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新兵

2018年4月11日至14日,印度馬扎岡船塢造船有限公司(孟買)在第十屆印度防務展(金奈)上展示P-17A型導彈護衛艦模型。展會結束3日之后,4月17日正在加登里奇造船與工程公司(加爾各答)建造的P-17A型導彈護衛艦艦體模塊竟被龍門吊砸壞了,使世人再次關注印海軍這一新的海戰多面手。
為了滿足21世紀印度海軍藍水作戰和尋求隱身技術打造隱身艦隊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制定了著名的PROJECT17(簡稱P-17)號項目造艦計劃,即建造12艘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達到印度能自主設計和建造隱身戰艦的目標。該項目由印海軍設計局負責該級艦具體參數和性能需求設計,艦船噸位為5000噸,因此被印海軍稱為“5000噸級隱身護衛艦”。
為了填補利安德級護衛艦退役后和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服役前的戰力空缺,1997年11月17日印海軍與俄羅斯簽署首批3艘塔爾瓦爾級護衛艦的采購合同(即俄制克里瓦克-3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4035噸)。為了快速加入“隱身戰艦設計建造俱樂部”,印度決定在建造塔爾瓦爾級護衛艦同時,啟動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設計,大量利用前者技術,達到現學現用的目的。盡管塔爾瓦爾級護衛艦設計方案極為成熟,但其建造材料及其艦載設備來自于印、俄、英、德、丹、白、烏(克蘭)等國的130余個供應商,因而進展相當緩慢。

為了加快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研發進度,1999年印度政府放棄仿制方案,批準直接以塔爾瓦爾級護衛艦為原型設計建造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這是印度自行設計第一款國產隱身導彈護衛艦。后來印海軍將P-17項目分成P-17和P-17A兩個子型號。其中,P-17就是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不過數量由原計劃12艘減少至3艘。P-17A型導彈護衛艦是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的后續放大版。在某種意義上說,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是P-17A型導彈護衛艦的試驗艦,是為建造P-17A型導彈護衛艦積累技術和建造經驗。
1999年,印度軍訂購3艘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其中,首艦“什瓦里克”號2001年7月11日鋪設龍骨,2003年4月18日下水,2009年2月開始海試。因美國政府禁止通用電氣公司為該艦提供兩臺LM2500燃氣渦輪發動機,導致該艦服役由原計劃2009年12月推遲至2010年4月29日。2號艦“薩特普拉”號2002年10月31日鋪設龍骨,2004年6月4日下水,2008年12月開始海試,2011年8月20日服役。3號艦“薩亞德里”號2003年9月30日鋪設龍骨,2005年5月27日下水,2011年開始海試,2012年7月21日服役。
2012年9月,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準7艘P-17A型導彈護衛艦設計建造合同。直到2015年2月馬扎岡船塢造船有限公司和加登里奇造船與工程公司才正式與印度國防部簽署P-17A型導彈護衛艦設計建造合同。其中,馬扎岡船塢造船有限公司建造4艘,其余3艘由加登里奇造船與工程公司建造。之后意大利芬坎提里造船廠與馬扎岡船塢有限公司簽署為P-17A型導彈護衛艦提供技術建議的合同。2016年3月11日,印度國防部批準該型艦價值20億美元的武器與傳感器合同。目前7艘P-17A型導彈護衛艦正在緊鑼密鼓建造中。該級的7艘艦服役后,將進一步增強印海軍水面作戰能力,同時提升了印度造船廠的隱身戰艦設計建造能力。

P-17A型導彈護衛艦大量采用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的技術,以后者為原型設計,是后者放大隱身版。單艦造價6.23億美元(也有媒體稱11億美元),采用模塊化設計建造,艦船各類模塊可“即插即用”,大大減少建造時間,進一步提升維護保養效率。艦中煙囪左右還可搭載1艘橡皮艇,通過吊車吊放。與什瓦里克級相比,P-17A型導彈護衛艦干舷更加內傾,上層建筑沒有大量的各類天線,整艦更為緊湊簡潔,隱身性能更好,穩定性更好,駕駛艙視線更為開闊。


該型艦長149米,比什瓦里克級(以下簡稱為后者)長6.5米,寬17.8米,比后者寬0.9米,高9.9米。它吃水5.22米,比后者深0.72米;最大航速28節,比后者快6節,航程5500海里/16-18節(比后者遠500海里),或1000海里/28節;滿載排水量6670噸,比后者大470噸。艦員編制226人(其中,軍官35人),比后者少31人。根據印海軍計劃,該型艦未來還將采用更為自動化的指控系統,進一步降低作戰成本(約減少20%作戰成本),提升艦船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使艦員編制減少至150人。

該型艦采用柴燃聯合推進,裝備2臺通用電氣公司LM2500型燃氣渦輪發動機,單臺重4.7噸,渦輪轉速3600轉/分,熱效率達36%,排氣流量70.5千克/秒,排氣溫度566℃,輸出功率2.5萬千瓦。它采用2臺德國曼恩集團12V28/33D STC型柴油發動機,單臺輸出功率6000千瓦,雙軸推進,比后者(法國皮爾斯蒂克公司16 PA6 STC型柴油發動機)多350千瓦。
P-17A型導彈護衛艦不論從外形設計、尺寸大小,還是動力系統,均完勝什瓦里克級,不愧為后者深度改進型、隱身放大版。


