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一飛
何苦是兵齡20年的正團級軍官,自主擇業后歷時一年多拍出紀錄片《最后的棒棒》,獲豆瓣9.7的高分
人物介紹(何苦):本名何長林,1976年出生于重慶奉節,1994年入伍,歷任偵察兵、報道員、宣傳干事、重慶警備區新聞中心主任等職,2014年退役,所執導的電影《最后的棒棒》于今年8月上映。
一根竹棒、兩條麻繩,作為山城的特殊“名片”,挑夫在重慶有著一個再直接不過的名字——棒棒。它既代表這群勞動者用來掙錢的工具,又是他們自身職業的代名詞。需要時只消喊一聲“棒棒”,他們聞之即來,抬起東西就走。在機械無法發揮作用的樓梯和坡地,棒棒們依靠體力支撐起這座城市最基礎的人工運輸網絡。
人們大概想不出,一位正團級軍官會和棒棒產生什么關聯。但當了20年兵的何苦,愣是讓這兩個原本挨不著邊的職業先后成為他的身份標簽。
2014年1月19日,38歲的何苦按照退役前定好的計劃,準時出現在距離解放碑不到300米的自力巷53號。軍官身份已經成為過去,何苦拜了一位有22年“工齡”的棒棒為師,從此住進月租200 元、隨時可能被拆遷的老房子。他用曾經從連長手中接過鋼槍的那雙手,以同樣的姿勢從師傅手中接過一根棒棒,第二天一早便扛著它走上街頭。那一天正巧是大寒,這名退役軍官在春節到來之前正式成為重慶“棒棒軍”的一員。
從大寒到隔年立春,何苦的棒棒職業維持了整整13個月。他和低價雇來的婚慶攝影師記錄下棒棒師傅們生活的一切,并最終呈現在13集紀錄片《最后的棒棒》中。2016年,這部片子贏得首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7分。
2018年8月17日,電影版《最后的棒棒》全國公映,這位軍官出身、真的當了一年棒棒的導演名揚全國。電影上映期間,《環球人物》記者來到影片的拍攝地重慶,追尋何苦與山城棒棒軍之間的故事。
自力巷53號, 是何苦棒棒生涯開始的地方。如今這個地址在地圖軟件上已經無法搜索到,紀錄片中出現的老房子也早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金融街直入云霄的幾棟高樓。而在電影《最后的棒棒》中,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有幸被記錄下來,這源于何苦在4年前做的一個決定。
2014年,在重慶警備區政治部擔任正團級軍職的何長林(何苦)向組織遞交了轉業申請。離開部隊前,這位中校軍官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信的開頭,他如實交代了自己接下來的計劃 :“那個全村‘景仰的何主任又變成了20年前的‘大莽子,明天就去解放碑自力巷53號報到,人生新的征程我準備從棒棒起步……”
寫下這封信的前一個月,何苦在電話里向父母透露過他轉業的想法。老兩口連夜從奉節趕來,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要沖動”。待父母返回老家, 何苦又以寫信的方式向他們作了解釋 :“一個沒啥文化的人老在那兒賴著,就要拖部隊建設的后腿, 就會阻擋年輕人的成長空間。”當兵第二十個年頭,何苦覺得自己到了該走的時候。軍官轉業本可以接受計劃安置,何苦卻選擇自主擇業。在他看來,既然是主動從部隊“撤退”下來的,也就不必再給地方政府“添累贅”。深思熟慮之后,那個久積心底的職業設想被他重新提到人生規劃中。
