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本文通過實證研究探索高職生綜合素質的現狀及差異來源,研究通過自編問卷探索思想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的差異來源及網絡素質教育的現狀。經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總體水平較高,且在是否獨生子女、專業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Abstract: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atus quo and sourc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ourc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literacy and cultural literacy, business literacy, physical and mental literacy and the status quo of network quali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higher,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ren, professions, etc.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關鍵詞:網絡教育;高職生;綜合素質;路徑與策略
Key words: network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path and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9-0254-03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本研究從網絡教育入手,探索網絡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現狀和差異來源,為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提供數據支持和建議。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抽取高職院校學生為被試,發放問卷645份,回收問卷638份,其中有效問卷637份,有效率達到98.8%。其中男203名(31.9%),女434名(68.1%);獨生子女292名(45.8%),非獨生子女345名(54.2%);生源地農村490人(76.9%),城市147人(23.1%);專業經濟類174人(27.3%),理工類73人(11.5%),管理類262人(41.1%),其他128人(20.1%)。
1.2 研究工具
本文通過自編的《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現狀調查問卷》,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探索出38個項目共5個部分。本問卷有較好的信、效度,其分維度和總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都在0.8以上,其中總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03,均達到統計學的要求。如表1。
1.3 統計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2.1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現狀分析
運用自編的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正式問卷對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現狀進行考察,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總分及各因素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
在研究所設計的5級記分量表中,分數越高,水平越高。根據表2可得,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問卷及各維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說明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處于中等以上,從總體上看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統計分析得出,網絡素質教育的參與度得分(X=3.398)最低;在全面素養評估維度上,思想道德素養得分(X =4.060)>文化素養(X =3.960)>身心素養(X =3.770)>業務素養(X =3.660)。
2.2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差異分析
2.2.1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比較
對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各因素及總分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統計結果中,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總分(獨生 (X=146.12)>非獨生(X=141.68),t=2.681**,p=0.008)、自身素質總評(獨生(X=22.48)>非獨生(X=21.54),t=3.147**,p=0.002)、全面素養總分(獨生(X=59.67)>非獨生(X=58.01),t=2.253**,p=0.025)、網絡教育滿意度和參與度總分(獨生(X=43.67)>非獨生(X=42.64),t=2.143*,p=0.033)在是否獨生子女上表現出明顯差異;在全面素養評估中,業務素養(獨生 (X=14.95)>非獨生(X=14.37),t=2.467*,p=0.014)和身心素養(獨生(X=16.26)>非獨生(X=15.74),t=2.444*,p=0.015)上呈現顯著性差異。其他各因子在是否獨生子女上沒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傮w來說,獨生子女的總體得分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
2.2.2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生源地差異
對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各因素及總分在生源地上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在自身素質總評(城市(X=22.51)>農村(X=21.81),t=-1.978*,p=0. 048)、全面素養總分(城市(X=60.55)>農村(X=58.23),t=-2.664**,p=0. 008)、網絡教育滿意度和參與度總分(農村(X=43.63)>城市(X=41.99),t=2.228*,p=0. 026)維度上呈現顯著性差異;在全面素養評估維度上,思想道德素養(城市(X=16.92)>農村(X=16.08),t=-3.229**,p=0.001)、文化素養(城市(X=12.29)>農村(X=11.76),t=-2.709**,p=0. 007)和業務素養(城市(X=15.11)>農村(X=14.49),t=-2.219*,p=0. 027)上呈現顯著性差異。
2.2.3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專業差異