P-17A型導彈護衛艦能執行反艦,防空,對陸攻擊和反潛任務,是典型的多功能戰艦。
該級艦裝備1部以色列埃爾塔公司MF-STAR型雷達、若干部型號不明的導航雷達、1部印度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HUMSA-NG型新一代艦殼聲納、1部印度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阿旃陀”電子戰系統、2部印度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反魚雷誘餌系統、4部印度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誘餌發射器等。其武器系統包括1門127毫米“奧托”主炮(艦首甲板)、2部俄制AK-630M型近程武器系統(機庫頂后部左右各1部)、32枚印以聯合研制“巴拉克-8”型遠程防空導彈、8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2部反潛火箭發射系統(授權印度制造的RBU6000型火箭)、2具3聯裝魚雷發射管(執行反潛任務),搭載2架“北極星”或2架“海王”MK42B型直升機。
M F - S T A R型雷達的型號為ELM-2248型,是典型的多功能固態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它裝備在主桅桿上,采用S波段頻率工作,可進行360度掃描,可探測隱形目標,對低空飛行導彈探測距離超過25千米,對高空戰斗機探測距離超過250千米,用于執行監視、跟蹤與制導(“巴拉克-8”導彈)任務。HUMSA-NG型新一代艦殼聲納裝備在艏部,執行搜潛探測任務。“阿旃陀”電子戰系統在各類復雜電磁環境下執行電子戰任務。反魚雷誘餌系統發射魚雷誘餌對敵方魚雷實施誘騙。誘餌發射器發射導彈誘餌誘騙敵方導彈等。
該型艦裝備6座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備有32枚印以聯合研制“巴拉克-8”型遠程防空導彈。其中,2座裝備艦首主炮后,2座裝備在煙囪后面、副桅桿前(左右舷各1座),2座裝在艦尾。巴拉克-8型防空導彈由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和以色列宇航工業公司聯合設計,印度巴拉特動力有限公司制造,重275千克(戰斗部重60千克),采用MF-STAR型雷達制導,航速馬赫數2,最大射高16000米,有效射程0.5千米至90千米。
該型艦艦尾裝備1座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內裝8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該型導彈由印俄合資布拉莫斯宇航有限公司研制,單枚造價273萬美元,分為艦射型、陸射型、潛射型、空射型和布拉莫斯-2型共5個子型號。該級艦所用的艦射型全重3000千克,戰斗部重200千克,長8.4米,直徑0.6米,采用兩級推進。第一級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第2級采用液體燃料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推進,航速馬赫數2.8-3(號稱全球最快的巡航導彈),中段采用慣性導航系統制導,末端采用主動雷達尋的制導,最大飛行高度14000米,最低能以3米-4米的高度掠海飛行,射程450千米;精度較高,圓概率誤差僅為1米。該型導彈可執行反艦、對陸攻擊等任務。
印海軍本計劃用什瓦里克級導彈護衛艦和P-17A型導彈護衛艦取代俄制塔爾瓦爾級護衛艦。但2004年3艘塔爾瓦爾級護衛艦(裝備俱樂部-N反艦導彈)全部入役后。2006年7月14日印海軍又決定采購第2批3艘該級艦,該批次首艦2012年4月27日服役,2013年6月29日全部交付。由于該批艦裝備“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使其在印海軍服役時間大幅延長。印海軍并沒有就此止步,2012年7月開始談判采購第3批4艘該級艦,經過漫長地談判,終于2018年2月27日正式與俄簽署4艘塔爾瓦爾級護衛艦的合同。至此,原本作為過渡裝備的塔爾瓦爾級護衛艦居然達到10艘,喧賓奪主,儼然成為印海軍護衛艦部隊的核心力量。P-17A型導彈護衛艦反而淪為配角。


塔爾瓦爾級護衛艦不但規模大,印海軍還計劃將之不斷升級,占用了大筆資金。再加上印度在建3艘國產航母、4艘多用途支援艦(兩棲攻擊艦)、4艘殲敵者級、3艘S5型彈道導彈核潛艇、6艘國產攻擊型核潛艇、4艘維沙卡帕特蘭級隱身導彈驅逐艦等主戰艦艇的建造計劃,使印海軍不可能大規模列裝P-17A型導彈護衛艦。
按照計劃,印海軍僅會采購7艘P-17A型導彈護衛艦。其中,首艦2017年12月28日在馬扎岡船塢造船有限公司鋪設龍骨,2020年下水,計劃 2022年8月服役。該船廠建造的其它3艘將分別計劃于2023年2月、2024年2月、2025年2月服役。加登里奇造船與工程公司3艘艦分別計劃于2023年8月、2024年8月、2025年8月服役。
令印海軍沒有意料到的是,2018年4月17日加登里奇造船與工程公司1座250噸級龍門吊居然被“強風”吹倒,正巧砸到了該船廠正在為印度海軍建造的P-17A型導彈護衛艦艦體模塊上。艦體模塊和艦體模塊建造車間嚴重受損。該事件將很可能延緩該船廠為印海軍建造的3艘P-17A型導彈護衛艦的建造進度,服役時間可能推遲,使印海軍增購該型艦的可能性進一步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