小時候的何苦不愛上學,一次因為連續曠課被學校處罰后,母親厲聲訓斥他 :“你再不攢勁兒讀書,長大就去重慶當棒棒。”雖說母親說的是氣話,但總向往著城市生活的何苦在心里默默記下了這條出路 :能去重慶,當棒棒也不錯。日后到部隊時,一部電視劇《山城棒棒軍》更是讓他對這份職業多了幾分喜愛。看著棒棒們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背影,何苦總覺得那力量也轉移到自己身上。只要一想到棒棒,他就干勁十足。對于這個職業,他沒有任何瞧不起,反而充滿期待。
自主擇業做棒棒,并非只為解決就業問題, 何苦是想“回到勞動人民中間,踏踏實實地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他希望能把山城棒棒軍的故事寫出來,或是拍成一部紀錄片,讓人們記住這群人。何苦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走進這個底層行業,“用這種笨拙的方式去追蹤一群背影,記錄一個時代,講述一種人生”。
看上去頗具理想主義,但何苦并非那種頭腦一發熱就只顧自己往前沖的人。作為丈夫和孩子的父親,他不希望這件事影響到家庭的生活,日常開支必須得到保證,于是他把工資卡留給了妻子。走進自力巷時,何苦兜里只有1300元生活費, 連攝影師每月2100元的工資,都是朋友主動幫忙解決的。
上街第一天,扛著棒棒卻等不來活兒的何苦備受煎熬,紀錄片中有句話描述了他和師傅老黃當時的狀態 :“我們就像兩個稱職的邊防戰士,一遍又一遍地在解放碑商圈例行巡邏,苦苦期待著掙錢的機會,卻一直沒有開張。”
下午1點鐘,師徒倆終于等來雇主召喚。3件貨物100斤出頭,要走兩公里路才能送到目的地, 工錢卻只有10塊錢。挑了不到500米,何苦肩部的肌肉就已經由酸麻變為刺痛。他總算弄清楚一件事 :原來低頭快走并非棒棒們不覺得累,而是肩上的壓力一重,腳步自然就會加快。之后的時間里,兩人又接連完成了挑臘肉和挑飲料瓶的活兒,每次都有上百斤重。半天下來,何苦累得夠嗆。干完活兒他算了算,兩個人一天的收入只有67元, 其中20元還是師傅徒手從廁所里掏狗勺得到的報酬。何苦慢慢明白,對于棒棒來說,這些錢并不算少,有活可干總歸是件幸事,哪怕顧不上太多尊嚴。
棒棒們掙錢不易,在吃飯這個問題上盡可能地節省,經常一頓稀飯就能打發肚子。由于衛生狀況堪憂,住進自力巷的第一個月,何苦從未在房間里做過飯。在元宵節的那個夜晚,他最終放棄了心里的衛生底線,不再考慮做的飯干不干凈, 接連吃掉兩碗肉,喝光了三碗湯。吃完喉嚨里不停地往上冒油,他卻并不反胃,反而覺得“這種感覺真好”。
正是這些細節,使得紀錄片《最后的棒棒》實現了對真實的無限接近。然而一開始,何苦并不被信任。紀錄片播出后,二房東大石在一次交流會上吐露,為了驗證何苦是否真的是來做棒棒, 他曾在好幾個夜晚偷偷來到屋里,結果發現何苦一直都在。師傅老黃最初同樣對他的目的抱有懷疑,何苦只能苦笑著問他 :“如果真是為了錢,有哪個騙子愿意吃這么大的苦來做棒棒?”
