有現實的意義。
1.2.2 產業轉型升級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2015年5 月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正式開啟了中國制造業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再到中國智造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實現這一轉變需要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技能人才,創業創新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的構建,對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人才規格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設計,要突出行業指導,校企協同的合作機制,以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將創新創業意識融入學生日常課程教育之中。課題組調查了武漢和福建的6所職業院校的師生代表(約263人次),并對5家企業的主管和員工代表20人進行訪談。通過召開專家座談會,根據創新創業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優化專業的課程體系,深入進行教學改革,確定了文化素養、能力素養、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4大方面的一級指標體系和11個二級指標體系。
2.1.1 文化素養
掌握語文、數學、英語、德育(含心理健康)、計算應用基礎等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市場營銷、消費行為分析、市場調查等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與創業項目相關的產品設計與制作、產品拍攝與展示、創業之文案設計、電子商務系統的分析、設計、網店運營以及電子商務網站維護等專業技能知識。
2.1.2 能力素養
通過真實創業項目實戰,在創業項目運營管理中具備溝通協作能力;具備處理突發事件、團隊沖突等隨機應變能力;具備產品設計、營銷策略分析等創新能力;具備創業產品甄選、產品制作、成本核算、整體運營等創業能力。
2.1.3 職業素養
通過真實創業項目運營,具備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方向規劃的能力;感受創業艱辛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品質。
2.1.4 創新創業能力
檢驗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冒險精神、各團隊項目運營成果,來了解學生對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度。

表1 中等職業學校營銷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

表2 綜合素質評價等次與對應分值
課題組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根據評價指標選取和設計的原則,進行評價方法及指標權重的確定。該方法1982年引入到中國大陸,它由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運籌學者Saaty.TL教授提出,是一種將決策者的定性判斷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課題組采用AHP的標度原理對不同層次的各個指標進行賦權,在建立判斷矩陣時,聘請了企業專家和相關學科的教師,運用專家咨詢法對指標進行比較并賦值,計算各指標權數并進行歸一化處理,確定出文化素養、能力素養、職業素養、創新創業能力子系統中各指標的權數,并確定各分值對應等級(表1),依據權重對應的綜合評價等級如表2所示。
創新創業人才評價體系標準是一個相互關聯互為一體的綜合評價工程。通過課題組的實踐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的文化素質是評價標準的基石,文化基礎掌握越好,創新創業意識和技能掌握也越好,所產出的項目成果的質量也越高。能力素養是評價標準的深化,沒有實戰技能能力的檢驗,很難掌握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在主觀方面,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動性的評價標準也是至關重要的,空有基礎知識和實戰技能能力,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動性,也就會失去冒險精神,靈性思維,也就無法面對可能出現無法預計的一系列的挫折,從而導致創業的失敗。為此,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評價標準,而且這些標準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視。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規劃自己有可能從事某一方面的創業意識,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職業素養之外,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事業心與開拓能力。
3.2.1 注重發展與動態相結合
首先人才培養的評價應該是個發展的過程,其中既包括其在學校期間的理論及職業技能學習和平時表現,也涵蓋其對自已職業生涯的規劃、畢業后工作崗位表現的評價。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鑒定學生,而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及能力,促使學生不斷成長和發展。因此,評價過程也應該是動態的、發展的。一方面,通過引入行業企業標準,以反映教學對技術進步的反應速度,并對學生的作品和工作任務完成質量進行全過程評價,同時對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學習態度納入全過程考核;另一方面,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可以隨著學生的學習成長適當調整評價指標及其權重,注意縱橫向比較,以彌補評價過程存在的不足之處。
3.2.2 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
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是對學生實施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教育的前提條件,在傳統的學生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是評價客體。而在以創業實戰項目為載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通過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建立起校企協同的多模評價模式,即:“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同學評價+自我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意識評價+素養評價”。通過校企協同,學生自我評價模式,一方面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讓他們參與到評價中來,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教學中的被動接受,這樣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尋求自我完善和發展。
3.2.3 發揮定性與定量考核的調節機能
人才培養評價的公平性,直接決定結果的可信性,因而采用靈活的可量化的保障措施進行評價。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中,任課老師可以通過不同的考核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活躍能力及創業能力。例如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代表成果展示來探究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或者通過方案設計來考察學生的創新性,或者通過網店盈虧來考察學生的創業能力。除了定性考察外,定量考察也是必要的,通過階段測試,考察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實踐發現該評價體系標準存在以下不足:
⑴ 受研究時間、學生素質、實踐項目等影響,本評價體系選用內容的普適性和客觀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⑵ 本評價牽涉行業企業、教師、學生、企業指導教師等多個主體,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必然導致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有所差異;
⑶ 各權重賦值過程對學生的能力訴求、企業訴求研究不足,導致各指標的賦值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針對上述不足,提出以下改進:
⑴ 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標準內容,如針對技術進步,學生素質等構建與學生文化素質相關內容;
⑵ 擴大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的研究范圍,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探索差異化的評價體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