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晉城市林業局,山西 晉城 048018)
雙季槐是槐屬(SophoraL.)國槐中以生產槐米為主的優良品種,其樹冠緊湊,干形直,樹皮粗糙,樹勢強壯,喜陽、抗晚霜、抗旱、耐瘠薄、較耐鹽堿,抗病蟲能力強于普通國槐;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生范圍廣,發展空間大;1年2季結槐米,米穗大且緊湊,米粒飽滿,色澤正,黃中帶綠。為了豐富晉城市樹種資源,調整特色經濟林的品種結構。筆者于2014年引進雙季槐優良品種進行栽培試驗,觀測比較不同生境下雙季槐的生長指標和產量,以期為其在晉城市的大面積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地位于晉城市陽城縣芹池鎮將軍腰村和町店鎮上黃巖村,地理坐標112°12′45″~112°20′15″E,35°34′15″~35°36′15″N,海拔550 m~1 000 m.年均溫11.7 ℃,年均日照時數2 400 h,年降水量62 mm,無霜期180 d.土壤類型為沙壤土,土層厚度在50 cm以上,pH值6.5~7.5.
試驗材料為從運城市鹽湖區引進的3年生雙季槐苗圃定植苗。該品種于2012年通過了山西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品種審定。3月下旬,從運城調苗,隨起隨運隨栽。不能及時栽植的,假植于試驗地旁的蘆葦河中。栽植前,修剪苗木根系,剪去病根、爛根、多余的根,保留主根、側根、須根等。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進行栽植。根據不同密度、坡位、坡向分別設計3個處理,每個處理4個重復,每個重復栽植20株苗木。
1)密度。處理1:1 665株/hm2(株行距2 m×3 m);處理2:1 110株/hm2(株行距3 m×3 m);處理3:825株/hm2(株行距3 m×4 m);處理4:615株/hm2(株行距4 m×4 m).
2) 坡位。在北坡(株行距3 m×4 m),設計坡頂(海拔1 000 m)、中坡(海拔800 m)、中下坡(海拔650 m)、坡底(海拔550 m)4個坡位梯度。
3) 坡向。在中下坡(株行距3 m×4 m),設計東坡、南坡、西坡、北坡4個坡向。
分別于當年和第4年(2017年10月)調查成活率(保存率)、生長量指標、槐米產量。
不同密度下雙季槐生長及結米量見表1.

表1 不同密度下雙季槐生長及結米量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4個處理,栽植當年成活率相差不到1%,胸徑最大相差 0.2 cm,樹高最大相差 0.1 m,總體差異不大,這與當年移栽苗木處于緩苗期有關。
栽植第4年,825 株/hm2處理的保存率最高,達95%,比1 665 株/hm2處理高5%;825 株/hm2處理下,胸徑4.4 cm,樹高3.1 m,冠幅1.9 m,高于其它處理,僅樹高略低于處理1.處理3(825株/hm2)的槐米產量達1 800 kg/hm2,高于其它3個處理。
不同坡位下雙季槐生長及結米量見表2.

表2 不同坡位下雙季槐生長及結米量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4個處理中,當年生長量各項指標差異不大。栽植第4年,坡底(550 m)處理的保存率最高,達98%,比坡頂(1 000 m)處理高出7%.坡底(550 m)處理的胸徑5.0 cm,樹高3.6 m,冠幅2.1 m,槐米產量達1 850 kg/hm2,高于其它3個處理。說明海拔低、土壤水分多,相對溫度高的地塊更適于雙季槐生長。
不同坡向下雙季槐生長及結米量見表3.

表3 不同坡向下雙季槐生長及結米量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4個處理中,當年生長量各項指標差異不大。栽植第4年,西坡處理的保存率高達96%,比最低的北坡高3%.南坡處理,胸徑4.2 cm,樹高3.3 m,冠幅2.0 m,均高于其它處理。南坡處理槐米產量達1 800 kg/hm2,高于其它3個處理,但差異不大。證明坡向對結米量影響不大。
雙季槐是陽性樹種,萌發力強、生長快、耐強修剪,移栽成活率高,根系發達。其造林密度直接影響雙季槐園區的通風、光照、生長量、米槐產量。
1) 種植密度對雙季槐槐米產量有影響,初植密度應在825株/hm2左右,成年后適當減少株數。
2) 坡位(海拔)對雙季槐結米量影響較大,通過試驗,陽城縣海拔低的地方更適合雙季槐生長,值得推廣種植。
3) 坡向對雙季槐槐米產量影響較小,各個坡向生長和結米量差別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