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株(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2017年11月10日,“第六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古都陜西西安進行,自2011年起,“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至今已有六年,筆者十分有幸,能夠親自參加此次會議,見證諸位學界大咖的演講,會議全程圍繞著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教育問題展開,會后,深有感觸,深思:第一,“視唱練耳”,“視”的是西方的譜、“唱”的是鋼琴的音,(筆者明白這種以鋼琴為標準音的視唱方式有一定的優勢)。第二,和聲學科,主要學習的是以西方和聲體系為主。第三,聲樂界近些年出現“民美”一詞,這是一種把西方美聲唱法融入與民族唱法的演唱方式嗎?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黃自、蕭友梅等偉大的先驅們,一直提倡西學中用,但是由于歷史、政治、戰亂種種因素,中國的傳統音樂教育是不夠的,從目前的中國音樂教育體制的情況來看,顯然,所謂的“中用”,并沒有用好。那么,在這樣一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下,中國音樂有沒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語境”?中國音樂有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筆者認為,應該將中國民族音樂的話語權,發揚和傳承。
筆者根據“第六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了解到,全國上百所有音樂教育的高校,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教育,都有相應的舉措。
以七所高校具體措施為例:
高校名稱 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舉措《中央音樂學院》1.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2.開展專題實踐教學周3.帶領學生田野實踐《西安音樂學院》1.開展特色傳統音樂教育:陜西鼓樂2.邀請民間鼓樂傳承人“進校園”3.編寫陜西鼓樂相關教材4.帶領學生實地采風5.開展“鼓樂”器樂教育6.組建院校“鼓樂樂隊”
《華中師范大學》1.通過本校已有的“學校教育數據庫”,公開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相關知識2.建立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相關研究中心3.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明星進校園4.開設VR實驗室,VR技術用于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將學生身臨其境的帶入田野式學習。5.編寫中國傳統音樂相關教材,其中設置二維碼音頻、視頻(多版本)、引申文獻、學位論文《廣州大學》1.建立嶺南傳統音樂相關課程2.開設“嶺南派”古琴課程3.試開設以古琴為標準的視唱練耳課4.帶領學生采風研究《內蒙古藝術學院》1.主要開設中國傳統音樂“呼麥”傳承的相關課程與研究2.邀請民間“呼麥”傳承人進校園授課3.帶領學生采風實踐4.帶領學生出國巡演“呼麥”1.主要開設東北地區,區域特色傳統音樂的傳承課程(東北大鼓、二人轉、少數民族音樂等)2.成立相關課程研發工作室(校級)《青海民族大學》1.主要開設青海省區域特色傳統音樂課程(花兒)《吉林藝術學院》
從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我國至少有七所高校對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傳承有具體的實施舉措;第二,各高校都以本校的地域優勢及特征進行傳統音樂的傳承培養;第三,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民族性優勢,重點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第四,一些高校已經結合電子科技技術使傳統音樂傳承更加形象生動富有吸引力。第五,采風、田野調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及傳統音樂傳承手段。
實際上,通過本節會議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音樂學界已經十分重視中國傳統音樂的教育,在第六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上,各位學界的教授們研討的焦點,一是有關中國傳統音樂教材的統一編寫;二是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重要性;三是中國傳統音樂傳承所面臨的問題;四是各高等院校針對中國傳統教育所作出的舉措。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在面臨種種問題的同時,是被音樂學界十分重視的,其發展趨勢是躍躍欲試的。同時,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指導下,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被重視,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也隨之處于一個積極地發展環境下。在當今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時代下,要做好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首先要做好田野采風工作,打好基礎;其次各個高校都應該重視和呼吁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最后,傳承音樂文化一定要結合生動新穎的電子科技等先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