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旺



摘要: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文章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與思路,并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從“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對應的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任務出發,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情境、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的方式等進行了重新設計。
關鍵詞:工作過程;高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改革
1 課程定位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既是高職計算機類專業中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職業技術課。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微機的拆卸與組裝方法;熟練掌握操作系統及常用軟件的安裝調試方法;熟練掌握微機系統的優化與備份、還原方法;能夠診斷與排除微機及其外部設備常見故障;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制定不同的微機選購方案。課程對應的工作崗位是電腦公司硬件銷售人員、技術員和售后工作人員。
2 課程改革理念
2.1 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改革
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不可否認,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習目標不是很明確、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心智不夠成熟、上課容易分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毅力也都不夠強。如何根據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成長的規律,揚長避短,努力探索適合他們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體系是本課程改革應優先考慮的問題。
2.2 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是在借鑒與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成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是從一個職業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出發、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來驅動教學,如表1所示。
2.2.1 學習領域及課程內容的組織
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探索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拓展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融“教、學、練、用”于一體。根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構建教學模塊,確定行動領域(見表2),以任務驅動教學。同時,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的順序進行重新組織,將理論知識相對較多的選購計算機這一部分內容放在最后講解(見表3)。
2.2.2 學習情境的教學設計
打破傳統理論講述+實驗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練、用”于一體的模式。具體的做法是:“教、學、練”在學校理實一體化實驗室進行;“用”,主要是指學生的社會實踐,分兩種形式,一種以計算機協會的形式組織社區或校園電腦義務維修活動,一種是與企業聯合,與公司員工一起進行現場配機、裝機等。
2.3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引入多種教學方法,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大學城空間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教學新模式。將現場實物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分組實驗法融入教學中,課程內容組織如表4所示。
2.4 課程考核模式改革
考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突出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考核,以考試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將整個教核分為出勤10%,平時考核10%(課堂提問、作業)、單元實踐20%,社會實踐10%,期末考試50%。
3 結語
從2012年啟動教學改革以來,課程團隊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踐基地,通過引入企業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完善了課程資源,使教學單元劃分和教學內容更加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課程的實施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程度高,實現了人才培養的“校企一體”“教、學、練、用”一體的課程實施模式。對高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雷華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中的教學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8):137.
[2]余天文.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設計初探[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3):202.
[3]張清春.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輕工教育,201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