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國投公司準確把握功能定位,發揮資本運營和資產管理優勢,促進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服務全省實體經濟發展。加強與山鋼集團、山東黃金集團、魯商集團、山東海洋集團、地礦集團等省屬企業合作,以資本運營手段支持改革發展;合作設立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主動填補全省產業格局短板;發揮擔保、資產管理、創投等“一攬子”綜合服務優勢,助力全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以資產管理優勢做好劃轉的130家統一監管企事業單位的重組改制工作,主動做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排雷針”。在助力全省經濟結構優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推動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雙驅動,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統一,資產規模由2005年的84億元增至目前的772億元,利潤總額由2005年的0.4億元增至2017年的20億元。
雖然改革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對標淡馬錫、國開投、復星等國內外知名投資公司,仍存在著一些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投資布局還須持續優化,投資收益還要不斷提高;各類有效資產的全面盤活優化還要加強;還要進一步有效激發投資企業活力;機制改革、權屬單位風險防控工作還要不斷加強和改進等。
省委、省政府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統籌規劃,全面貫徹落實《國企十條》,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以南方學習考察為契機,全省上下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的氛圍正在形成。特別是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加快實施,更是為省屬企業提供了難得機遇和發展良機。下一步,我們將以全面加強黨建為政治保障,堅持穩中求進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認真落實《國企十條》各項任務,虛心學習借鑒其他省屬企業經驗做法,充分發揮資本運營和資產管理優勢,聚焦聚力新舊動能轉換和改革重組工作,深化機制變革,加強風險防控,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國內領先、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主動對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強”產業發展要求,以“三高”(高技術、高端制造、高品質的服務和消費)、“三新”(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三關聯”(與服務山東資源和山東市場相關聯、與服務省內企業發展相關聯、與服務公司現有產業發展相關聯)為重點,優化投資布局,培育發展壯大新動能。
一是推動浪潮集團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致力于國家信息安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大力發展服務器、云服務和大數據產業,做好培育世界一流企業規劃,爭創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近期將加快推動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及浪潮云服務基地項目建設。

浪潮智慧企業

中魯食品暨中國金槍魚交易中心
二是推動實施經略海洋經濟戰略。以建設國內一流的遠洋漁業企業為目標,加大對遠洋漁業產業的扶持力度,推進中國金槍魚交易中心、遠洋漁業產品精深加工及冷鏈物流基地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船和冷藏運輸船項目,增強遠洋捕撈能力和深海水產品深加工能力,深度開發遠洋漁業資源,提升漁業資源利用效益。
三是以市場化運營方式助力新動能發展。加大對高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考察論證和投資運作,加強對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優質項目的研究分析,深度參與省內上市、新三板等資本市場融資、并購重組、產業鏈整合等項目,支持省屬企業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支持省內優質企業發展壯大,深度布局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發揮擔保、資產管理、創投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優勢,助力全省中小微實體企業發展。
一是發揮專業平臺公司功能,加快改革改制企業重組整合。發揮泰富資產經營公司和省資產管理運營公司的平臺作用,以資產盤活和資產經營收益最大化為目標,以專業化、市場化為要求,推進業務相近企業的業務整合和資產重組,將分散管理、低效運營的資產進行集中管理,化解企業經營難題,形成規模經營優勢,不斷提升資產綜合利用效益。近期將推動統一監管的45戶企業整合重組,完成5戶事業單位轉企改革任務,完成“三供一業”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工作任務。
二是深化資本運營,加大混改力度,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借助資本市場平臺,盤活優質資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重點推動華龍證券A股上市,加快融越金控和水利工程局的混改,協調山東超越數控新三板掛牌、華光光電A股上市等工作。加強與央企、知名民企合作,通過合作建立基金等形式,以自有資金為引導,調動社會資源推進國企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加強黨建基礎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黨建考核與業績考核聯動體系,加強對黨建考核的“硬約束”,推動各級黨組織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
二是推進黨建工作融入經營管理。深化“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堅持使命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圍繞改進改善和提升績效,認真分析和查找影響企業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制定實施針對性解決舉措。
三是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加大去杠桿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部分權屬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問題,開展加強資產負債約束管理工作,下大力氣防控金融風險和財務風險,確保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四是努力營造干事創業氛圍。修訂出臺投資責任追究實施辦法,在企業內部建立改革創新容錯糾錯機制,為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