何苦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受的苦,最終被觀眾的一句句好評轉化成了甜。看完紀錄片,有網友在彈幕中寫道 :“許多底層人物的寫照真實感人,雖然片中講述的是重慶棒棒故事,卻也是全天下許多小人物的狀態。”有人一口氣看完13集,在夜里擦掉眼淚,寫下反思生活的話語。更多人聯想到的,是默默無言、辛苦勞作的父母。
在電影版《最后的棒棒》上映之后,重慶的棒棒們又一次受到關注。有位家長帶孩子看完電影,在街上正好碰見兩位棒棒師傅,5歲多的小孩馬上就說 :“媽媽快看,那不是棒棒叔叔嗎?他們好熱哦,我們去給他們買瓶水吧。”還沒走到商店, 孩子又說 :“媽媽,干脆買我最喜歡喝的草莓味牛奶吧……”
透過這些一線觀眾的反饋,何苦更清楚地看到影片的社會意義。不光棒棒群體受到更多的關愛,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從電影中得到一次心靈的滌蕩。
4年前,何苦稱他們為“最后的棒棒”。4年后的今天,重慶的棒棒師傅是否已經消失殆盡呢?當《環球人物》記者到達重慶后,發現棒棒的數量其實比想象中的要多。從各大菜市場到解放碑商圈、朝天門碼頭,總能看到棒棒的身影。他們要么在等活兒,要么正在干活兒,大部分人的年齡在50歲到60歲之間。
何苦曾說,“隨便找一位棒棒,身上都會有足夠多的故事”,記者在實地接觸后深刻意識到這一點。賀東偉是記者遇到的第一位棒棒,如果不是身邊的朋友喊他“大學生”,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棒棒是自考本科畢業。十幾年前,賀東偉白天當棒棒掙錢,晚上看書學習,靠自學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學。但為了省下課程費,他幾乎不去教室聽課, 依然邊當棒棒邊自學。最終除英語外,其他學科都在4年內修滿學分,順利拿到畢業證。
畢業后,賀東偉卻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只得重新拿起棒棒。46歲的他至今沒有結婚,與別人合租在一棟老樓里。他睡的那張床就擺在客廳,房租每月僅150元。住什么地方不挑剔,干什么活兒他也從來不挑。總重近百斤的兩擔菜,來回路程要半個小時,工錢卻只有5塊錢。這種別人不接的小活兒,他一點不嫌棄。
重慶街頭,經歷傳奇的棒棒不止一個,只要聊下去就能發現故事。在電影《最后的棒棒》中,何苦的師傅老黃占了很大戲份,他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65歲仍堅持做棒棒。而這樣的人,棒棒群體中還有很多。在朝天門附近的服裝批發市場,記者迎面遇到一位頭發花白的棒棒,一問才知道老人今年已經78歲,在棒棒行業摸爬滾打了
40年。老人至今身體健康,背100斤的東西仍不在話下,只是看起來有些駝背,嘴里的牙掉得只剩下5顆。40年的時間里,他用壞了3根棒棒,為了不給兒女添負擔,他給自己攢下一大筆錢,打算干到80歲再回家養老。
同命運抗爭的場景每天都會在這里上演。天亮之前,倘若來到這條街上,你會親眼看見《最后的棒棒》里追車的場景——一群光膀子的男人追著載貨的汽車狂奔,只為能搶到活兒干。這個時候,那根棒棒不再派上用場,他們會把麻袋扛在背上,或是用自制的手推車來推貨。實際上, 從前一天晚上11點開始,批發市場所在的街道就已經進入“戰備狀態”。滿載著衣服的貨車一輛輛駛來,棒棒們忙著追車扛貨,整條街節奏如戰場。
何苦也經歷過這些,他比別人更清楚棒棒們對于金錢的渴求與珍惜。《最后的棒棒》上映后, 何苦來到重慶萬州的一座“棒棒公寓”免費放映電影。他知道大家不會花錢走進電影院,即使是一部和他們有關的影片。除了棒棒外,何苦還想到了偏遠山區的老人和小孩,他們同樣沒有機會走進影院。何苦推掉了發行方為他安排的二十幾座城市的路演計劃,租來一輛二手面包車,天天往四川和貴州的大山里鉆,只為帶去免費電影。
接連放映十幾場后,何苦駕駛的面包車在貴州一段連續下坡的山路上出了故障,在車輛徹底失控沖下山崖前,何苦僥幸跳車逃生。他的左半邊身體嚴重擦傷,胳膊也無法動彈,隨行的同事心疼地掉了眼淚。在醫院給傷口消毒時,何苦疼得直咧嘴,但為了參加一場安排好的觀眾見面會, 簡單包扎后他又立馬趕回重慶。
看著摔下山崖的面包車和何苦身上還未結痂的傷疤,《環球人物》記者感受到了這位硬漢導演的血性與柔情。軍人、棒棒,從何苦身上,我們看到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職業有著太多相同點。“爬坡上坎、負重前行”,這群生活的勇士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