首先,對各因素和總體得分在專業維度上進行Levene方差齊性檢驗,并做進一步的方差分析。通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高職大學生在網絡教育滿意度(F=2.841*,p=0. 037)與參與度維度(F=3.162**,p=0.024)上有顯著的差異,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差異的來源,需要進行多重比較。統計分析結果得出,在網絡素質教育參與度因素上,其中經濟類和藝術類大學生得分呈現顯著性差異(F=3.162*,p=0.024),且得分為:經濟類(X=16.91)>藝術類(X=15.65);在網絡素質教育滿意度和參與度總分因素上,其中經濟類和藝術類大學生得分也呈現顯著性差異(F=3.653*,p=0.012),且得分為:經濟類(X=44.19)>藝術類(X =41.30)。在其他選項上,兩兩不成顯著性差異。
同時,經過檢驗和分析,性別因素上對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3.1 加強德育教育,重視思政素養與其他素養提升共同發展
從近幾年人才市場和就業形勢反饋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單位把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質較高,具有事業心、責任感和吃苦奉獻精神的學生成了首選目標。調查得出,思想道德素養的得分(X =4.060)>文化素養(X =3.960)>身心素養(X =3.770)>業務素養(X =3.660)的得分。加強教育的同時,應打破課堂的界限,運用網絡平臺,使得思政教育與其他素養的提升協同發展。教育本身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課堂環境相對閉塞,學生只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接受教育,往往只能硬性記憶一些主要知識點。自媒體的出現改善了這個情況,由于自媒體操作簡單、信息傳輸便捷及時等特點仿佛一條無形的鎖鏈,使上述人群不自覺地加入了教育的隊伍,擴大了教育的影響范圍,并不斷為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視角,使素質教育更為豐滿、立體,更加貼近民眾生活。
3.2 以網絡教育為切入點,強調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均衡發展
首先,以網絡教育為切入點,為高職生提升綜合能力奠定基礎。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會把外部學習技能內化成為自己能力的過程,善于發現自己不足及樂于探究求新,為獲得理想的職業積極做好準備。另外,正確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分析,發揮優勢,改進不足,以及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等進行準確定位。其次,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性能力,促進專業知識結構的形成。研究發現,在網絡素質教育參與度及滿意度和參與度總分兩個因素上,其中經濟類和藝術類大學生得分呈現顯著性差異,且得分為:經濟類>藝術類,高校應重視不同專業素質教育不均衡的現狀,有的放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訓練和培養自己的組織和決策能力;同時,學校應當強強聯合,一方面做好自己學校的多種自媒體平臺運營,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自媒體平臺輻射鏈,輻射到其他素養提升領域,共同發展,協同進步。
3.3 順應時代背景,提升高職生素質教育活動的參與度
網絡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提升高職生素質教育活動的參與度,首先運用網絡平臺應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業務素養,要以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為基礎,樹立“精神大廈”。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實踐活動。大學生參加網絡實踐活動,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視大學生的網絡實踐活動,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運用多媒體學習人文景點、歷史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參加網絡調查、訪談等活動,使學生在網絡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于此同時,將網絡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文教育中。人文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網絡教育要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中,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3.4 重視生源差異,著力全面網絡素養的提升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在自身素質總評和全面素養總分維度上呈現顯著性差異;在全面素養評估維度上,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和業務素養上呈現顯著性差異。首先,需加強網絡心理素質教育。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要貼近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實際,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他們的就業、成才結合起來,引導農村生源大學生實現社會規范與個體需要的統一,并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提高他們加強自身道德素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農村生源大學生具有樂觀的個性、健康的心理。其次,開展網絡職業規劃教育。農村生源大學生由于受到就業期望和社會資源匱乏的雙重影響,高校可通過開展網絡職業規劃教育、進行項目式的集中培訓等,農村生源大學生個體通過轉變就業觀念、構筑自我職業發展支持系統等,有助于提高農村生源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和創業創新能力。
[1]張文華.新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沖擊及對策研究[J].媒體觀察,2017(14):99-100.
[2]崔國富.大學生職業素質構成與綜合培養研究[M].北京:光名日報出版社,2010.
[3]李紅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網絡在線課程建設探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7,19(10):72-74.
[4]趙正艷.用人單位滿意度視角下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實踐探索,2015(2):50-53.
[5]郭杏芳.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多學科綜合培養探討[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7(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