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交通與法國電力簽署合作協議
今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齊魯交通發展集團(以下簡稱“齊魯交通”)堅決落實《國企十條》,不斷強化交通支撐力,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聚焦“十強”產業,延伸產業鏈條,與高速公路相關聯的新興產業規模效益持續提升,營收利潤均已超過基礎產業,反哺主業成效顯著。6個項目入選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名單。與山東大學聯合組建齊魯交通學院和科研院,與長安大學等高校院所深入合作,建設國家級封閉高速公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測試場地,集團科研項目榮獲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最近,齊魯高速成功在香港上市,集團與世界百強企業法國電力簽訂合作協議。
2018年上半年,齊魯交通營業收入174.22億元,同比增長80.72%;利潤9.79億元,同比增長77.78%;資產總額1515.46億元,比年初增長5.32%;資產負債率55.54%,繼續保持較低水平。
齊魯交通組建運營不到3年時間,深知與先進企業的差距。近期,集團赴浙江、廣東、福建、河南、安徽5省同類企業對標考察,找出了差距,明確了方向。與浙江交通投資集團等同行業先進企業相比,財務指標方面我們還有較大差距;產業布局上缺少具有業內龍頭地位的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方面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較低。另外,這些企業在發展理念、體制機制、爭取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
結合集團實際,下一步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提升。
努力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支撐水平。重大基礎設施是我省新舊動能轉換三大支撐之一,齊魯交通始終把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提高運營效益、完善交通體系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一是全面實施“投資建設一體化”,引進建設資金,打造品質工程,年底在建規模將達到1200公里。二是建立“互聯網+高速公路”模式,建設“運營服務一體化”平臺,滿足大眾出行新需求。三是推行“檢測設計養護一體化”,全面升級公路養護業態。
強力輻射高速公路相關產業。一是做強能源板塊。立足服務區油氣銷售終端,逆向延伸產業鏈條,優化整合石化資源;參與港口原油碼頭、倉儲管道運輸、高端綠色石化基地建設。與世界500強企業法國電力合作,加速光伏路面產業化進程,積極開發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運營管理模式。二是做深信息板塊。圍繞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搭建“云網端”信息平臺;建設國家級封閉高速公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測試場地,加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三是做精物流板塊。與京東集團合作,開啟服務區“前店后倉”物流新業態,建設服務區智慧物流園區,構建以服務區為節點、輻射周邊的綜合性智能物流模式;發展冷鏈物流、青島保稅區物流、電商物流和境外倉儲,推動集團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四是做優文旅康養板塊。隨著高速公路建設的發展,結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戰略,沿途選擇合適地方,建設幾個文旅、康養及汽車營地等特色產業小鎮。

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成立大會
全力拓寬資產證券化渠道。一是組建資本運營中心,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盤活存量資產,拓寬融資渠道,繼續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并購力度,爭取幾年內每個產業領域都有一家上市公司,形成龍頭引領效應。二是加強與大型央企、北上廣深高新企業、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推進資本市場資源與集團資源整合,助推實體產業發展壯大。
發力推進多層次創新創效。做好“高、精、優、效”4篇文章。一是研發高新技術,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大科研力度,爭取在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二是推動精益管理,完善以財務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引導內部資源合理流動。三是鼓勵優化再造,激發基層創新創造,切實發揮基層創新尖兵作用。四是注重效益實現,盯住成果推廣轉化,將降低的成本、提高的效率、創造的收益體現到財務報表中。
著力優化集團公司管控體系。一是堅持“價值最大化”原則,建立產權明晰、路徑清晰、精準高效的現代化管控體系,進一步提高集團發展的質量效益。二是建設“管而有度”的賦能型總部。強化總部核心功能,逐步從具體業務、事務管理轉變為戰略、資本、產業、風險管控。三是打造“放而有序”的市場化主體。分級、逐步、適度、有序放權,提升權屬企業戰略執行力和市場競爭力,切實激發權屬企業市場活力。
聚力發揮國有企業政治優勢。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推進黨建經營深度融合互促,鞏固黨委領導力。二是制定“基層黨組織和過硬黨支部建設標準”,把黨支部打造成結構合理、制度健全、班子團結的“戰斗堡壘”,提升支部組織力。三是突出各級權屬企業領導和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年輕化,強化干部人才支撐力。
我省出臺的深化國企改革方案及配套政策,解除了許多長久困擾國企發展的束縛。齊魯交通將立足職能定位,主動扛起山東國企改革試驗田、新舊動能轉換排頭兵、高速公路建設主力軍的大旗,堅持“基礎產業做實做強、關聯產業協同發展”的道路,努力建設一流的現代化、專業化、生態化、國際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