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婷

當一杯咖啡的味道好壞不再是評價一家咖啡企業的核心標準,那消費者究竟在為什么埋單?咖啡圈無數玩家的競爭“縫隙”里,新的消費需求正在被誰揪出?
你知道在中國大陸,星巴克業績最好的門店在哪嗎?
這個問題放在幾年前,或許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但現存,恐怕好奇心指數就沒那么高了,因為大家可能對星巴克本身都沒那么熱衷了。畢竟,2017年底橫空出世的瑞幸咖啡,才是現在當之無愧的“話題王”。
一出手就是10億元來補貼用戶,放豪言要用1年時間開出2000家門店,這幾乎相當于星巴克在中國20年的成績。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中國咖啡市場正以每年15%的增速爆發,并且在2025年之前有望達到萬億元規模。
大好形勢之下,必有躍躍欲試者。中國咖啡市場,正在被不斷“爭搶”和“開發”.可是攻守之間,已經不再是傳統模式下的供應鏈、渠道問題,更多的是流量、場景等概念的全新交鋒。
瑞幸咖啡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叫它“網紅小藍杯”。
是的,就是那種“沸”得越快可能就“死”得越快的網紅,加上它那種典型的“燒錢玩流量”打法。讓很多人覺得“不會活得太久”。
但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瑞幸咖啡不但沒“死”,還在全國開了900多家門店。8月1日更推出了5折輕食業務。成為了咖啡市場上完全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它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以電梯廣告和微信朋友圈廣告,占據家、公司和朋友圈幾大場景?!癙K星巴克”“免費品嘗大師級咖啡”等話題讓它聲名大噪。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品牌露出的最大化。
第二步,建立流量池。首單免費只是吸引消費者的手段,目的在于消費者進入APP之后能“留下”以及“重復消費”。于是瑞章設計了老客拉新即可獲取一張咖啡優惠券活動,券將存至瑞幸咖啡的APP錢包;買2贈1或者買5贈5,也是以購買優惠券的形式實現。這樣的方式不僅完成了流量的快速裂變,也可以吸引存量找增量,變相實現用戶留存,形成流量池。
第三步。增強品牌勢能。邀請明星代言,選擇湯唯、張震這樣有著“低調高貴”“實力派”人設的明星,強調自身品牌設定。
請明星,給補貼,玩流量,讓瑞幸以最快的速度調動出了咖啡市場上新的外賣消費需求。那些本來對咖啡“愛理不理”的消費者,也在“便宜”的誘因下,做出了低成本嘗試性消費,最終進入了瑞幸的“流量池”。
可是如果燒錢補貼結束,消費者還會持續消費嗎?
瑞幸咖啡的回應是:我們不差錢,燒錢補貼在短時間內不會結束。但背后的事實或許是,瑞幸并沒有花太多錢就搶占了一大波流量,而且還能在咖啡市場“占位”。
從開店成本估算,瑞幸的門店分為4種——旗艦店、悠享店、廚房店和快取店,但其中廚房店和快取店都只提供外送服務。選址要求不高,比起線下咖啡館選址大多在中心商圈,租金成本降低了很多;雖然有營銷與物流配送成本,但因為瑞幸“入場資本”就有10億元,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這樣下來,只要日均銷量夠高,瑞幸咖啡即便長期處于10~20元價格帶上,也不至于出現巨大虧損,也讓其暫時不需要關注盈利問題。這樣的打法,完全不同于以往傳統咖啡企業——他們常常會在門店運營上投入巨大的成本,而缺少營銷造勢,更是囿于咖啡外送時間上的難以把控,而忽視了外賣市場的巨大潛力。
瑞幸的出現。讓咖啡生意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玩法,借助了互聯網工具和思維“激活”原本不喝咖啡的人群。這恰好說明,咖啡生意需要新產品和新業態來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曾經,帶上蘋果筆記本,點上一杯星巴克,坐在落地窗前看來往的人群,這基本上可以與小資生活畫上等號。
在販賣咖啡文化與生活方式上,星巴克有著絕對的標桿意義,進入中國市場20多年,它從未遇到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
2012年左右,一大批韓系咖啡館連鎖品牌進入中國,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空間更大、商品種類更多、私密性更強。但它們終究沒有跳出咖啡館生意的范疇,也沒能在市場上形成有效的差異化競爭。僅僅3年的時間??Х扰隳愕软n系品牌就“鎩羽而歸”。
而后電商、傳統餐飲等行業巨頭也開始加入咖啡市場的競爭。2015年5月,哈根達斯全球首家咖啡店在上海落戶,開始進軍咖啡市場;同年8月,電商巨頭亞馬遜推出線上咖啡館。
但星巴克絲毫不為所動,因為在它的“勢力范圍”里,靠著品牌的先發優勢,以及優質的產品服務,早已建起了護城河,穩坐咖啡擂臺“擂主”之位。但江湖總有挑戰者,瑞幸咖啡的異軍突起,“小藍杯”風靡寫字樓。以至于小白領談論咖啡的時候,星巴克不再是出現最多的名字。
今年8月2日,星巴克宣布與阿里合作推出外賣業務。一時間,星巴克“終于覺醒”“不再固守”等聲音甚囂塵上,多數人認為這是星巴克迎戰瑞幸的“被逼”之舉。
