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淳
近年來,網絡募捐迅猛發展。成本低、傳播快、效率高,成為不少確需幫助的人選擇網絡募捐的理由。然而,在網絡募捐平臺,真偽信息難辨,詐捐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一次次透支著社會愛心,也對網絡募捐平臺監管提出挑戰。
去年底,一個名為“同一天出生的你”的眾籌項目刷屏朋友圈。只需要輸入自己的生日信息后,就可以向與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貧困兒童捐款。該募捐引發不少人參與,但很快有網友發現,一些貧困兒童的資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幾個。事后,經民政部門調查,此次募捐活動涉嫌違反了慈善法有關募捐信息發布的規定,被緊急叫停。
這起烏龍事件只是當下網絡募捐亂象的一個縮影。知乎女神自編自演了女大學生無錢治病求捐助的戲碼,騙取捐款15萬元;安徽一女子謊稱救人時被野狗咬傷,收到網絡捐款超過80萬元……近年來,網絡募捐頻頻陷入“詐捐門”,不僅降低了民眾網絡募捐的熱情,損害了捐贈人的利益,而且導致網絡募捐的信任度降低,耽誤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詐捐事件主要有兩種情況,除了前面提到的募捐信息作假,再就是善款未專款專用。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河南省周口市一對夫妻以3歲女兒患疾病為由發起網絡募捐,這對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時送孩子就醫,而是在當地相關部門督促下才送孩子去醫院。目前,警方正在調查夫婦是否涉嫌利用女兒詐捐。追根溯源,無論是信息造假還是挪用善款,都指向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監管失責。
在一些募捐平臺,發起籌款往往只需要提供身份證或戶口簿,銀行卡信息,以及醫院診斷證明,平臺也僅僅是依據這些材料進行核實,并不會去實地走訪調查,也不會過問捐款的去向。甚至有平臺會專門發出聲明:“求助信息不屬于慈善公開募捐,真實性由信息發布者負責,提示您了解詳情后方可進行幫助”。這完全就是在推卸責任,募捐信息是通過籌款平臺發布的,其有義務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網友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對實際情況進行核實。
去年,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其中明確提出,“個人為解決自己或者家庭困難,提出發布求助信息時,平臺應有序引導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對接,并加強審查甄別、設置救助上限、強化信息公開和使用反饋,做好風險防范提示和責任追溯。”這一規定包含兩層要求,一是平臺應加強審查確保信息真實,防止弄虛作假,二是平臺要做好善款跟蹤,監督專款專用。可以說,恰恰是募捐平臺沒有做到這兩點,才讓少數人鉆了空子。
解鈴換需系鈴人,要想凈化網絡募捐,必須強化平臺責任。有關部門在規范引導募捐平臺加強監管的同時,更要針對把關不嚴的情形制定相應的追責機制,以此倒逼募捐平臺當好網絡慈善“守門人”,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