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的崛起,作為全球第一大國的美國是不情愿的,他一定會對中國的崛起通過一定的途徑進行遏制,這是必然的。因此,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貿易沖突或者貿易戰,還是應該站在中國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必然要遭遇的挑戰,從歷史上看,“修昔底德陷阱”很難避免(當然,新舊大國的沖突未必表現為軍事沖突,但在經濟層面,完全可以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我們對此應該有足夠的準備。)幻想中國崛起過程中一帆風順,敲鑼打鼓實現民族復興是幼稚的,不現實的。只是因為中國在崛起過程中,過于高調的“強起來”的宣傳戰略,讓這場沖突比我們預想的來得更早了一點而已。
為什么說,美國打得絕不是一場貿易戰,回到雙方目前列出的制裁名單,中國之所以制裁美國農產品,因為這是美國出口到中國的主要產品,而美國沒有制裁服裝,鞋帽,普通的機電產品,而是直接對工業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高鐵裝備等“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領域。很顯然,這在格局上存在明顯的差距,中國針對的是美國現在主要出口產品,而美國針對的是未來對美國制造業能夠形成巨大威脅的行業,一個是眼睛盯著現在,一個是眼睛盯著未來。也就是說,這場貿易戰,事實上從擺棋譜開始,中國已經處于下風,中國在對這場沖突的理解明顯低了一檔。要說知識產權問題,從中國改革開放伊始,這個沖突就沒停止過,為什么在這個時候美國大張旗鼓的炒作知識產權的話題,是因為感受到了中國制造對美國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威脅。這是關鍵。川普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進行懲罰,時機選擇恰好是在中國經濟實現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中國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的科技革命時代展現出來的競爭力和戰略讓美國真實感覺到了威脅。
第一,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來得越早,我們才能保持真正的清醒和冷靜,才能知道在我們的制造業真正強大起來之前,保持適當的低調,不刺激美國是上上之策,這個時候,自嗨“厲害了,我的國”對于中國的發展有害無益;第二,美國在貿易沖突中的策略告訴我們,制造業是多么的重要,我們過去總是認為,美國人不做制造業,不重視制造業,可是我們老是忘記一個基本事實,我們只是在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而美國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全球第二制造業大國,其在制造業的競爭力層面,遠高于中國。而且,如果按照GNP統計,中國的制造業規模是低于美國的,美國仍然是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仍然是未來國力的關鍵。從大國崛起的規律看,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國家在放棄制造業之后能夠崛起的。這起碼說明,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是正確的。第三,這場貿易戰,其實也是中美兩國智庫之間的對決,是頂級專家人士之間的對決。坦率而言,就這個層面的對決而言,我們幾乎是完敗的。不要說我們對美國的基本戰略意圖沒有搞清楚,就是我們對川普本人,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搞懂。我們的智庫人士,拿出的東西,要么是傻乎乎替美國說話的,要么是赤裸裸的情緒,這種智庫的東西,不要也罷!