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韞
(上海大學附屬中學 200444)
學生在高一高二已基本學完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和化學的基礎理論.但是理論知識與元素化合物知識都是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學習的,知識沒有形成體系.高三學生雖已掌握元化基本性質,但理論知識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相互間不能很好的融合,所以在高三元素化合物的復習教學中教師除要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外,還要將各理論知識進行有機地整合.下面就以“論SO2的‘功’與‘過’”為例,講述如何在高三一輪復習中以問題式復習使元素化合物性質與理論知識、實驗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流程如下:

第一環節是以“葡萄酒的標簽上標注葡萄酒的成分中含有少量的SO2,為什么釀造葡萄酒的過程中要加入SO2呢?”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話題引入.這個話題與“SO2是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之一”的認知相沖突,能夠快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
資料“葡萄酒釀造過程中二氧化硫的作用”中詳細的敘述了SO2在葡萄酒的作用,學生在仔細閱讀資料后,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能夠總結、歸納出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性、還原性和漂白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結合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從物質結構、化合價的角度進行解釋.整個環節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原有的知識,還進一步體會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化學重要的思維方式,至此初步完成對SO2性質的梳理.
第二環節是以“SO2通入下列溶液中分別體現了什么性質?①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②酸性KMnO4溶液③品紅溶液”引入,此題一方面鞏固加深對二氧化硫的性質的理解,另一方面逐步引出后面三個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一“設計方案證明SO2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體現了SO2具有酸性”,教師先引導學生設計出實驗一的方案并演示實驗進行驗證,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緊接著教師概括實驗方案設計的思考方法.又提出探究實驗二“設計方案證明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體現了SO2具有還原性”.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形成方案后動手驗證,當老師提出研究實驗三“設計方案證明SO2使品紅溶液褪色體現了SO2具有漂白性”時多數學生已經能夠快速地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在元素化合物的復習中以物質的性質為載體不斷滲透探究實驗的教學,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性質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每一個探究實驗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相關練習對知識加以鞏固.比如在探究實驗二之后教師可以請同學們寫出SO2與KMnO4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這樣使氧化還原理論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練習,使理論知識與元化性質有機地融合.
第三環節則回扣背景問題,從過量使用SO2會引起食品安全問題出發,討論如何來看待SO2的功與過,引導學生正確審視SO2的作用.
整節課圍繞著SO2的知識主線和能力培養目標設置相應的問題串,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借助實際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重新建構中,透徹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本質,促成學生學會化學的思維方式.
結合去年等級考的教學經驗,在元素化合物復習中如何以問題式復習提升課堂效率有以下幾點反思.
《上海市高中化學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提出“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種化學理論提供了具體、感性的認識,為化學實驗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從教學的基本要求中可看出等級考會從理論、實驗等多層面多角度地考察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化合物的性質,在復習教學中應強化知識的應用.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盡量通過各種問題將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與化學理論、實驗、應用等內容有機的、有序地融合在一起.
生活中學生接觸到的化學問題較少,由于媒體報道的影響,化學的負面新聞較多.教師設計問題時選取貼近生活實際的現象作為問題背景,精心設計問題及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對生活化問題的解答,學生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知識從抽象的理論中剝離出來,轉化成為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化學在國民經濟、科學技術、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和影響,形成正確認識與合理利用物質的意識.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堂問題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設計問題時要圍繞著某一教學重點展開,問題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環環緊扣組成問題串,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地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