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為表彰我校教師在葉圣陶教育思想探索與實踐中取得的突出成績,蘇州市教育局決定授予我校教師群體“葉圣陶教師團隊”榮譽稱號。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既是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葉圣陶教師團隊”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性哲學。在葉圣陶先生看來,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每一名學生享有學習權和發展權,而落實教師的學習權和發展權則是確保學生享有學習權和發展權的根本前提。
“葉圣陶教師團隊”具有三大特點。首先,這是一個由我校教師基于共同愿景自覺組成的團隊,是一個旨在通過學習和實踐葉圣陶教育思想實現自身進步、突破“高原期”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其次,這是一個學習型、實踐型、成長型、創新型團隊。團隊成員通過學習實踐、協調發展,逐步成長為有思考力、吸引力、發展力的葉圣陶式的教師。再次,團隊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1.學習團隊。
“葉圣陶教師團隊”以“共同學習,永永相助,共同進步”為宗旨,深信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團隊的組建轉變了我校教師的職業發展模式,促使他們從“教學專家”轉型為“學習專家”。
團隊成員通過“聽專家、說主題、讀專著、寫文章”等方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交流研討,碰撞思想。幾個學期下來,所有成員共同閱讀了《如果我當教師》《致青年教師》《第56號教室的奇跡》《怎樣上課才最棒》等16本書,并且每月進行一次“教育前沿理論”深度學習。學習過程中,團隊成員還撰寫了多篇教學案例或理論文章,刊發在各級各類刊物上,有效地提升了專業素養。
團隊成員也十分注重學習成果的轉化。目前,我們已經構建了富有草橋特色的學習資源庫,包括校報、校刊,《教為不教課例集》《草橋教育故事集》校本培訓成果以及《我讀,我成長》《五色青春》等校本教材。
2.“交響樂團”。
由于“葉圣陶教師團隊”成員由自愿報名和學校選拔相結合產生,因此,教師的研究方向呈現出多學科、多角度、多元化的特點,就像“交響樂團”,共同創造精彩。
經過3年時間思考,團隊成員逐步探索出以“一組一品”為抓手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我校課程創新的“標識”。(表1)
表1:各學科“一組一品”示例
結合學校實際、學科特征以及學生特點,團隊成員也對各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了拓展、延伸,編寫了系列校本教材,以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表2)
表2:各學科校本教材示例
隨著團隊建設的不斷完善,教師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目標也日益清晰。
實現每一位教師的學習權,保障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權,是“葉圣陶教師團隊”開展各項實踐的基礎。
1.落實“三個尊重”。
一是尊重學生發展。我們按照學生的不同學力對他們加以劃分,要求教師通過“學科分層”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引導。二是尊重教材發展,即組織教師對教材進行再研發,深度拓展教材中的“微課題”。三是尊重教師發展,根據教師實際需求開展“青藍工程”、名師高徒、名優教師共同體等活動。近年來,我校先后與蘇州大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合作舉辦了“圣陶講壇”“名師講座”等活動,先后與多家兄弟學校開展了主題研討活動,并幫助優秀教師出版個人專著多本。
2.提出課堂改革“三要素”。
一是教學觀念。“葉圣陶教師團隊”在反復研討、實踐后認為,要想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必須首先轉變觀念,即不應當僅僅追求傳授課本知識的效率,而更應當豐富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的責任不是完成教學進度,而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學應以實現“學習”為目的,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實現才是教學的關鍵。為此,我們提出了以“創造力、生成力、影響力”為特質的樂學模式——混合式學習模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是教學關注點。“葉圣陶教師團隊”在綜合對比多種教學改革模式后得出結論:當教師的教學關注點從“上好課”轉變為“保證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后,教師的身份也就自然地從“教學能手”轉變為“導學能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居于教師視野的中心,學生的“學習”成了“上課”的起點。相應地,研究如何“教”也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研究如何“學”。
三是課堂評價。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聽15節課(鼓勵跨學科聽課),重點圍繞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傾聽關系,合作學習的成效等進行評價。研討時,聽課教師不是“對執教者建言”,而是闡述自己觀摩了這節課后“學到了什么”。這樣,公開課就成了教師合作學習、交流研討的重要場所。
如今,“葉圣陶教師團隊”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團隊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每一位教師成為自己的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