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艷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中學 221113)
高中數學排列組合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點,排列組合在高考中所占比例之大,可見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地位之重要.排列組合以計數為主要內容,但以思維訓練為主要形式,利用排列組合,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力、提高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策略.
“排列”和“組合”是兩個不同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組合”是“排列”的基礎,研究排列組合的有效性教學,首當其沖先研究《組合》的教學,先“組合”再“排列”.本文只對《組合》教學進行簡單探討,與同行們共同探討該部分的有效教學問題.
高中數學新教材提高了知識的趣味性,體現學生為本教學的新思想,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彰顯生活化.每一章節的開頭,都是生動的情境,由情境生發出生活問題,引發學生對生活問題的探究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是有效課堂的基石.
《組合》的教學,教師同樣根據教材的這個主要特點,利用創設情境、生成概念和問題的方式,而導入新課,以情境問題的思考,將學生引進“組合”教學的殿堂中,也營建輕松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
如《組合》的教學時,課堂之初,直接提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的問題:某中學要舉辦“十佳歌手”評選活動,高二(1)班有5人想報名,而學校對每一個班級的報名人數有限制,最多3人,那么,高二(1)班的報名方法有幾種?
對于這個情境化的問題,沒接觸過排列與組合的學生來說,是個棘手的問題,問題提出后,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合作討論等都無濟于問題的解決.此時,教師在學生感到困惑、束手無策之時,給出排列和組合的概念,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概念的給出應科學,注重嚴謹和邏輯,如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m≤n),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叫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個排列;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不同的元素合成一組,叫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教師再根據情境問題而給出這個問題是組合的問題,這個問題中的n=5,m=3,是從5個中選出3個的組合,問題求的就是有幾種組合的方法.
此時,學生對問題豁然開朗,對于組合的方法——如何求有幾種組合方式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探究的欲望.
剛接觸排列組合的學生,對教師給出的“排列”和“組合”的概念,難免會感到疑惑不解,少數學生對“排列”與“組合”的概念的異同點難以把握.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對“排列”和“組合”的概念加以比較和分析,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而辨析概念的異同.在學生充分思考和交流后,教師可以給出歸納性的總結:
相同點:從n個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個元素;
不同點:排列與元素的順序有關;組合與元素的順序無關;
步驟:排列是先取后排;組合是只取不排.


數學知識、數學公式等的掌握和強化,實踐中運用是不可或缺的,雖然不崇尚題海戰術,但是也不能忽視“學以致用”,否則,公式、概念等得不到強化和鞏固.為此,在組合的公式給出后,教師應善于設計問題,除了讓學生運用公式法進行簡單的計算外,并從問題的計算中有所新發現,既提高運用能力,也培養發現式學習、培養創新式學習.
如教師給出下面的組合算式:
在學生計算后,教師提出問題:通過計算,比較每一組的計算的結果,那么你有什么發現?你能解釋出你的發現嗎?

發現、探究、創新是新課改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發展的總體要求.作為思維性強、邏輯嚴密、富于實踐性的數學學科而言,培養學生的發現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是數學教學不容小覷的內容.
思維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主題要求,變式訓練是訓練和提升思維力的主要途徑.《組合》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定的變式訓練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3)從全班50名學生中,選出48人到敬老院進行公益活動,有多少種選派方法?
此外,變式題的設計,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之初的情境問題而進行巧妙的變化,如某高中舉辦“十佳歌手”的評選活動,高二(1)班5人想報名,學校只給3個名額,如果高二(1)班的麗麗被選上,還有幾種報名結果?如果5人中麗麗沒被選上,有幾種不同的報名結果?問題提出后,再提出問題:三個問題之間有什么聯系?
再給出變式應用題
變式題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靈活運用公式而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提高學生的思維力、提升課堂的高度.
總之,排列組合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通過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導、性質的發現以及變式訓練等幾個方面,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