實際上,擂主為了守擂早已“思變”。星巴克認識到,“第三空間”(除了家、公司之外的另一空間)的概念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已被逐漸淡化。年輕消費者對咖啡的社交需求正在轉變為實際需求,他們更在乎咖啡“正宗”與否,也更希望能夠自己挑選咖啡豆,體驗咖啡沖泡制作。
2017年12月5日,星巴克在上海的烘焙工坊開業。工坊店將完全區別與一般的星巴克門店,這里更像是一間咖啡制作工廠。消費者在店內能夠看到一顆顆綠色的咖啡豆,從烘焙、研磨到沖泡直至變成一杯咖啡的全過程,還能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去獲取更多的咖啡知識,這是一家完全讓消費者擁有沉浸式咖啡體驗的門店。高端體驗工坊店的出現.表明星巴克試圖滿足消費者正在“進化”的需求。
除此之外。星巴克也在逐漸轉變其傳統的“貴族”姿態,搶占更向下的市場,跟隨著中國低線城市的消費升級,率先去割取這批“韭菜”。
在向下發展的過程中,星巴克沒有從一二線城市的周邊開始輻射,而是有“講究”的選擇強省中的弱縣,比如浙江省常山縣,或者弱省中的強縣,比如云南省安寧市(縣級市)。多地開花的做法。一是能夠讓星巴克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均勻布點;二是開店成功率更高,因為這些縣域的消費能力與星巴克更匹配。
中國咖啡消費群體的跨度大,也容易讓咖啡消費出現斷層,星巴克正在填補這個消費市場“斷裂帶”。往縣域市場下沉,實際上是將星巴克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再次延展,獲取一批新的擁躉者。
短期內,星巴克的位置無人可以撼動。而且星巴克也從不認為瑞幸能夠打敗它。面對這股“新勢力”,它真正擔心的是沒有順利搭上通向未來咖啡市場的那一班車。
8月1日,連咖啡推出了線上口袋咖啡館。
具體來說,用戶進入小程序,選擇“開咖啡館”,就會出現店鋪裝扮頁面,咖啡館“裝修設計”完成之后將截圖放至朋友圈,好友就可以通過掃碼進入小程序點單,連咖啡則會完成線下咖啡制作與配送。朋友買的咖啡越多,店鋪的網紅指數就會越高。
連咖啡上線這款小程序的第一天,就有52萬家線上咖啡館開張,假設一家店賣出1杯咖啡,日銷量就將達到驚人的52萬杯。不僅如此,用戶在“裝修”咖啡館的過程中,對各類元素的不同選擇。都會留存為用戶數據,而連咖啡能夠通過這些線上數據,完成相應的用戶畫像。
也就是說,數據能夠讓“人找咖啡”變成“咖啡找人”。
實際上,瑞幸咖啡在發展前期,常常出現配送延遲、咖啡外灑等各種狀況,一方面是因為初期的快速擴張導致物流配送服務跟不上;但另一方面,一旦配送時間超過30分鐘.瑞幸咖啡會在APP中給用戶自動送一張免費券,相當于“自罰”一杯。這時平臺會收集用戶對延遲配送的反饋,通過這部分的內容。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改進后。瑞幸咖啡現在的平均配送時間在15-18分鐘之內,并且基本做到“零外灑”。
即使在瑞幸咖啡的線下門店下單,也需要APP,這樣的操作十分麻煩,店內滿是等待的快遞員更是影響消費體驗。但是瑞幸必須通過APP去收集數據,并形成一套數據體系,而這些用戶數據在瑞幸擴張過程中,將會成為其戰略層面上的“核武器”。
相比之下,缺乏互聯網基因的星巴克,在與阿里的合作過程中,將對其開放多年積累的700萬付費會員數據,雙方的用戶將得到同樣的積分和會員服務,完成會員數據的整合與開發。
這700萬的付費會員數據,將會帶來多大的能量,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比起在咖啡外賣市場的布局,或許星巴克在數據方面的發力或許更應該引人注目。
能打敗星巴克的,會是另一家星巴克嗎?
這個對手,可能不會是一家咖啡企業。事實上,無論是瑞幸咖啡、連咖啡,還是其他咖啡新物種,它們都在打破傳統咖啡業態的邊界,并且帶動整個行業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放眼望去,僅是咖啡飲品,就有速溶、掛耳、手沖、意式、膠囊等多種類別;而連鎖咖啡館除了星巴克、Costa之外,許多精品小眾咖啡館也正在崛起。
對于喝咖啡這件事,大家的需求會越來越細分,喝咖啡的場景也會變得越來越多。新、老勢力都在不斷尋求進入更多消費場景的機會。瑞幸咖啡想要打造“無限場景”,星巴克與阿里合作,希望進化出“第四空間”。這些概念的背后。都在將咖啡消費的時間、空間不斷擴大,其目的就是“網”進更多的消費者,讓喝咖啡變成一件隨時隨地的事情,同時不喪失其社交屬性。
除此之外,瑞幸咖啡還推出了機器人咖啡大師,尋找“咖啡+AI”的可能;國外也推出了一款能夠制作咖啡的手機殼,擁有適配的線上APP,點擊就能制作咖啡。但是,如何做到技術與產品兩者兼顧,這將咖啡市場變局中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總之,誰能在消費者需要咖啡的時候送上咖啡,或者“制造”出喝咖啡的新場景,那就能在咖啡市場中“占個位”。
瑞幸咖啡曾公開表示,以后可能會不局限于賣咖啡,紅茶、藥茶、花茶等飲品也將出現在自己的產品矩陣中。比如,已經推出的輕食產品,還有百香果、巴黎水等飲料,就在“見證”瑞幸的轉變。
能干掉星巴克的,或許從來都不會是瑞幸;能與瑞幸正面交戰的,也可能會是一家果汁企業。行業競爭,正在從平面轉向立體和多維,但新的機會又何嘗不是在這種轉變中孕育和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